四月:龙角星:时过,境迁

作者: 国毅

四月:龙角星:时过,境迁0

“龙抬头”这三个字,相信我们都不陌生。在民间,这是个挺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日期是农历的二月初二,其渊源是傍晚时分,代表着龙角的两颗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我们的祖先特别看重这一天:龙抬了头,接下来雨水就会从天而降,然后就是种庄稼的日子了。作为农耕民族,没有什么比有个好收成更重要了。

在谈龙角星之前,我们先说说这条龙,它并非完全的想象,而是人眼可见的存在——中国星官中的东方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个星宿,大致在黄道十二星座中的室女、天秤、天蝎、人马座一带,“定型”大约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的龙,形象就与东方苍龙七宿中前六宿的连线非常接近。其中对应龙头和龙角的,就是东方苍龙中的第一宿——角宿,包括角宿一和角宿二这两颗星,前者在下,后者在上。其中角宿一更亮一些,全天恒星亮度排行榜上的座次是第十五名,角宿二则要暗很多,大约和北斗七星中最暗的一颗“天权”差不多。

《周易》里的“见龙在田”意思是“在田野尽头的地平线上看见了龙”——虽然星空中露出来的基本就是龙头和龙角。《周易》成书在西周,这么一算,也有差不多3000年的历史。

但是,如今农历二月初二傍晚的星空会让你失望——龙角完全看不到。那么问题来了,农历二月二的龙角哪儿去了?

原因之一,是当年的龙角和现在的龙角不是一回事儿。有说法是:在几千年前,东方苍龙的两只角,其中一只是角宿一;另外一只叫“大角”。

大角星,是顺着北斗星的勺子把儿这条曲线划下来,自然延长后会碰到的一颗黄色亮星,恒星亮度排行榜上的第四把交椅,在中国北方,亮度更是仅次于天狼。这是个明显到城市肉眼观测也毫无压力的目标,升起来的时间也比角宿一要早,足以先声夺人,但经过人们精确测量,它被挪进了亢宿,再加上它距离黄道太远的缘故,最终给角宿二让了位置。

另一个原因叫作“岁差”——讨论二月二龙角星傍晚“玩失踪”的事,这个概念无论如何也绕不开。它源于地球真正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365天6小时9分10秒,而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两者大概相差20分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岁差”。

相信大家小时候都玩过陀螺,当陀螺逐渐慢下来,我们会发现,它的旋转轴会绕着与地面垂直的轴线,来回旋转摇晃,轨迹是一个圆形。地球在公转和自转之外,也会呈现出一种陀螺般的“摇头晃脑”,顺便说一句,地球自转轴划一圈儿的时间要比本身的自转和公转时间长得多,大概是25800年。

岁差形成的原因,源于地球不是一个完美球体,它赤道略鼓、两极略扁,所以太阳和月亮对隆起部分的引力,让地球自转轴的空间指向并不稳定,这便是岁差形成的根本原因。因而,“龙抬头”的日期和时间受岁差影响而逐渐推迟。大约每过1000年,“抬头”的时间会推迟1小时——如果不考虑恒星的自行等因素,假如2025年4月15日的龙角星是晚上7点从某地的地平线上升起来,那么3025年的时候差不多就要晚上8点了。

如今的龙抬头,若按照代表龙角的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露出地平线来定义,想在傍晚看到它们,难度不小。不利因素包括建筑物太多太高遮住了地平线,低空大气的消光作用。城市的大气污染和光污染,还有太阳的余晖久久不散等等。为方便观测,这里放宽些要求,暂且算角宿一来到地平线上10度左右时的位置。时间在太阳落下地平线45分钟左右,此时很多星星已经在夜空中出现。以北京为例,这个日期大概要在4月15日前后。如果按照龙抬头最正统的定义,只看两只龙角——角宿一和角宿二露出地平线的时间,则在清明节假期,同样在4月份。

(责编:马南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