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电影中的“花样旗袍”
作者: 霍建起早春之际,时隔二十多年的电影《花样年华》修复版再次在影院上映,重温这部美轮美奂的佳作,同时欣赏国粹“旗袍”的风采,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旗袍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保护与传承不容忽视。
万种风情的花样旗袍
电影中的旗袍有二十多种,有大朵的花团锦簇,有条纹延展的香云纱,有规整排列的格子图案……行走的花样旗袍,给电影形态找到别样的调性。
当年导演王家卫为电影拍摄,带领美术指导张叔平在上海寻找到了有八十多年手工制作旗袍经验的老手艺人褚宏生,经历过旧上海繁华的他缝制旗袍的理念为“意在眼先,眼在手先”。褚宏生与香港的旗袍名师梁朗光合作可谓珠联璧合,让电影熠熠生辉。《花样年华》中频频出现的各色旗袍,是美术指导和制作团队花费一年时间精心打造完成的。几乎每一位旗袍老手艺人皆有绝活,擅长做各种年代的旗袍,既有港式的华丽风采,也有海派的风情万种,比如为凸显饰演苏丽珍的张曼玉窈窕的身材,将旗袍的衣领提高到极限,而剪裁更是贴合人体曲线。在褚宏生眼里,旗袍通体皆鲜活才是美,关键在于精准的量体和有准头的手工。就如张爱玲所言:要紧的还是你真正喜欢旗袍,喜欢不喜欢这种手工编制的另一层皮肤。
电影中的所有旗袍全部是一针一线做出来的,那不仅仅是一件衣服,而是巧夺天工的创造。虽然现在制造业已经发展神速,一条流水线转眼就可以生产成百上千件衣服,但旗袍这种传统服饰,还是手工缝制才有灵魂。一条皮尺,一把剪刀,让旗袍鲜活迷离。当下有经验的裁缝大多已年近古稀,年轻一代面对旗袍制作的传统工艺,能否掌握精细的镶、嵌、滚、宕、盘、绘、绣、贴、钉等针线活就让我们引首以望吧,探寻旗袍工艺传承的新课题,刻不容缓。我以为,真正具有手工的精致细腻的品质,才是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滩的手艺人
旗袍是民国的标志,上海的佳丽名媛背后,流淌着手工雕饰的纹路。美术指导张叔平是有心人,将过去珍藏的大量布料,为钟爱的电影贡献一把。他觉得香港的上海人好面子,即使住在拥挤的亭子间,狭窄的陋巷,出门也要光鲜靓丽,因此他设想旗袍的方向是艳俗的,没想到呈现在胶片上高级妩媚,视觉冲击力斐然。当然他一定做了大量的功课,搜集了旧时代的资料素材,与老艺人们切磋技艺,达成默契,极尽诠释,让旗袍的东方神韵通过电影传遍全世界。

上海滩最后的手工裁缝褚先生,风雨兼程近百年,经过他手的定制旗袍约五千余件。上世纪三十年代,电影盛行,上海的演员、歌星,如胡蝶、阮玲玉、周旋等都穿过他做的旗袍,他采纳中西布料混搭新潮流,为胡蝶量身定做的旗袍在公众场合一经露面,便惊艳四座。
时光荏苒,进入千禧年后,电影《花样年华》给褚先生的旗袍制作迎来了新的机遇。随着苏丽珍曼妙的步态,她的旗袍随着情绪的起伏变化着,或优雅,或知性,或艳丽,或沉稳,张曼玉的表演给予旗袍千姿百态的动感,安抚着主人公那颗驿动的心。二十几年时光逝去,今天再审视影片,旗袍设计依然光彩夺目,经典依旧。
服饰格调的高雅与穷街陋巷的残破
电影《花样年华》外景是在曼谷老城拍摄的,华丽与残破交织出一种美,与香港的旧时光毫无违和感。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与张叔平合作多年、手艺高超的梁朗光。梁先生在香港从业五十年,他的工作室位于铜锣湾,喧闹繁华的港岛,让他身处时尚的前沿。拍摄电影时已八十多岁的他仍然坚持制作传统旗袍。在《花样年华》中,几位老裁缝的手艺显影在宽容度较高的胶片上,张曼玉换的二十多套旗袍,在张叔平的统筹下,每一套都反映了女主角的心境和个性。他提取各个时期的旗袍制作手法,为人物诠释着新的理念,把各位老艺人的手艺融会贯通,让花样旗袍移动在残垣断壁的雨巷里。
狭窄路径直面拾级而上,侧身才有了故事。透过旗袍的微弱气息,寻觅擦肩而过的暗香。张爱玲说,“我们个人住在个人的衣服里”,女主角苏丽珍,随着楼梯、公寓、编辑部、拐角处的场景飘然而至,那些旗袍包裹着她的灵魂,在命运时空中传递着她的喜怒哀乐。
很多人将她的旗袍与故事对应梳理,找出故事的走向与情绪的着装对照,说的好像是那么回事,又好像不太是导演王家卫的风格。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臆想,王家卫是感性的,思维跳跃,即兴状态,方向各异,变化无常,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新编,因思路的流转“一剪没”。而他的美术指导更是感觉大于理性,才会有那么多如克里姆特分离画派与印象派混合的斑斓色彩与装饰风格。诚然,《花样年华》带给我们旗袍的盛宴,每一件旗袍都各领风骚。要说最偏爱的旗袍,我甚至有些举棋不定,有几分选择困难。
窗前的平面与窗后的景深
先说说我比较在意的几套旗袍。一件是蓝底玫瑰散落的艳丽红花;另一件是香云纱深色彩虹条纹;再一件蓝绿碎叶底紫粉红花交错并置;还有那件暗红橄榄绿撞色变幻着流光溢彩;跳脱明快当属嫩绿斜方格的,春意盎然;醒目白底深蓝花的庄重也让我印象深刻。这里想着重说一下淡绿底深绿叶大朵橙黄水仙印花那件的寓意与意境。这件橙色黄花绿叶旗袍只出现过两次,并不抢眼,却是苏丽珍情感波动徘徊的关键点。其一是二人吃西餐,几乎没台词,只有咀嚼和刀叉声,情感尽在不言中;再有就是独上西楼,苏丽珍在狭窄的房间移步窗前透口气,极尽唯美的金色窗框如同镜框,框住了举着玻璃杯的张曼玉失神落寞的神情,玻璃易碎,她怅然若失。窗边垂下一缕爬墙虎,略显刻意,这个画面其实有些雕琢和做作,服装也有些保守,却点中了故事的要害,这种得体的传统观念,让苏丽珍纠结,而张曼玉释放着情绪,生存环境的道德规范,耳鬓厮磨的心心相印,挤压着她欲罢不能,张曼玉对思虑的演绎云起波涌,绝妙绝美。理智与情感的挣扎中,就如同那件旗袍,仪态大方,她习惯了常态,回归了传统,有时穿衣是给别人看的,特别是女人,出门不过是一场行为艺术的生活秀。当然,她还是喜欢在众目睽睽之下,做那个得体自洽、淡然婉约的陈太太。
蓝绿碎叶底紫粉红花交错并置。
暗红橄榄绿撞色变幻着流光溢彩。
苏丽珍又被王家卫解构成信守妇道的美人儿,回到我心依旧的生活,也许王导是在表达人性的无奈,不置可否。然而内心压抑真的释怀了吗?还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记得2008年和王家卫导演一起做评委,也是在上海,其间观看了他重新剪辑调适的新片《东邪西毒》,以惊蛰、立春、夏至、白露四个节气为段落,再次编排,音乐重写,颜色重调,在第十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经放映效果极佳。特别是张曼玉最后穿着紫红色纱袍倚在窗前的画面与前面所述的苏丽珍伫立窗前的画面如出一辙,平面的构图,景深的压缩,机位都是相似的,那也是张曼玉的重场戏,红灰色调映衬着她粉白色的脸,真好看。瞬间的情感释放,悲恸袭来,不能自已,让人看了欲哭无泪,难以释怀。看后,我和王家卫说,张曼玉的那段表演真是绝了,太棒了!他仿佛瞬间从梦中醒来,脸上露出梦呓般的笑容。这两部电影,时代不同,故事各异,两个场景,同样的设计,相似的意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花样年华》让苏丽珍回到了现实,而王家卫还沉浸在他的电影梦里。
从电影背后的故事,我感到创作电影的诚意如同旗袍制作的手艺,专注投入才会有所收获。难怪世界电影界对这部影片给予高度评价,而服装设计同样获奖无数,通过电影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行走在世界电影“T台”的国粹旗袍,带着东方的意蕴,飘然而至,从中我们看到了电影的意义,也看到了电影的魅力。
(责编:刘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