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处逢生:巴拿马城与巴拿马运河
作者: 林十之中美洲火山弧从哥斯达黎加进入巴拿马后,在其东部形成了该国的最高峰奇里基火山(Chiriqui)。火山弧的活动随后逐渐减弱,并在首都巴拿马城附近完全停止。火山山地让位于地势较低的河谷,也为后来美洲最重要的航运水道——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提供了条件。通过分析巴拿马运河附近的火山岩层,科学家们发现,火山弧在这一区域的活动大概停止于2300万年前的中新世。当时,巴拿马中部与东部板块的碰撞从正交俯冲转向斜向俯冲,抑制了俯冲带的含水熔融,导致中部和东部巴拿马区域岩浆活动减弱。如果没有火山活动的停止,巴拿马运河地区的山地形成就不会停止,巴拿马运河的修建也就不可能实现。
历史上,巴拿马和中美洲其他国家的关系并不紧密,反而与南美“走得更近”。在殖民时期,巴拿马隶属于独立的巴拿马审问院,后划归包括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等南美北部国家在内的新格拉纳达总督辖区(西班牙设立的行政区域)。1821年脱离西班牙统治后,巴拿马加入了西蒙·玻利瓦尔建立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直到1903年,巴拿马才在美国的策动下,从哥伦比亚独立。
多重身的巴拿马城
巴拿马的首都巴拿马城位于巴拿马运河太平洋端的入海口处。在运河尚未开凿的殖民时期,它已是美洲大陆贸易路线最重要的中途停留点之一。这里是西班牙征服秘鲁印加帝国的远征队的起点,也是将美洲开采的黄金白银运回西班牙的中转站。因其重要的贸易地位,巴拿马城一直受到加勒比海盗的觊觎,数次遭受灭顶之灾。

旧巴拿马城(Panamá Viejo)建于1519年,是欧洲人在美洲太平洋沿岸建立的第一个定居点。建城之后虽多次受到火灾和海盗的袭击,但因贸易中转地位而迅速发展起来。自1520年开始,和西班牙联盟的意大利热那亚商人控制了巴拿马城的商业贸易。到1670年,该城人口规模已过万。然而一场灭顶之灾却悄无声息地降临到这里。1671年1月28日,大名鼎鼎的英国海盗亨利·摩根(Henry Morgan)听闻西班牙正在集结军队,准备袭击他盘踞的牙买加,于是决定围魏救赵,率领1400名士兵从加勒比海岸登陆,穿越丛林,奇袭巴拿马城。摩根的海盗军团在旧城中大肆烧杀掳掠,造成数千人丧生,繁荣一时的旧巴拿马化为一片焦土。巴拿马不得不放弃旧城,在以西几公里重建巴拿马城。
如今的旧巴拿马城遗址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城市中心广场旁的老巴拿马城主教座堂完工于1626年,还保留有30米高的塔楼。登上塔楼,可以俯瞰整座老巴拿马城,从一片废墟中想象它曾经的繁荣景象。城西的康普塞西翁女修道院(Concepción)由来自利马的修女于1598年开始修建。修道院内有一个可储存10万多升水的大型蓄水池,建于17世纪中期,可为全城的居民提供生活用水。遗址内还保留有市议会、耶稣会修道院和热那亚商人的居所,它们皆在1671年的海盗入侵中被付之一炬。
新的巴拿马城建于1673年,现称为巴拿马老城区(Casco Antiguo),以殖民时期建筑风貌吸引着游客的造访。巴拿马老城区位于半岛上,四周环绕礁石,退潮后敌船难以靠近。为了防止海盗再次入侵,环绕老城区建有三座坚固的堡垒,保卫城市的入口和出口。然而外敌易防,内患难消。老城区在18世纪遭遇了三次大火,大量建筑被焚毁。后来的重建为老城区插入了新古典主义和非洲安地列斯风格的建筑风貌。
到达巴拿马机场后,乘出租车去老城的途中经过新城,数十层的摩天大楼鳞次栉比,闪耀着五光十色的霓虹灯,让我恍惚间以为自己到曼哈顿了。20世纪,随着巴拿马运河的通航,航运业源源不断的收入使得巴拿马城一跃成为中美洲最富庶的城市。
老城区有四个主要广场:作为主广场的独立广场、纪念埃雷拉将军(Tomás de Herrera)的埃雷拉广场、纪念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的玻利瓦尔广场,和纪念法国失败运河修建计划的法国广场。独立广场旁的巴拿马主教座堂动工于1688年,直到100多年后的1796年才正式完工。教堂的立面有着文艺复兴式的雕刻和古典主义风格的装饰元素,山墙颇高,侧面有两座白色的钟楼。教堂有三个中殿,内部装饰有19世纪末的祭坛画和10扇高大的彩色玻璃窗。老城区中,建于20世纪初的巴拿马国家剧院、总统官邸、法院、市政府,则呈现出当时流行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巴拿马老城区很小,以独立广场为中心,纵横都不过四五条街。老城中处处竖有地图指引,重要建筑也都有详细的西班牙文和英文介绍,甚至不需要自己准备地图和攻略了。老城区是纯粹的西班牙殖民风格,和南美诸城相比,少了与原住民文化的碰撞,建筑风格多少显得单调乏味。反倒是老城中数座破败的遗址为它带来了不一样的风味。一些教堂和修道院因火灾或年久失修的原因被荒废,坍塌得仅剩下砖石结构,这些灰褐裸露的建筑骨架,被五彩斑斓的殖民建筑包围,仿佛西方隐喻油画里赫然出现的骷髅和头骨,述说着“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故事。
巴拿马城缺乏像安地瓜那样煊赫的历史和精美壮观的建筑。那在拉美诸城中,它到底有何特别之处呢?站在距今500年的巴拿马旧城遗址面前,望向其后几十层高的摩天楼群时,你会发现:巴拿马城不是一座城,而是时间跨度相隔数百年的好几座城。500年前的旧城遗址和300年前的老城隔海相望;从老城逼仄的小巷一头望向另一头,远处是20世纪因运河而繁荣起来的摩登新城。新与旧,毁灭与重建,破坏与坚持,都在这座城里对举。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借由缜密的对位法,谱写出了一曲相互碰撞却依旧和谐的乐章。
巴拿马运河的前世今生
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巴拿马运河,无疑是中美洲近现代最重要的工程。1914年运河建成前,往来两大洋的航船必须一路向南通过美洲最南端的麦哲伦海峡和德雷克海峡,绕过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合恩角风暴猛烈,海水冰冷,是世界上海况最恶劣的航道之一。曾有超过500多艘船只在此沉没,两万余人葬身,被称为“海上坟场”。巴拿马运河的开通极大地缩短了往来两大洋的时间,降低了通航的危险度,从开通至今一直都是美洲最重要的航道之一。
运河全长约82公里,最宽处304米,最窄处也有152米。运河在太平洋一侧有两座船闸,在大西洋一侧有一座船闸。船只通过大西洋一侧的船闸时被提升26米,进入人工筑坝拦截查格里河(Chagres)形成的加通湖(Gatún),最后降至海平面,经过船闸。船只通过运河需要花费约11个小时的时间。
早至1534年,为减少来往南美洲秘鲁与西班牙之间的路程,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便已下令勘察穿越中美地峡的可能性。1668年,英国博物学家托马斯·布朗(Thomas Browne)注意到狭窄的巴拿马地峡是开凿此运河最具可能的地点。1698年,苏格兰王国首次尝试开凿运河,试图在巴拿马建立自己的殖民地。但计划因热带疾病的困扰和农作物的水土不服而失败,苏格兰亦放弃了巴拿马的殖民地。
1879年,主持开凿联结欧亚的苏伊士运河的法国人费迪南·德·雷赛布(Ferdinand de Lesseps)组织了巴拿马运河环球公司,于1881年开始动工建造运河,预算为6.58亿法郎。但雷赛布低估了运河建造的难度,虽然巴拿马运河的长度不到苏伊士运河的一半,但地处热带雨林,暴雨洪水多发,不利于工程进行。同时,当地毒虫毒蛇遍布,热带疾病横行,工人死亡率极高,1884年以前,每个月就有超过200名工人死亡。项目最终资金耗尽,于1889年宣告破产。
与此同时,美国时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察觉到了巴拿马运河对美国军事与经济的重要性,决定接手这一项目。当时巴拿马仍是哥伦比亚的一部分,哥伦比亚参议院担心主权受到危险,否决了美国永久租借运河土地的议案。美国转而派人接触争取从哥伦比亚独立的巴拿马反政府武装,于1903年派军舰封锁了哥伦比亚军队镇压独立军的航线。1903年11月3日,巴拿马宣布从哥伦比亚独立,随即在6日和美国签订《美巴条约》,给予美国建设并无限期管辖运河的权利。
美国继承了法国人的劳动力、工程设备和工地建筑,于1904年正式开始修建巴拿马运河。以法国为前车之鉴,美国指派的首席卫生官员执行了一系列新的卫生措施,改善供水系统,向蚊虫滋生地喷洒农药,安装纱窗净化污水,大体消灭了肆虐的黄热病。但尽管如此,依然有约5600名工人在修建运河期间因疾病或意外事故丧生。
美国修建运河期间,有超过3万名来自加勒比海群岛的非裔劳工迁徙至此,成为人口稀疏的巴拿马最大的移民群体,这些非裔巴拿马人也极大地改变了巴拿马的人口结构。如今,巴拿马人口约15%为非裔与非裔混血。另外,还有近2名华工通过各种渠道从中国来此开凿运河,其间有数百人丧生。为纪念华工所做出的血汗贡献,运河中段的库莱布拉山(Culebra)山顶上建立了一座“契约华工亭”,向华工致敬。
1913年10月10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白宫通过电报信号引爆了摧毁大堤的炸药,大水漫过从库莱布拉山开凿的河道,大西洋与太平洋终于被连通。亚历山大峡谷号(Alexandre La Valley),一艘法国浮式起重船,成为第一艘通过运河跨越两大洋的船只。巴拿马运河最终于1914年完工,比计划还早了两年。1914年8月15日,美国SS安康号(SS Ancon)成为第一艘通过运河的轮船。美国在建设工程上共花费了约5亿美元,是迄今为止美洲最大的工程项目之一。


自巴拿马运河投入运营后,美国就视运河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但巴拿马人认为运河理应属于巴拿马,反抗和索还声不绝于耳。1956年,美国在苏伊士危机中迫使英法将苏伊士运河交还埃及政府的行为,更是激起了巴拿马国内要求美国交还运河管理权的呼声。1979年,美国终于将运河区主权交还巴拿马,但仍保持对运河的控制。1989年,美国扶持的巴拿马军事独裁者曼努埃尔·诺列加(Manuel Noriega)上台后却企图让美国完全退出对运河的控制,甚至威胁要破坏运河。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不惜出兵巴拿马,以保护运河、推翻独裁为名义,将诺列加拘捕至美国进行关押,足见巴拿马运河对美国的重要性。
1995年,巴拿马签订条约保证运河永久中立化。1999年12月31日,美国终于将运河正式移交巴拿马政府,由巴拿马运河管理局接管运河的运营,美国同时移走了部署于巴拿马的美国南方军总司令部。运河两端的两个集装箱码头25年的运营权被李嘉诚的和记黄埔得标,于1997年起开始营运。
1914年从巴拿马运河通过的船只约1000艘,至2008年后,每年达到1.4万多艘,总装载重量约3.337亿吨。运河的最主要使用者为美国、中国、智利、日本与韩国等。船闸的规格决定了能通过的船只的最大尺寸。由于巴拿马运河对国际贸易的极端重要性,许多船只被特意建造成巴拿马运河允许的最大尺寸,这也被称为巴拿马级最大规格。
自开通以来,巴拿马运河就一直是巴拿马的经济命脉。运河本身的通行费用和与运河航运相关的服务业,都为巴拿马的经济增长贡献颇多,也使得巴拿马成为中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巴拿马的人均GDP和人类发展指数都名列中美洲榜首。2016年,巴拿马倾国内生产总值四分之一完成对运河的扩建,将运河承运能力翻倍,进一步刺激了巴拿马经济的发展。中国远洋海运集团的巴拿马号,成为运河扩建后通航的第一艘货轮。但在特朗普再次当上美国总统后,数次重提要收回巴拿马运河的使用权,还有李嘉诚集团悄然退出运河两端集装箱码头的运营,都为这条中美洲经济命脉和整个中美洲的未来增添了新的变数。
(责编:刘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