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火山雕饰的建筑

作者: 林十之

被火山雕饰的建筑0
 圣克拉拉拱门,这道水火山背景下的明黄色拱门,出现在无数的安地瓜明信片中,是安地瓜的标志性建筑,毗邻的圣克拉拉修道院是安地瓜现存最古老的建筑。

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美洲后发现,他们和世居当地的原住民一样,必须学会如何和频繁的自然威胁共存。火山与地震深刻地影响了中美洲殖民城市的规划和建筑风格的发展。笔者探访了中美洲三座较好保存殖民风格的城市——危地马拉的安地瓜、尼加拉瓜的莱昂和格拉纳达,它们皆毗邻火山,历史上或多或少受到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也有战争等人祸的破坏,见证了中美洲的艰苦发展史。

水火山下的安地瓜古城

1523年,西班牙征服者佩德罗·德·阿尔瓦拉多(Pedro de Alvarado)开始了对中美洲的殖民。至1528年,西班牙殖民者征服了包括基切王国在内的危地马拉诸玛雅王国,并向南逐渐完成对整个中美洲的征服。1542年,西班牙设立危地马拉审问院,负责管辖除巴拿马外的整个中美洲殖民地,其后变为危地马拉总督辖区。从1543年开始,安地瓜就作为整个辖区的首府和总督驻地,到1773年,成了殖民时期中美洲的中心。

被火山雕饰的建筑1
虽饱受地震摧残,安地瓜仍然是中美洲保存最完好的殖民风格古城。

安地瓜在西班牙语中是“旧”的意思,全称旧危地马拉(Antigua Guatemala)。1543年建城之后,火山脚下的安地瓜就不断受到火山和地震的袭击。安地瓜被三座大型火山围绕,距离最近的是以南的死火山水(Agua)火山,在城中便能看到,以西则是相连的阿卡特南戈和富埃戈火山。这两座目前频繁活跃的活火山也导致这一区域地震频发。安地瓜建城后不久,1575年的地震便摧毁了城中的主教堂,16世纪结束时已发生了6次地震。1607年,地震对城市造成严重破坏后,当局要求周围的原住民村民充当劳力进行修复,这一传统一直持续到殖民时期结束。1717年,一场评估为7.4级的地震摧毁了安地瓜的大部分建筑,导致当局下令私人建筑高度只能为一层。这次地震让当局萌生迁都之念,但由于居民的强烈反对而作罢。1773年,大地震再次袭击安地瓜,造成数百人死亡和大量建筑倒塌,最终坚定了当局迁都的决心,终于迁都至数十公里外的现危地马拉城,安地瓜也因此得名。虽然饱受摧残,满是废墟,安地瓜仍然顽强地存活到了现在,毁而不倒,成为中美洲殖民时期风貌保存最好的城市。中美洲没有金银财宝,安地瓜从未发展成像墨西哥城和利马那样的大城市。但安地瓜见证了中美洲的发展,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也反映了人类与地震共存的智慧,很多建筑学家称其为“地震巴洛克”。并影响到地震多发的中美洲其他地区。

安地瓜的建筑往往有厚重的墙体,以加强建筑强度。教堂的钟楼也比较低矮,没有其他地区那样壮观高耸的钟楼,以免在地震中被轻易摧折。1717年大地震后所建的教堂顶几乎都有拱支撑,比以往的木质结构更加抗震。虽然疲于应对地震破坏,安地瓜人仍未放弃对美的追求,建筑也在这里发展出独特的装饰元素。尤其是对立柱的精美装饰,更是发展出了繁多的种类,也成为对安地瓜建筑进行时代划分的重要依据。

位于城市北部的圣卡塔利娜(Santa Catalina)修道院,是安地瓜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现存的结构为原址上的第三栋建筑,完工于1647年,目前除了两道风格简约的门外,其余结构皆为废墟。1683年,修道院想要在同一侧进行扩建,但被拒绝后只能在街对面扩建,并修了一道跨越街道的拱门连接两侧的部分。这道拱门现在也变成了安地瓜的标志性建筑——水火山背景下的明黄色拱门,出现在无数的安地瓜明信片中。

被火山雕饰的建筑2

市中心广场旁的原主教座堂,于1680建成,为原址上的第二座教堂。教堂主立面有两层,下层有三间,上层只有一间,其余两侧为带卷纹的半三角楣,为端庄的内部增加了流动性。教堂的其余部分皆毁于1773年的地震,目前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虽然已化为一片废墟,支撑拱顶的立柱群如密林般树立,拱顶之下精美的天使浮雕仍然保存完好,得以让我们一窥安地瓜曾经的富庶。

古城东北面的卡门圣母教堂遗址(El Carmen),则见证了安地瓜立柱装饰艺术的发展。教堂立面现存两层,每层两侧各有三对立柱,中间一对向前突出。下层的立柱装饰已经磨损,但上层立柱上繁复的爵床叶和棕榈叶装饰仍然清晰可见,令人目眩。

城市北面的仁慈圣母教堂及修道院(La Merced)是安地瓜目前仍在使用的教堂中最为精美的一座。教堂完工于1767年,建立在毁于1717年大地震的教堂原址上。敦厚的墙体和低矮的钟楼,反映出地震巴洛克建筑的抗震要求。教堂明黄色的主立面上,充满了精美的白色浮雕装饰。下层立柱上装饰有螺旋状的葡萄藤纹,上面挂满饱满的葡萄果实,让整座教堂建筑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

自1773年迁都后,安地瓜的人口有所下降,但从未被废弃。虽然很多建筑被地震损毁,化为废墟,安地瓜依然保留下了殖民时期的棋盘式城市格局和大量殖民风格的建筑。现在安地瓜是危地马拉的主要旅游集散地,旅社餐馆林立,夜夜笙歌,石子路上遍布全世界的背包客。毁于1773年大地震的圣方济各教堂,在经过近两百年的废弃后,于1967年被重新修复后再次使用,重获新生。安地瓜也恰如圣方济各教堂一般,在当代焕发新生。

由于危地马拉的新首都缺乏参观价值,大部分游客抵达危地马拉后便直接前往安地瓜,从这里前往阿蒂特兰湖、玛雅文化中心奇奇卡斯特南戈、阿卡特南戈火山等观光景点很方便。安地瓜也以语言学校闻名,很多人慕名来这里学习西班牙语,成为当地新兴的支柱产业。

荣光依旧的狮城莱昂

由于火山地震多发,中美洲极少有建筑风貌保存良好的殖民时期城市。除了安地瓜外,尼加拉瓜的旧都莱昂也是一座还留有往昔荣光的城市。莱昂(León)位于尼加拉瓜今首都马那瓜西北约90公里处,意为“狮子”,得名于西班牙的同名城市。莱昂由西班牙殖民者科尔多瓦(Francisco Hernández de Córdoba)于1524年所建,他被视为尼加拉瓜的创建者,如今尼加拉瓜的货币名称即为科尔多瓦。

莱昂自殖民时期起直到1852年一直是尼加拉瓜的首府。莱昂在历史上免不了受到地震的袭击,但和安地瓜一样,顽强地伫立到了现在,保留下了一批精美的殖民时期建筑,其中以主广场旁的莱昂主教座堂最为有名。这座中美洲规模最大的教堂,是尼加拉瓜的国家象征之一,也因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登录联合国世界遗产。

教堂于1747年动工修建,直到1814年才完工,在漫长的建造时间中融入了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的建筑样式,呈现出折中主义的建筑风格。它同样有着厚重的墙体和低矮的钟楼,能看到安地瓜地震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影响。

教堂的平面呈矩形,有一个中殿和四个侧廊。教堂的正门外有两座怒吼的狮子雕像,正好呼应了莱昂的名字。教堂的主立面,我们可以看到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古希腊柱头,三角楣饰;巴洛克风格的檐口,带曲线的楣饰;甚至还可以看到哥特风格的四心拱、尖顶和穆德哈尔式的马蹄拱。山墙和两座塔楼之间各有一对用作支撑的男像柱,于20世纪初由主教委托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的格拉纳达的雕塑家雕刻,为纯白端庄的立面增加了一些活力。

大教堂的内部宽敞明亮,装饰有尼加拉瓜画家安东尼奥·萨里亚(Antonio Sarria)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作的绘画作品,以基督受难苦路十四站为主题。教堂内还安葬着诸多尼加拉瓜名人,其中最著名的是被誉为“卡斯蒂利亚文之宗匠”的尼加拉瓜伟大诗人鲁文·达里奥(Rubén Darío,1867—1916)。他开创了西班牙语文学中的现代主义,彻底改变了原本模仿欧洲文学风格的拉美文学。他天资聪颖,13岁时便开始发表诗作,一生在世界各地颠沛流离,最后因病在莱昂逝世,年仅49岁。他的墓就位于大教堂内的圣保罗雕像之下,其上卧着一只悲伤的狮子,寄托着尼加拉瓜人民对这位文宗的哀思。

教堂之下有7个地下室,在地震时为建筑提供稳定性,其中一个还有通向城市其他教堂的隧道,以备海盗入侵时逃生。登上教堂的顶端,纯白色的背景下,34个大大小小的圆顶整齐排布,如婚礼蛋糕上的装饰一般充满几何韵律美,也为教堂提供了良好的自然采光。从屋顶望去,莱昂古城的棋盘式排布一览无余。殖民风格的红瓦房自大广场向外延伸,城内其他教堂的塔楼则如灯塔般高耸。

被火山雕饰的建筑3
莱昂东端,火山下的加尔瓦略教堂。
被火山雕饰的建筑4
加尔瓦略教堂建于18世纪上半叶,内部是柔和的白色,以十字架、叶子和红色、黄色的花朵形状作装饰。

城市东端还有一座极富想象力的加尔瓦略教堂(El Calvario),主体为黄色,以白色半柱支撑,装饰有彩色的浮雕。两侧的钟楼则是红色。教堂内部是柔和的白色,可在漫长炎热的夏季保持凉爽。天花板也是白色,以十字架、叶子和红色、黄色的花朵形状作装饰。这座建于18世纪上半叶的教堂,以鲜明的色彩对比吸引着访客的目光。

被火山雕饰的建筑5
格拉纳达中央广场东侧,黄底红顶的格拉纳达主教座堂,体现了19世纪末的新古典主义风格,是格拉纳达的标志性建筑。

当我们游毕莱昂,快要离开的时候,大街上忽然传来一阵敲锣打鼓声。原来当值圣诞期间,当地在举行巨大女人偶(La Gigantona)游行。三米高的大女人偶,身着装饰丰富的长裙,代表与西班牙征服者一起到来的高个子白人女人,高傲而不可企及;她旁边的侏儒(El Enano Cabezon),有一个巨大的脑袋,代表聪明的原住民和混血儿;戴面具者则是吟游诗人(El Coplero);最前面是鼓手(Tamboirrlero)。女巨人偶和侏儒随着鼓手的节奏起舞,也反映了尼加拉瓜被殖民征服和融合的历史,映射出原住民对殖民者的嘲弄。

湖光山色中的格拉纳达

距莱昂100多公里、尼加拉瓜湖畔的格拉纳达(Granada),是尼加拉瓜殖民时期的另一经济文化中心。格拉纳达建城于1524年,是西班牙人在尼加拉瓜建立的第一座城市。和莱昂一样,格拉纳达也由科尔多瓦所建,因科尔多瓦的家乡、西班牙的同名城市而得名。建城之后,格拉纳达就一直和莱昂竞争尼加拉瓜首都的地位。格拉纳达受到保守党的支持,莱昂则被民主党支持。结果到了19世纪中期,两座城市之间的马那瓜成为首都。

格拉纳达位于马萨亚火山和蒙巴丘火山之间,距离蒙巴丘火山只有十几公里。蒙巴丘火山曾经的喷发造成其北坡坍塌,在格拉纳达附近的湖面上形成了诸多的小岛。火山最近一次爆发是格拉纳达建城后的1570年,造成附近村庄数百人遇难。但和安地瓜与莱昂不同,格拉纳达在历史上并未受到火山地震的严重破坏,反倒被战争兵燹荼毒,成为中美洲天灾人祸不断的历史的一个注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