濑户内海边的《暗夜行路》
作者: 李茵豆
志贺直哉(1883—1971),在日本被誉为“小说之神”。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暗夜行路》、短篇小说《清兵卫与葫芦》《学徒之神》等。
1912年,29岁的志贺直哉向父亲要短篇集的出版费用,却遭到父亲怒斥“小说家是什么东西”, 志贺直哉因想和家中女佣结婚,加上当小说家的职业选择,和父亲早就不和。这场争吵的结果是当年10月,志贺直哉离家出走,独自从东京搬到了尾道。
从东京到尾道,距离700多千米。如今坐新干线的话,经过大阪、神户、冈山,到福山换电车,大约4小时能到,车费18000日元(约合人民币870元)。2024年10月,我选择了从羽田坐飞机到广岛,再从广岛机场坐电车到尾道,主要是为了省钱,费用不到新干线车票的一半。下午出发,夜晚抵达尾道车站。夜晚9点的小城商店街,除了零星酒吧,已没有一家店开业。

《东京物语》:漫无目的尾道散步
在影片《东京物语》中,住在尾道的老夫妇乘火车上京去看望儿女。舟车劳顿,到东京后,老母亲有些喜悦地说:“从尾道到东京,也没有那么远嘛。”在东京和儿女的相处却不似期望的那样。微妙地察觉到儿女们的嫌弃,带着低落的情绪再回尾道。老母亲说:“东京真的太远了。”下次不会再去,儿女们无事也不必再回。
片名是《东京物语》,然而影片大半部都是在尾道。演员笠智众提到在尾道的生活,用的词是ぶらぶら,大抵是漫无目的地拖沓着鞋散步的模样,这也是游览尾道最适合的方式。
从尾道车站出来,一眼便能看到林芙美子的塑像,瘦弱身体半蹲着,行李箱和雨伞在一旁,一副拘谨的流浪者模样。出生在本州岛南端,自认“我是宿命的放浪者,我没有故乡”的林芙美子,随父母到尾道,在这座海边小城度过了她的少女时光。中学毕业后,她独自上京。5年后又从东京回了趟尾道。塑像正是她那次回尾道的情景。《放浪记》中的句子,也成为有关尾道文学的名篇,被印在了塑像旁的碑文上:“看见海了,能看见海了。时隔五年,又看见了,令人怀念的尾道的海。”塑像紧连着被命名为“芙美子通”的商店街。商店街的入口是小小的林芙美子纪念馆。林芙美子和母亲与养父在尾道生活的6年间四处搬家,纪念馆内是她借住过1年的一处住所。
尾道的商店街沿海,每条小路走几步便能到海边,静静的码头泊着小船,整条街道也弥漫着干鱼和鱼糕的气味。风景和半世纪前林芙美子在短篇小说《风琴和鱼的小城》中描述的也没有大区别:
海边有许多小小的码头。狭窄的水道上,渡船来来往往。渔夫们在堤边悠闲地聊天。学生们推着自行车缓缓从渡轮上下来。走在商店街上,感到怀念。鱼糕店,卖着鲜鱼的小摊,巨大的鲷鱼招牌……闪耀着珍珠光辉的海面,让人移不开眼睛。(本文中所有引文均为李茵豆翻译)
尾道电影资料馆也在海边,存放着一些《东京物语》以及其他以尾道为背景的电影相关资料。资料馆入口最醒目的地方,是导演小津安二郎和志贺直哉的合影。被誉为“小说之神”的志贺直哉对尾道感情深厚。据说,小津也是因为敬慕志贺直哉,在后者推荐下,将《东京物语》的拍摄地放在了尾道。拍摄时,志贺直哉曾来探班,一向在片场被视作上帝般存在的小津,对志贺直哉露出的如学徒见了恩师的神情,让笠智众惊叹。
资料馆不远处,是在《东京物语》中出镜率极高的住吉神社。海堤边建了一座小小的纪念公园,放着《东京物语》的剧照,其中一张正是原节子和笠智众在这海边的谈话。夕阳照射下,原节子美得令人睁不开眼睛。
《暗夜行路》,猫和文学小道
从商店街往北走,穿过铁轨,背后便是山。山间散落着寺庙和猫,其中最有名的是千光寺。千光寺旁的“文学小道”,竖立着曾在尾道居住的小说家和诗人们留下的有关风景、生活的碎片,最醒目的位置,是志贺直哉《暗夜行路》的石碑。
六点钟一到,千光寺的钟声便会敲响。“当——”的一声。接着,又是“当——”一声的回响,一声,又一声,回音从远远的地方传来。这时,白天只能在向岛两座山之间露出一角的百贯岛的灯塔开始发光。那光闪亮一下,又熄灭了。造船厂里,仿佛融化的铜水般的火光映照在水面上。
志贺直哉只写过《暗夜行路》一部长篇,讲述了大正时代青年时任谦作的一生。主人公时任谦作是小说家,家事全由祖父的妾室荣操持。因青梅竹马的女友爱子被家人安排嫁作他人妇,谦作过上放荡生活,后远走尾道,下决心重整生活,将小说当毕生事业。谦作向荣求婚,却被告知自己其实是祖父与母亲不伦而生下的孩子,再次堕落……
《暗夜行路》的前身,是志贺直哉借住尾道时写作的短篇《时任谦作》。在尾道,志贺直哉借住在千光寺旁的小屋,得到邻居小林太兵卫妻子的照顾。后者也出现在《暗夜行路》小说中。而小林太兵卫的孙子,正是如今尾道有名的鱼糕店“桂马”的创业者。志贺直哉晚年回到东京后,也仍然能收到来自尾道的新鲜鱼糕。
“文学小道”旁,是“猫之细道”。和一只猫一同依山看海,再找一间半山腰的咖啡厅喝一杯,是典型的散漫尾道午后。
寝床、自行车、深夜书屋
我住的旅馆在尾道商店街内,名叫ANAGO NO NEDOKO,意思是“穴子的寝床”。这是由空置的明治时代木屋改造而成的旅社,一张床铺一晚3000日元(约合人民币145元)。“鳗鱼的寝床”,是一句日本俗语。寝床就是卧室,鳗鱼又长又窄,所以入口狭长又深奥的建筑,譬如京都的老式町屋,就被称作“鳗鱼的寝床”。因为穴子(海鳗)和鳗鱼差不多,又是尾道名产,所以旅社借了这个名字。而它也确实担当得起。
既然到了尾道,自然要留一整天给岛波海道。岛波海道,衔接着尾道和爱媛县的今治,贯穿濑户内海上的6座岛屿(向岛、因岛、生口岛、大三岛、伯方岛、大岛),自行车道全长大约70千米。是日本骑行爱好者中相当有人气的路线,也因此,尾道被称作“单车迷的圣地”。来之前,日本友人得知我要骑行岛波海道,都说“好厉害”。实际上难度并不高。9点钟吃完早餐,慢悠悠到港口附近的捷安特租车点租一辆公路自行车,一天的租金是5000日元(约合人民币242元),晚上6点前还车。从港口推自行车搭上去往向岛的渡轮,到了向岛,便是沿着蓝色的岛波海道的骑行之路。
10月末,东京已经是深秋,濑户内海仍是暖洋洋的。生口岛上产蜜柑和柠檬,随处都是挂满黄色柠檬或尚是青绿未熟蜜柑的树林。岛波海道的绝景,在最后连接大岛和今治的“来岛海峡大桥”。然而我如果骑到今治,便赶不上最后一趟回尾道的船,只好从伯方岛往回骑30千米,赶上生口岛下午5点钟最后一趟回尾道的船。天已经快黑了,船上也都是如我一样推着自行车的疲惫游客。
船慢慢地开着,突然,窗外出现一片赤红色,疲惫的人都涌到了窗边。是濑户内海的晚霞。那天的晚霞,分外美丽,美丽到让人恍惚。
夜晚6点,回到尾道港口,归还自行车,饥肠辘辘,去吃著名的尾道拉面。尾道拉面是浓香的肉汤,加上葱花和仿佛紫菜的海草,我吃出了一种回家的心情。
尾道的夜晚,只有零星的居酒屋和酒吧营业。不喝酒的我,只能在旅馆的客厅消磨入睡前的时间。在旅馆的书架上翻到一本书,《随翻页声呼吸》(頁をめくる音で息をする),是一个书店店主的随笔集。封底的推荐语是:“开业时间23点。位于尾道的小路边的旧书店。奔波劳碌的店主所打造的小小城堡。深夜隐蔽的居所里,盛载着诗和热情。”这家名为“古本屋30dB”的旧书店,就在旅馆步行200米的地方。书的作者藤井基二是店主,1993年生于广岛,从大学文学部毕业后,23岁开始经营书店。谷歌地图上显示书店从深夜11点营业到凌晨3点。我一直等到11点,步行到书店门口,却贴着“今日临时休业”的告示。而我明天就要离开尾道了,遗憾。

旅途总要留下遗憾的,遗憾或许会是下次再来造访的理由。深夜的旧书店,名为“笑空”的只限预约的小小荞麦屋,岛波海道上来岛海峡大桥的晚霞,都被我列在了“下次再来尾道时……”的清单上。
据说,尾道自古以来,就是流浪者众多的城市。城名“道路的尾巴(道の尾)”,尾道。那些想要逃离某种东西的人,会到达这里,从古至今,似乎都没有改变。(《随翻页声呼吸》)
(责编:李玉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