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1945年原子弹爆炸的踪迹
作者: 顾剑在2007年前后,我就围绕着1945年原子弹实验成功以及其后的历史事件,从阿拉莫戈多沙漠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试验场,到投放两颗实战原子弹的B-29轰炸机展厅,再到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纪念碑,把纪念地全都走访了一遍,在此文中给有类似旅游兴趣的朋友做个指南,也顺便说说自己对原子弹功过是非的思考。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地方
新墨西哥州今天仍然是美国原子能科学的神经中枢,它的中心城市阿尔伯克基是个拥有国际机场、交通便利的繁华城市,从这里向西北方向进山,就可以到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美国承担核子武器设计工作的两个国家实验室之一。这里今天已经发展成一座整洁漂亮的小型城市。在一般人的想象中,洛斯·阿拉莫斯一定戒备森严,是连一只苍蝇也飞不进的军事禁地,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美国几乎所有军事重地的生活区必然有个非常精彩的专业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整个生活区域都不保密。洛斯·阿拉莫斯历史博物馆里有一幅拍摄于1927年的珍贵合影照片,它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照片应该是某一次学术会议之后拍摄的,可称“史上最强物理竞赛班合影”,照片中这些人的名字各个让人如雷贯耳,后来或多或少都参与了盟国和德国两方研制原子弹的竞赛。

阿尔伯克基市的南面是绵延上百英里的白沙导弹试验场,这里是美国陆海空三军各种中短程火箭导弹的实验场。试验场本身属于机密设施,但它南端的总部有白沙导弹试验场博物馆,展示美军过去几十年使用的各种导弹,这里是向公众开放的。在白沙试验场最北端,就是电影《奥本海默》中人类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的地方——阿拉莫戈多(Alamogordo)沙漠,今天这里仍然是保密单位,每年10月中旬的一个周末是社会开放日,一年中只有这一天公众可以预约进入当年的爆炸现场参观。在洛斯·阿拉莫斯和阿尔伯克基城里的两个博物馆里,都有当年原子弹爆炸点的照片,能看到当年原子弹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烧融沙子之后凝结产生的玻璃状的砂石。
投下原子弹的两架飞机
美国制造的第一批原子弹只有3颗,代号分别为“瘦子”“胖子”和“小男孩”。1945年7月16日在阿拉莫戈多沙漠爆炸的是以钚为原料的“瘦子”。试验成功以后,美国政府立即决定把剩下的两颗原子弹投入实战。8月6日,B-29轰炸机“恩诺拉·盖伊(Enola Gay)”号在广岛投下以铀为原料的“小男孩”。8月9日另一架B-29轰炸机“博克之车(Bockscar)”号在长崎投下以钚为原料的“胖子”。作为历史事件的见证物,这两架飞机后来分别被保存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和美国空军国家博物馆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大部分时间里,波音公司战前研制的重型轰炸机B-17“空中堡垒”是美军执行战略轰炸的主力,尤其是对纳粹德国作战期间,B-17是盟军的绝对主力。B-29是波音公司战时研制和量产的后续机型,飞行高度、续航里程、载弹量都超越B-17,代号“超级空中堡垒”,到1944年的时候,欧洲战场大局已定,使用B-17轰炸机已经足够了,所以B-29只用于太平洋战场。
二战末期,随着关岛、提尼安岛的占领,美军终于拥有了从太平洋东面基地直接打击日本本土的能力。所以1945年上半年开始,柯蒂斯·李梅少将指挥的美国陆军航空队第21轰炸机航空队改变战术,用大批B-29轰炸机在夜间使用燃烧弹低空密集轰炸日本各大城市,这后来被称为“李梅火攻”。到投放原子弹的8月,东京、名古屋、大阪、神户等日本工业中心城市已经被美军轰炸机烧成一片白地,没有使用原子弹的价值了。所以广岛、小仓、长崎、新潟四座没有遭到彻底破坏的工业城市成为原子弹轰炸的潜在目标。
8月轰炸广岛和长崎的两架B-29轰炸机都从提尼安岛起飞,属于李梅的第21轰炸机航空队指挥下的第509混合大队。在作战方式上,一开始华盛顿高层主张用千架战斗机护航阵势,将原子弹载机保护得万无一失。李梅反而建议不用护航,让B-29单机投弹。他对冒这个险很有把握:战争的这个阶段,日本人只会对大机群入侵的B-29作出反应,平日里那些单机侦察照相,或者掉队东游西荡的B-29太多了,日本人根本无暇理会。李梅的建议被采纳。他这一把赌对了,在广岛和长崎两次出动的B-29轰炸机既没有自卫武器,也没有任何护航,在日本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投下了毁灭之弹。

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美国战略空军博物馆里的另一架B-29轰炸机,图为炸弹舱内部的照片,游客可以步行纵穿炸弹舱,但作战时炸弹舱里不能走人,人是从仓顶的通风管道一样的位置爬进炸弹舱进行操作的。
今天,去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游客,很多会去参观市中心免费开放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保留了美国航空史上最有历史意义的飞机和航天器。不过市中心的本部展馆面积有限,B-29轰炸机因为体积太大,在广岛投下原子弹的“恩诺拉·盖伊”号不在这里,而在郊外杜勒斯国际机场附近的分馆展出,那里的机库展厅面积更大。“恩诺拉·盖伊”号保存非常完好,铝制外壳闪闪发光,但机体内部不让参观。“博克之车”号轰炸机的历史意义稍逊,所以在俄亥俄州代顿的美国空军国家博物馆收藏展出,“博克之车”的机翼下还有当年投下的原子弹的模型。
观察与思考
广岛、长崎这两座城市的纪念建筑都规模宏大,有喷泉、雕塑,纪念展馆里有来自核爆炸受害者的照片和证词。在广岛和平纪念公园里,当年爆心周围的广岛县产业奖励馆炸得只剩下一面墙和一个钢铁穹顶,“原爆穹顶”由此得名,并保存至今。公园所在的地区曾经是广岛的中心街区,1945年遭原子弹轰炸时这一带估计有6500人居住。
站在这两座城市的原子弹爆炸纪念地,你会亲身感受到悲痛压抑的氛围,对原子武器破坏力有直观的印象。2006年我在参观美国得克萨斯州太平洋战争国家博物馆的时候,正好碰到了当时该馆的馆长,他是田纳西大学的历史学博士,是研究太平洋战争的专业人士,同他的讨论帮助我厘清了关于原子弹的思考。




从日本方面披露的史料来看,日本军国主义的死硬分子是军部的主流,一直有本土决战不惜“一亿玉碎”的决心,而天皇投降的决定恰恰是在原子弹轰炸之后做出的。此前的轰炸和封锁的确令日本的经济家底山穷水尽,但是日本的抵抗精神并没有垮掉。被投放了两颗原子弹之后,日本完全不知道美国已经用完了武器储备,以为这种毁灭性的武器会继续降临在日本其他的中心城市,这种毁灭是无法抵御的,日本抵抗的精神彻底垮掉了。所以当年执行投弹的美国飞行员保罗·蒂贝茨说,两颗原子弹结束战争拯救至少50万美军士兵的生命,这个说法并不为过。
不应仅从结束战争的角度来分析原子弹的作用,而应把眼光放到更远的战后:原子弹是一种革命性的武器。在广岛之前,人类对它的威力只有理论上的了解,从未有直观上的认知。如果缺乏这种直观认知,则冷战时代难保没有战争狂人出于侥幸心理铤而走险发动核战争,而那时的武器威力比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要高出很多倍。正因为广岛长崎遭受的惨痛不幸,让后来的政治家触目惊心,进而达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效果,冷战才没有变成热战。在战后的军备竞赛中,我们习惯性地把威力更强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表述为“是广岛原子弹威力的多少多少倍”,就是一个证明。
毫无疑问,核武器是人类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至凶至杀的不祥之物。但即便对这种至凶至杀的武器也要辩证地看待:正因为核弹的毁灭力,我们的世界保持了80年没有大规模战争,这种讽刺恰恰暗合了“以杀止杀” 的道理。
(责编:南名俊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