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逸图》:对魏晋风度的追慕
作者: 王强王戎
第二人为王戎,他手执如意,看向前方,若有所思。王戎长于清谈,精于品鉴,对人和事很有预见性,他平时喜欢拿个铁如意。王戎也长期做官,做到尚书左仆射,也升任过司徒。他热衷于经商,精于算计,据说还很吝啬,经常手执象牙算筹,计算财产。

山涛
右起第一人为山涛,他双手抱膝而坐,袒身披襟,神情沉稳。山涛长期在朝廷任职,在晋武帝司马炎时期,为朝廷选拔了很多人才。山涛晚年被封为司徒,但他坚决辞让,司马炎下令不准再辞,他就辞官乘车回家了。
上海博物馆是国内收藏古代书画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在它的馆藏中,有一件非常重要的唐代画作,经常出现在教科书上,那就是唐代画家孙位创作的《高逸图》。《高逸图》是极少数流传下来的唐代绘画真迹,不仅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典范,也是研究魏晋文化与晚唐绘画风格的重要载体,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兼具。2024年到2025年年初,上海博物馆东馆展出了这幅画。这幅画上次展出还是20年前,可见其珍贵。《高逸图》也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
画面和人物
《高逸图》是绢本设色人物画,长168.7厘米,宽45.2厘米,画面为赭黄色,整体古意十足,图上画着4位文士形象的人物,他们分别坐在4块方形地毯上,身旁各立侍童。画中的人物衣纹线条细劲圆转,衣物的设色浓丽雅致,通过色调浓淡表现出纱质衣物的透明感。该画采用了人物与树石间隔的布局,人物身后有湖石或者山石,以及槐柏、丛竹和芭蕉等植物。画中的假山石以细线勾出轮廓并渲染墨色,烘托出隐逸的氛围。花木树石在间隔开主体人物的同时,也映衬着人物的气质,保持了画面的整体和谐,整个画面表现出一种非常清净和幽雅的环境。
一般认为,《高逸图》中这4位文士是“竹林七贤”中的4位。魏末晋初的7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主要活动在当时的山阳县一带(今河南焦作修武县及云台山一带),因为常聚于竹林之下饮酒清谈,纵情山水,所以合称为“竹林七贤”。《高逸图》正是以高超的绘画技艺表现了他们的气质和风度。根据文献对竹林七贤的记载及相关的流传图画,图中的4个人从右往左分别是:山涛、王戎、刘伶和阮籍。
《高逸图》中4位高士神态各异,体现出各自不同的气质。但在差异中,又统一体现了清谈洒脱的特性。山涛袒胸抱膝,仪态恢宏,王戎手执如意,凝神静思,刘伶酣饮醉酒,放浪形骸,阮籍手执麈尾,领袖群伦。而作为配角的侍童与器物,也和人物个性相得益彰。
创作与命名
魏晋时期,朝廷政治争斗激烈,社会动荡,很多文士无法融入主流,他们因此转而崇尚老庄哲学,蔑视名教礼法,清谈玄学,好饮酒弹琴,行为佯狂放浪,以此来排遣现实中的不得志和抑郁,竹林七贤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而这种率直任性、自由洒脱的行为,成为当时社会崇尚的一种风气,被称为魏晋风度,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和文学等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
《高逸图》的作者孙位是晚唐画家,生活在约9世纪到10世纪,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晚唐社会动荡,据说孙位随唐僖宗避乱入蜀,之后定居在成都。他擅长画人物、鬼神、龙水、松石和墨竹等,其绘画风格融合了南北技法,被认为兼具顾恺之的细腻与张僧繇的骨力。《高逸图》的创作似乎也可与孙位的人生境遇和生活环境相映照,或许他也在向往竹林七贤他们的不羁和洒脱,追求自由旷达的精神境界。此画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它既保留了六朝传统,又开创了五代工致精巧的画风,也影响了之后的宋明绘画。

“高逸图”这个名字是宋徽宗赵佶命名的,可以说,他非常精准地把握住了这幅画的精髓。众所周知,宋徽宗是位顶尖的艺术家,艺术天分和造诣极高,但他又是个皇帝,必须每天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家大事,在天马行空的艺术和脚踏实地的施政方面,他也存在着精神和现实的分裂。或许他也想摒弃世俗,进入高逸的状态,所以,他能够共鸣这幅画的精神,对这幅画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有着深刻的理解。

考古与解密
这幅画中的人物与历史人物的对应关系,是伴随着现代考古发现而确定的。
1960年,南京西善桥南朝刘宋大墓中,出土了一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该砖画分为左右两部分,各由近300块砖拼嵌而成,对称安置于墓室两壁,其上绘有竹林七贤和春秋时期的隐士荣启期席地而坐的画像。其中,一些人物的坐姿和手持器物与《高逸图》中的形象十分相近。《高逸图》用树石间隔人物,与“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用树间隔人物,基本相似。但作为绘画作品,《高逸图》在图像的表达上更加自然、舒缓,画面细腻温和,而砖画是线图,各图像之间联系并不十分紧密,这方面绘画确实有更大的优势。根据这种美术的横向对比,确定《高逸图》描绘的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中的4位:山涛、王戎、刘伶和阮籍。这里缺佚了嵇康、向秀和阮咸3人,可能这幅画是残卷。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是南朝模印砖画,填补了六朝时期的绘画稀有传世真迹的空白,现藏于南京博物院,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而其上的人物各具特点的姿态,也成为分辨竹林七贤诸人物最重要的美术判据。竹林七贤题材画像在魏晋之后也多次出现,南京附近也出土过其他同主题的砖画,历代亦多有同题材的绘画作品出现,反映了后世对魏晋士人及他们代表的风骨的追慕。
(责编:李玉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