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绝动物的复活

作者:袁越

体形巨大的恐狼(dire wolf)是电视剧《权力的游戏》中冰原狼的原型,不幸于1.3万年前灭绝。总部位于美国达拉斯的巨创生物公司(Colossal Biosciences)于2024年4月7日发表了一则声明,称他们成功地培育出了三只恐狼幼崽,体形比同龄灰狼大20%左右。

这家公司的终极目标是复活猛犸象和渡渡鸟,但这两种动物的操作难度太大,于是他们先从恐狼入手,因为同为犬科动物的狗的克隆已有很多成功先例。科学家们先是从一颗距今1.3万年的牙齿化石和一块距今7.2万年的头骨化石里提取出了恐狼的DNA,构建出了恐狼的基因组,发现其和现存的灰狼基因组有大约99.5%的相似度。

接下来,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把灰狼基因组中比较重要的20个基因改造成了恐狼模式(其中五个基因因为有可能导致聋和瞎,换成了其他功能类似的品种),然后将改造后的灰狼基因组植入了一颗去掉了细胞核的狗受精卵之中,通过代孕的方式产下了恐狼幼崽。

从这个叙述可以看出,这三只幼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恐狼,而只是带有一些恐狼特征的灰狼而已。不过这个消息还是引发了媒体的狂欢,很多人认为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一旦未来的科学家们具备了一次性编辑多个基因的能力,就可以复活真正的恐狼,甚至连复活恐龙也将成为现实。

但是,科学界对此愿景普遍持悲观态度,因为很多研究表明复活已灭绝的古代动物很可能从理论上讲就是不成立的。

2012年出版的《自然》(Nature)杂志曾经发表过一篇论文,证明即使是在最适宜的保存条件下,古DNA的半衰期也只有521年,即每过521年就会有一半的核苷酸链条被打断。按照这个衰变速率,再长的古DNA经过680万年之后也会碎成单个核苷酸,导致蕴藏在DNA分子里的生物信息彻底丢失。事实上,绝大部分DNA分子仅需150万年便会碎裂成极短的片段,导致古DNA测序技术彻底失效。换句话说,任何灭绝时间超过150万年的古生物DNA都是无法测序的。

2022年4月11日出版的《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刊登的一篇论文进一步为灭绝动物的复活大业蒙上了阴影。来自哥本哈根大学(University of Copenhagen)的科学家们用目前最先进的方法对灭绝于20世纪初期的麦克礼鼠(Christmas Island rat)进行了基因测序,发现即使像这样灭绝时间不长的古生物也会有大约5%的基因无法被准确复原。

古DNA测序采用的是碎片拼贴法,这个方法虽然有可能复原出特定基因的序列,但很难准确地还原这些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因此,即使我们可以忽略这5%的基因序列差异,也无法保证重新构建出来的染色体和灭绝动物的染色体是完全一样的。已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方式能够直接影响基因的表达,所以光凭这一点就足以证明灭绝动物的精准复活是不可能的。

除此之外,科学家们没有任何方法能够重现古DNA分子的修饰方式,也很难构建出古代动物的肠道菌群。无数事实证明这两点对于动物生活方式的影响是巨大的,更不用说复原古代动物的行为模式了。

但是,仍有不少科学家对这件事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因为他们的目标并不是精准复活某种特定的古代动物,而是设法填补因它们的灭绝而空出来的生态位。举例来说,如果我们能让亚洲象具备某些猛犸象的特征,就可以把象群重新引入北极地区,恢复那里的原始草原生态。这么做有助于降低北极冻土的融化速度,延缓气候变化的速率。

古代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