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等待和长等待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遥想回不去的3G、拨号上网和“大脑袋”电脑时代,我的碎片时间有形有状,不像现在这样如子弹呼啸。电子游戏读盘耗时两分钟,我正好做一组俯卧撑、开合跳加研究游戏攻略;电脑开机需要五分钟,上单位打水、沏茶、墩地一套动作搞完,开机音乐刚响完最后一个音符;加载动画永远在转圈,下载进度条老卡在99%,重启分冷热,重装系统要大半天,正事被耽误,不妨碍看天上的云、听新唱的曲、聊热乎的八卦。
根据叔本华的说法,人生是无休无止的渴望,即使在细微的时间缝隙中,我们也保持着对新鲜感的无限追求。无论奔波苦,还是歇歇脚,脑子、身体和眼睛一刻不得闲,不允许自己无聊。海德格尔在定义无聊时就用到乘客等待晚点火车的例子,巡视火车站是最肤浅的娱乐,有书或打电话也只能带来片刻的消遣,很快我们就需要新的对象来转移注意力,消磨时间。
厕上和枕上,都算大块时间,其中包含的钉钉子精神、统筹方法和睡前复盘,在等待的时候都用得上。大学时,在女生宿舍楼下,我常常会带本书,装模作样地翻过十几页,才等来收拾停当的姑娘;排长队,抢贵价面包和吉祥物,享片刻过山车上的眩晕,可以发美图、做游戏、搞社交;教培中心和孩童淘气堡外的小板凳,是打工人的新工位,挤着写报告、做PPT和聊生意的家长;过去电视节目都分段播放,紧要关头插播广告,还提醒观众“不要走开,马上回来”,对吊人胃口又无料可供的玩意儿,最好“马上走开,不要回来”。
心理学里的“等待效应”称,等待通常伴随着不安和焦虑,分散注意力可以减少焦虑,管控对结果的期待可以更加享受过程的愉悦,比如外卖和快递平台利用这个原理设计了商品“越来越近”的效果。等待也需要刻意练习,学习让时间喜悦地流逝,为跑道的终点准备彩花和欢呼。我拿上材料去找老板签字,他若一呵而就,我就瞥一眼他书柜里的陈列,他若字字咀嚼,命我等待,我就多出一会儿神,心里默念:“盼望着画圈,盼望着下班,盼望所有的等待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