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上立国威 打败美帝野心狼

作者: 《百面战旗红》创作组

上甘岭上立国威  打败美帝野心狼0

荣誉战旗名称:“英勇顽强功勋卓著”特功八连

授旗时间:1952年12月

授旗时战斗序列: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45师134团3营8连

授旗领导机关: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部、政治部

授旗前后主要战斗序列沿革:1931年,创建于鄂豫皖苏区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由黄麻起义农民赤卫队员为骨干组建起来;抗日战争时期为八路军第129师警卫营3连;1947年8月,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27旅80团,为3营8连;1949年2月,改编为第15军45师134团3营8连;1961年6月,改编为空降第15军45师134团3营8连;1985年11月,空降第15军45师缩编为空降兵第45旅;1992年4月,空降第45旅又扩编为空降兵第45师,该连仍为134团3营8连。

战旗精神: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

惊心动魄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至今仍珍藏着一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涌来观瞻的人们凝神战旗前,耳畔都会不由得响起电影《上甘岭》中那首时而优美、时而雄壮的歌曲《我的祖国》,沉浸在震撼心灵的旋律里。

这正是志愿军特功8连插向上甘岭主峰的那面战旗,也是永远高扬在中国人民心头的那面战旗。

在中国,上甘岭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不仅是因为1956年上映了根据《二十四天》改编的第一部表现抗美援朝的经典影片《上甘岭》,还因为上甘岭战役已经成为中国人民胜利、美帝国主义失败的重要象征,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它也成了美国西点军校教学的课程内容。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15军45师134团3营8连全体指战员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在缺水断粮、美军狂轰滥炸的情况下,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坚守坑道14昼夜,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坑道战”奇迹,歼敌1700余人,将英雄的战旗牢牢插在了上甘岭主峰之上。

角力上甘岭

1952年10月,朝鲜半岛多数战场枪声暂告停歇,只有上甘岭方向还在火药筒般地爆炸、燃烧,随后又发展成为一场惨烈的战役。世界的目光,都被这片面积仅有3.7平方公里、正面宽2.5平方公里的山地战场所吸引。

打得好,才能谈得好,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是个不二法则。此时,朝鲜停战谈判陷入僵局,处于无限期休会状态。毫无诚意、惯用实力说话的美军,想在谈判桌之外获得更多的谈判筹码,背后积极筹划“摊牌作战”行动。毛主席高瞻远瞩,识破美帝用心,要求志愿军坚决挫败其阴谋,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战场上照样不能让其得到!上甘岭的鏖战,一时成为双方“掰手腕”的焦点。

担负固守上甘岭任务的是志愿军惯打恶战的第15军部队。战役期间,志愿军15军45师与美军7师和南朝鲜军2师,反复争夺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双方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战斗进行得十分胶着、激烈。最后,具有装备优势的敌人暂时控制了主要阵地。

紧急状态下,45师师长崔建功决定把最宝贵的本钱用上,就是让战斗意志最强、作为预备队的8连上去,执行最艰难的反冲击任务。

崔建功亲自给第134团团长刘占华打电话:“现在就把8连拉上去,你们要分清攻守,8连上去只反击,不守备,反下了阵地,你就给我把8连撤下来。”

崔建功特别珍惜8连这样的尖刀力量,入朝后,8连曾在第五次战役沙五郎峙战斗中,创下了半小时连续攻下7个山头的非凡战绩,被第15军授予“出国作战第一功”锦旗,他最担心的就是把这样的连队打光了。

然而,残酷的战争容不得万全。在后来的战斗中,8连不但领衔强攻,而且为了固守,连队被打光了3次,又重建了3次,其中4班4次重建,班长因重伤或牺牲先后更换了6次。上甘岭战役结束后,8连成为第15军参战部队中重建次数最多的连队。

穿越封锁线

8连作战勇猛,是整个15军的一只“铁拳”,但在上甘岭这个“火药桶”般的高危地带,要把这只“铁拳”成建制转到阵地上去,还真不容易。从出发地到597.9高地阵地,有1500米的距离,还必须通过一条1200米左右的山坳,而这条山坳就是美军炮火的密集封锁区,躲不过,绕不通。在8连之前,已经有5支连队试图突破敌人这道封锁线,都因伤亡过重未果。

面对美军的枪林弹雨,8连不愧为一支英雄的连队,不但没有畏缩,反而激起斗志,积极寻找突破美军封锁线的办法。连长李保成亲自带着一个侦察小组潜伏到封锁区,经过仔细观察,摸清了敌人炮火和照明弹的发射规律。

回来研究对策,李保成指着用小土堆、石块、石子做成的土沙盘比画着说:“第一,要缩小连队规模,以各班为单位,且前后间隔20米以上,分散开来行动;第二,先头班每人右臂绑白布条,以便于识别;第三,沿途用白面撒成路标,指示方向;第四,在3个要道口设置标兵,防止走错路;第五,途中趁敌炮火间隙与照明弹将要熄灭的瞬间,迅速跑步通过。”

指导员王土根插话强调:“连长说的五点都特别重要,各班排长要各负其责,党团骨干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0月18日下午5时30分,8连出发,李保成在前面开路,王土根在队尾殿后,按照美军炮火和照明弹发射规律,跑跑停停走走,经过两个多小时,8连成功地摸到了上甘岭主峰阵地。但是,地形已被敌炮火炸得面目全非,担任向导的9连通信员一时也找不到1号坑道洞口。

这时,美军炮火又开始攻击了,借着炮弹爆炸的闪光,李保成看到了一处凹坑,迅速就势一滚,偏巧,一进去凹坑顿时陷开了,原来这就是1号坑道的洞口。李保成赶紧让8班班长崔含弼把连队带进来。

崔含弼趁着夜色,在坑道附近匍匐往返20余次,近半个小时里,把分散各处的战士陆续带到了坑道内。20时左右,8连138人以负伤3人、牺牲2人的微小代价,全部进入了1号坑道,与坚守坑道的9连剩余人员会合,创造了整个连队突破敌人封锁线、安全抵达阵地的战场奇迹,为第二天大反击奠定了胜利基础。

夺回主阵地

进入坑道,简短战前动员后,连长李保成开始琢磨后续的战斗行动。李保成1946年入伍,曾是淮海大战时的尖刀排长、15军军部警卫连长,战斗极为勇敢,是立过7次特等功、3次一等功的大英雄。军长秦基伟欣赏他年轻有干劲,举荐他到军校学习,毕业后他却坚决要求回到一线打仗,并最终当了战斗力超强的“钢八连”连长。

10月19日一大早,李保成就按照想好的办法,带着8连班以上骨干,依托坑道口察看地形,制定作战方案;同时,还让全连以班为单位,到坑道口观察地形,察看冲击位置。他把战斗人员编成6个突击组,每个组22人。每组配置轻机枪2挺、冲锋枪16支,每人发2枚大威力苏制手雷、8颗手榴弹。

1号坑道全长70米、高1.5米、宽1.2米,最大容量250人左右,共有2个朝北的坑道口。因坑道挖在主峰一段坚石覆盖的山包包下,顶厚达35米,所以抗震扛炸功能较强。而坑道口又比地面高一点,能防水淹、防冲击,且进退自如。

上甘岭上立国威  打败美帝野心狼0

当日下午5时,志愿军第45师的反击战打响,炮火分两次突袭了50分钟,炮火刚一延伸,各个坑道的7个连队就勇敢冲出,分别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冲去。跃上高坡后,8连由纵队很快变为横队,向敌发起猛烈攻击。面对敌两个排依托工事的拼命抵抗,8连机动灵活,各小组以2挺机枪在正面掩护,其余以小群动作,从两侧冲入敌阵,充分发挥短兵火力的优长,与敌激战,很快就消灭了这两个排的敌人,夺回了1号坑道表面阵地。

接着,敌人乘我尚未站稳,以两个连的优势兵力向我8连发起了猛烈反扑。8连在与敌激战中,受到东侧3号阵地残存的敌火力点疯狂阻挡。这个地堡,视野开阔、火力猛烈,8连两次组织爆破均未成功,担任掩护的战士赖发均机枪都快打得散了架。李保成见他身上3处负伤,命他下去包扎。

“不行,连长,我非得去干掉它!”已经打红了眼的赖发均非常执拗,放下机枪,握着手雷,向敌地堡匍匐而去,李保成赶紧组织机枪掩护。

接近地堡时,赖发均手臂和大腿又多处中弹,身负重伤,几乎耗尽了体力。他趴在弹坑里停歇了片刻,攒足最后一丝力气,突然跃起,扑上地堡,拉响手雷,与敌同归于尽。随着一声震撼山巅的巨响,敌人的地堡哑火了,赖发均为打败敌人献出了21岁的宝贵生命。

凌晨5时44分,在597.9高地9号阵地上,我军攻击再次受阻。原来是美军在山顶巨石下有一处地堡,正卡在我8连主坑道口斜上方,有四五十米远。

为拔掉这颗眼中钉,19岁的苗族战士龙世昌拎了根爆破筒冲上去,副排长王练才组织机枪和冲锋枪火力掩护。眼看就要接近火力点了,敌人一发炮弹将他左腿齐膝炸断。透过9号阵地的熊熊火光,山岭棱线被夜空衬托得很清楚,只见龙世昌拖着伤腿,拼命地往上爬,把哧哧冒烟的爆破筒从地堡机枪眼里杵了进去,刚要离开,爆破筒又被里面的敌人推了出来。龙世昌忍着伤痛回过身,抓起爆破筒又往地堡里捅,捅进半截就被敌人挡住捅不动了,龙世昌就用胸膛死死地顶住。瞬间,“轰”的一声,地堡被炸飞了,里面的美军都被炸成了碎片,英勇的龙世昌也化作了冲天血雨。战后,李保成来到破碎的地堡前寻找龙世昌的遗物,却什么都没找到,忍不住呜呜地失声痛哭:“世昌啊,小机灵鬼,我再也见不到你了!”

天还没亮,8连终于占领了597.9高地主峰,把随身携带印有“英勇前进,将红旗插在解放的阵地上”的鲜红战旗插在了主峰最显眼处。

不久,沿西北侧向上攻击的135团2营6连,在6班班长黄继光舍身堵敌阵地枪眼、用年轻生命为部队胜利开辟通路壮举的鼓舞下,也冲了上来,与8连在主峰胜利会合。45师反击任务圆满完成。

坚守坑道战

敌人一直发了疯似的拼命反击,妄图重新夺回阵地,双方直杀得天昏地暗,山头被美军的炮火削掉了几米。激战至10月21日,8连清点人数,仅剩15人未负伤,伤员达55人,加上9连剩余的10多人,共80多人,敌我力量悬殊,被迫退往597.9高地1号坑道坚守。

当天晚上,得到了个喜讯,134团派遣3营参谋长武振友率领7连96人,乘敌疲惫之际,隐蔽摸进了1号坑道,增援8连。

7连由军警卫连79人和7连17人组成,可见后方兵力已经匮乏到极点。7连又称“铁七连”,是134团中战斗力仅次于8连的连队,在上甘岭战役初期两次打光重建,其中一次是在弹尽援绝、全部壮烈牺牲后重建的。

由于战士们来自几个不同建制的连队,按照上级指示,坚守坑道的所有人员统称8连,归李保成指挥,以8连为核心组建坑道党支部,形成战斗核心。8连指导员王土根形象地比喻道:“井冈山时期是支部建在连上,我们现在是支部建在坑道里。”大家表示,编入8连无上光荣,坚决为8连争光,为牺牲的战友报仇。

敌人进攻不成,转用炮火破坏坑道,轰炸坑道口。为与敌炸塌和堵塞坑道口的企图抗争,李保成带着战士们冒着炮火,边炸边抓紧清理坑道口。同时,敌人在炮火掩护下将地堡修到了坑道附近,李保成就带着战士们利用炮火间隙,果断出击炸掉敌人地堡。敌人还学着我军搞起了夜间偷袭,结果被我军发现,根本不用出坑道,而是将敌人的位置报给炮兵,一轮拦阻炮击,把敌人全部消灭在距坑道几十米之外。

10月23日17时14分,8连在135团5连协助下,对597.9高地东北山梁上的第2、8号阵地发起反击。由于5连攻击失利,8连失去策应,与敌反复争夺9次后,才占领阵地。这时8连仅剩下了5人,根本无法固守。当夜,李保成停止反击,带着十几个伤员再次退守597.9高地1号坑道。5天内,8连第二次被打光。

副连长侯有昌在战斗中右胸被敌机枪打烂,被背回坑道后,他整整4天水米未进,但没哼过一声。第5天早上,这位铁打的汉子生命时针永远停在了上甘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