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哲学教授走到死亡的路口

作者: 韩茹雪

当一个哲学教授走到死亡的路口0

朱锐。图/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官网

2024年8月3日,整夜大雨后的北京终于放晴,一场追悼会在八宝山举行。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朱锐的遗体送别仪式。8月1日,癌症晚期的朱锐在北京市海淀医院逝世,享年56岁。

朱锐本不想在去世后举办葬礼或任何追思仪式,他想用生态堆肥的方式,“化作春泥更护花”。考虑到家中长辈的意愿,他最终同意了传统丧葬仪式,火化后将骨灰葬至老家安徽怀宁。

在走到死亡的路口前,这位哲学教授早有表态。“如果我哪天倒在课堂上,大家不要为我悲伤,因为哲学家是不惧怕死亡的。”2024年3月,朱锐在课堂上公开自己正处于癌症晚期,前两周缺课是因为身体原因,在场的学生把他的这段话发到网上,引发广泛关注。

当时朱锐还在接受化疗,每次上课前都要服用大量止痛片。这学期他正在开设的是一门名为《艺术与人脑》的哲学课,座无虚席,有的学生从隔壁教室搬来椅子,有的学生直接席地而坐。有次课堂上,朱锐接到医生电话,他平静地回答:“你现在正打扰我上课呢。”

学期尚未结束,朱锐告诉学生们,自己的化疗停止了,并不是因为病治好了,而是化疗没用,“这样,就能为学生们上每一节课了。”他的助教、哲学院博士生赵海若回忆,早在上个学期《西方哲学原典》的课堂上,朱老师就带大家从电影片段和古希腊悲剧中思考“恐惧”和“死亡”。对死亡的恐惧是非理性的,不再恐惧,是因为理智的光辉,而不是所谓的“更加大胆”。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哲学就是练习死亡。”练习死亡的目的是战胜非理性的恐惧,到最后,唯一应该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哲学家是不惧怕死亡的。”这句话成为朱锐生命最后的一个注脚,“只要是倒在我自己选择的路上,那就是自由的。”

作为病人的尊严

顶着爆炸头,戴副圆眼镜,打扮考究,这是许多人大学生对朱锐的初印象。

朱锐曾在美国的大学执教超过20年,2018年回国,先在深圳大学就职,后被聘至人大哲学院,任“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平台”的首席专家,并开展教学。

学生胡可欣记得朱锐作为一名“病人”的变化。最早“爆炸头”的朱锐让她感觉有点像疯狂的科学家。后来,朱锐一直戴着帽子和手套,哪怕到了夏天也不愿意摘下。那时候,朱锐已经开始化疗,他小心遮住剃发和输液的痕迹。

有段时间朱锐的治疗效果不错,他开心地摘下帽子对同学们说:“你们看,我的头发已经长出来很多了。”

不久,有一次课后可欣有问题想找朱锐交流。朱锐停下脚步,脸上挂着惯常的笑容,语气平静,“我们下次再说吧,我现在浑身太疼了,需要早点回去。”

这样的回答让可欣觉得难受,“你不知道他此时此刻正在承受着什么,但他表现给你的永远都是那样轻松自然的状态。”

关于自己的病情,朱锐最初也没有告诉学校,同事们只约略知道他生病了。朱锐没有申请减轻教学任务,反而额外给本科生开了一门课程,这本不在他的“工作内容”之列。

人大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曾在探讨哲学研究的意义时写下这样的思考:“什么是我们在生命中不可失去的,我们执着地相信的东西是否真实,我们所经历的生活是否如同一场梦境,善恶的选择与命运有何关系,如果生命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我们应当怎样度过。”

那时,朱锐病重的事情已经“瞒”不住了。臧峰宇写上文时,读到朱锐在微信朋友圈表达的感想:“学哲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之一,就是我不再恐惧死亡”,“哲学告诉我们,唯一应该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每次见到朱锐,臧峰宇都被他的达观和热情所感染。在对朱锐深表感佩的同时,臧峰宇深感思想可以通达生命的本质。哲学让人在向死而生的途中超越自我,因而学哲学就是练习死亡,这是来自生命深处的豁达,深切表明哲学家对这个世界的深爱和勇气,而未经审视的生活终究是不值得过的。臧峰宇知道,朱锐希望把时光奉献给学生,更多地传递哲学的思想力量,“朱老师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哲学学者面对生命现实时所具有的勇气,也让我们看到了努力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情怀。”

2024年3月,学生把朱锐在课堂公开病情的事发到网上后,同事、同行、记者以及慕名前来旁听的人瞬间涌入朱锐的生活,其中大部分探视或采访朱锐都拒绝了。他提出要继续上课,哪怕身体撑不住,也要用视频在线上讲课。

很长一段时间,整个师门没有人知道朱锐住在哪间病房。“我给他发一堆消息,他会一条一条回复我学术上的疑问,却总是跳过问他身体状况的那一条。”可欣至今记得朱锐谈论起病情时的平静甚至幽默,当时他已经被诊断出直肠癌晚期,要经过几期化疗,医生说五年内的生存率大约在10%。“他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他觉得自己可以扛过去。他并不害怕,也希望我们不要害怕。他说做哲学的人是不害怕这些东西的。”

很尽兴的生命姿态

人大哲学院2020级学生杨暄婷刚上大学的第一节课就是听朱锐的讲座,她对朱锐的第一印象是:特别有热情、知识面丰富、讲课生动,完全没意识到他已经五十多岁,这也是朱锐给学生们留下的普遍印象。大三时,本来应该是朱锐上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却因为“老师生病”换了另外一个老师来上。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老师的病是癌症。

直到后来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帖子和报道,杨暄婷才知道朱老师病情的严重程度。她当时非常震惊,印象中朱老师一直有无限热情,平时喜欢登山这样的户外运动,根本没想到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他身上。

再见到朱老师就是毕业典礼致辞的视频,听到这个名字的一瞬间,杨暄婷突然掉下眼泪,感受到一种最后的告别。让她感动的是,朱老师直到生命最后的日子,还在保持着对学生思考的指引、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她下意识拿出手机开始录视频。她感觉到以后可能再也没有机会记录与他有关的记忆,于是举着手机把大屏幕上朱锐的致辞全部录了下来。

当一个哲学教授走到死亡的路口1
2024年4月,朱锐在为学生上课。图/新华社发

那是2024年6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毕业典礼,视频画面中的朱锐头发稀疏,面容消瘦,两颊凹陷,肩膀与胳膊已然瘦到脱相。朱锐留给同学们的最后一课是关于“内卷与躺平”的思考,他在视频中引用法国社会学家勒内·基拉尔的思想,“基拉尔设想过这样一个场景,小男孩走进他的玩具室,尽管满屋子都是玩具,但是他不知道该选哪个,无聊之中,他随便拿起一个车,在正要放弃这个车去拿另外一个玩具的时候,他的妹妹走进来了,他的妹妹看见哥哥手中的车,就向他索要,但哥哥不愿意给妹妹,于是两个人就直接发生口角甚至冲突。这就是基拉尔设想的一个简单场景。”

“在基拉尔看来,这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实际上是一种成人和儿童共有的欲望机制,也就是说,我们大部分的欲望,是靠社会模仿产生的,小男孩他本来不希望要这个车,但是因为他妹妹要这个车,所以他也要这个车,女孩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当我们不知道我们想要什么、当欲望跟事物的价值出现脱钩、脱节的情形时,一个很随意的外在机制,就可以导致这种欲望的冲突,甚至引发战争。”

朱锐提出,我们所谓的内卷是不是属于模仿欲望下的一种情形?他觉得,“我们之所以内卷,并不一定是因为我们人多,也不一定是因为资源少,而恰恰是因为我们的欲望被外在的机制单一化,于是我们就像那个男孩或者女孩一样,为一个东西进行无谓的争斗。相反,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把自己的欲望与事物的真正价值相连接,也许我们就可以自然地实现欲望的多元化。而当一个社会的欲望实现多元化的时候,所谓资源的稀缺,也应该会被相对缓解,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应该会被相对降低。所以并不是说在内卷之外只有低欲望或者无欲望,而恰恰在于,我们通过对欲望的培养发展以及对欲望机制的自主性的改造,可能可以进入一个高欲望但是低内耗的大同社会。”

他在最后送给学生们的祝愿简单朴素,绝非社会价值排序中的“成功学”——“希望大家,无论你以后发现自己在哪里,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是在中心还是在边缘,是高还是低,是大还是小,是抟扶摇直上九万里,先图南,后适南冥;还是振飞不过数仞而落地,翱翔蓬蒿之间,尽显‘彼且奚适也’的风流或怡然自得,你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并且凭借你的善良、智慧和‘人大人’该有的坚韧不拔,使那片天空因为你而灿烂,因为你而闪烁。”

杨暄婷告诉《南方人物周刊》,她能感受到,对朱老师而言,死亡本身不是特别悲伤的事,他在一生中做了自己热爱的事,收获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对学生、大众有更多启发,对他而言也许就够了,是“很尽兴的生命姿态”。在她眼里,能够在这样一个时代叫出“哲学家”本身是特别不容易的事情。要有自己独到的哲学见解、有获得认可的哲学理论,或者说拥有一种哲学家的精神状态,才能用“哲学家”三个字去形容从事哲学研究的人,朱老师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东西,让他无愧于“哲学家”的身份。

卑鄙比死亡跑得快

生命的最后几年,朱锐一个人在北京租房住。学生路文最初疑惑,朱老师从待了那么久的美国回国,先在深圳,又来到北京,一直“无房无车”,也没有妻儿陪伴身边,为什么?图什么?

朱锐爱爬山,并且爱一个人爬山,他常常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惊险遭遇,或是随手拍下的壮阔景色。路文还记得他曾分享给自己雪中的八达岭古长城,宛如点彩般的雪景被框在古老的石砌箭洞中,寂寥而壮阔。“朱老师孤身一人在这苍茫大地间时,又会在想些什么呢?”

路文在文章中回忆,“他(朱锐)又时常让我摸不着头脑,颇似隐修士般的生活,超高的工作强度,从未抱怨甚至享受其中的生活态度,还有孤身一人在苍茫深山中攀登,这些都令我感到困惑。朱老师到底是怎样的人,能同时兼有如此多不可思议之处?”

谜底在朱锐的追悼会前解开。路文遇见了朱老师在美国的学生何嘉明。路文从他那里得知,朱老师断然结束了在美国有房有车的安稳生活,处理掉了固定资产,只带着自己的激情与求知之心,回到国内教书。朱锐原本的计划是在中国教几年书,之后就去日本,再教几年,也许再前往下一个地方。

“人到中年,别人面临的是危机,他却选择了‘危机’,选择了自由与闯荡。”路文开始理解,朱老师也许一生都在践行他所说的保持真诚,说他所做,做他所说。

路文记得朱锐在一次课上对大家说:我不看重钱财,我在北京没有房子,也没有车,这些对我都不重要。朱锐还在好多次课上提到很喜欢的一句名言:卑鄙比死亡跑得快。他说这句话时刻提醒他,在生命危机时——也包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高尚,不要让卑鄙跑过死亡。

在身患绝症、经济最困难的时候,朱锐曾把收到的捐款全部转赠给隔壁病床的病友,因为他得知对方全部需要自费医疗。在平时,朱锐似乎从不关心自己挣了多少钱,直到治疗后期开销过大资金困难,他才委婉地问相对熟悉的教务老师自己的工资情况。

不少学生都记得,之前有一周为了能到场上课,朱锐差点跟医院签了“后果自负”的“生死状”,课堂上的朱锐手腕还挂着医院的手环,但他在课后笑着说:“我非常高兴今天坚持从医院出来了,与你们讨论对我意义很大。”

对朱锐而言,哲学不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思辨,更是一种身体力行的生活方式。在学习哲学之上,实践哲学是更高的境界。这种实践也潜移默化影响着他的学生。

学生李紫馨向《南方人物周刊》回忆,她是在社交媒体看到“哲学家是不惧怕死亡的”帖子后,去旁听了朱锐七八节课,最初她只是想一睹这样一位老师究竟是怎样的。到了课堂,朱锐上课时眼里的光、学生们听课时眼里的光,让她觉得看到了真正的课堂的样子,“不在乎所谓的学分和出勤,而是每个人对知识的渴望、对思想碰撞的期待汇成的一个有活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