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周刊2024年第18期

民生周刊

民生周刊2024年第18期

半月刊 时政综合

简介

《民生周刊》(双周刊)创刊于2010年9月,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杂志秉持“百姓声音、权威

目录

改版致读者 | 做好民生宣传报道 讲好中国民生故事

9月上旬出版的新一期《民生周刊》杂志,和您见面了。这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前夕、《民生周刊》杂志创刊14周年之际全面改版后,呈现给广大读者的第一期杂志。党的二十

主编笔记 | 让大运河成为沿岸百姓的致富河、幸福河

绵延近3200公里的中国大运河,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作为流动的、鲜活的国家记忆、民族记忆,大运河记录了中国历史文化写不尽的厚重、壮美和辉煌。它穿越

视觉·大运河畔是我家 | “幸福运河”的壮美画卷

今年6月,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人民网、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联合启动“我家门前有条河”视觉影像征集及系列融合报道,充分反映我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生动呈现大美中国、绿色中国、发展

专访 | 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中国大运河,历经2500多个春秋,绵延近3200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的人工河,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被誉为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习近

专访 | 探寻中国大运河生生不息的活水源泉

单霁翔在北京什刹海漫步。(图/高宏远)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日子里,单霁翔每天都会看见大运河。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单霁翔的家,在古运河畔的大佛寺附近,这里曾挖掘出北京通惠河玉河上端的东不压桥

一线探访 | 恢复一泓碧水 赓续历史文脉

坐落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五河交汇处的运河商务区 (通州区融媒体中心供图)“我从小在运河边玩耍长大,现如今是满头的白发,皱纹爬满脸颊……大运河,母亲河,哺育我们成长。”这首北京琴书《大运河边是我家》,时常在

一线探访 | 努力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

一条运河纵贯七区,碧波三百六十里,为天津百姓提供了灌溉之利、舟楫之便,南丝北皮、南稻北麦因运河加速交往交流交融。在这片被大运河拥抱的热土上,生态与农业交融共生,铺陈出动人的绿色发展画卷。从西青区名扬海

一线探访 | 岸绿水清文化兴 千年运河展新颜

沧州市吴桥县运河公园(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建设办公室供图)长河日暮乱烟浮,红叶萧萧两岸秋。夜半不知行远近,一船明月过沧州。清风相伴,圆月同行,清代诗人孙谔在京杭大运河上乘舟而过,留下这首《夜过沧州》

一线探访 | 记录运河蝶变 见证城市发展

“这条路是新开的吗?”“这条也是?太快了,变化太快了,我都还没来得及拍啊!”8月末,运河两岸郁郁葱葱,一湾清水碧波荡漾。在河北省沧州市大运河沿岸堤顶路上,多年用镜头记录大运河变迁的摄影师王少华看着眼前

一线探访 | “运河之都”续写繁华

济宁龙拱港已实现岸桥无人化、运输电动化、场桥自动化。(杨国庆/人民图片)8月22日,山东济宁市白马河畔,一艘90米长的液化天然气动力船和一艘67.6米长的电动力船顺利下水。京杭大运河上迎来首批新能源智

一线探访 | 为隋唐大运河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河南洛阳市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里,观众在欣赏展品。(图/贾伟)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和枢纽城市,河南洛阳拥有丰富河道、水工设施、漕运官仓、城市遗址、漕运遗存等历史文

一线探访 | 古运河展现新风貌

安徽省宿州市泗县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皖苏交界处、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境内,一段长约28公里的河道穿过广袤的田野、繁华的城市,流淌古今,千年不息。这条河看起来平淡无奇,却异常珍贵。河边的石碑上赫然刻着“全国重点

一线探访 | 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游船行驶在水清岸绿景美的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畔,背一首和扬州相关的古诗,游客就可以获得免费夜游瘦西湖的船票—今年暑期,江苏扬州这项活动吸引众多游客感受运河之夜的亮丽。“烟花三月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

一线探访 | 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

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绍兴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时强调:“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浙东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

对话 | 让大运河畔“人文经济”兴旺发达

向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2023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深刻提出了这一

对话 | 努力把大运河建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2014年6月22日,经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中国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

署名文章 | 保护传承利用好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

作为世界上起源最早、规模最大、长度最长的运河,中国大运河穿越2500多年的时光,依旧青春勃发。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它的重要价值、深邃内涵,认识到它对中华文明的深刻影响。中

悦读 | 运河行吟

江苏淮安,一个因水而生、依水而兴的城市,曾经雍容华贵地走进运河四大都市史,风光千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2500多年的明月,一直映照在运河两岸人们的热望里,映照在淮水安澜的人间岁月里。沙庄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