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周刊2023年第17期

民生周刊

民生周刊2023年第17期

半月刊 时政综合

简介

《民生周刊》(双周刊)创刊于2010年9月,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杂志秉持“百姓声音、权威

目录

记者手记 | 该客观了解一下职业教育了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罗芳菲谈起职业教育,很多人想到的是从职业中专或者高职毕业,进入远离市区的工厂,在流水线上做着一份简单又重复的工作。生活枯燥乏味、收入微薄、技能长进缓慢,更谈不上职场的成长和学历上

主编笔记 | 全民健身,绘就幸福生活

7月30日晚,经过15天的激烈角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盘村举办的台盘“六月六”篮球赛(“村BA”)总决赛上演巅峰对决,参赛队员们密切配合,尽情展示各自风采,为观众献上一场精彩篮球盛宴。

热评 | 疏堵结合,莫让孩子困在手机里

暑假来临,青少年有了大把闲暇时间,但这大好时光却几乎被手机的“小屏幕”填满,即使短暂地放下手机,心里却还是放不下“小屏幕”中的“花花世界”。为方便联系或学习需要,不少家长都给孩子配备了智能手机。《20

热评 | “千万工程”绘就当代中国美丽乡村图景

“千万工程”起始于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倡导并主持了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在任浙江省委书

沿着总书记足迹访民生 | 唐山:残疾人也能活出精彩

唐山市截瘫疗养院的医护人员正在为截瘫伤员体检。图/金欣2016年7月28日,对唐山市截瘫疗养院所有人来说,美好又难忘。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截瘫疗养院,看望截瘫疗养员,并鼓励他们“残疾人同样可以活出精彩人生

封面报道 | 产教融合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匠造班”的学生们在贴近产业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岗位技能训练。企业渴求“适销对路”的人才,人才需要有发挥一技之长的平台,卓越且具创新力的企业和源源不断的人才则是产业做强做大的重要支撑。但长

封面报道 | 产教融合:从“一头热”到多方共赢

苏州市职业大学校园里,产教融合的字牌十分醒目。图/罗芳菲正值暑期,但很多职业院校的师生没有放假,而是走向了另一个“课堂”—企业。在企业的不同岗位上,学生们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也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近年

封面报道 | 苏职大:融合产业培育职业专才

苏州市职业大学实训楼。图/罗芳菲在苏州市职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是一张王牌。这里的学生大多是同档考生中的佼佼者,冲着苏州地区产业高度发达、学校学院高就业率而来。机电工程学院40多年火爆的背后,是一个不断

封面报道 | 歌尔“匠造班”舍得花钱

理实结合的场景化教学,让学生“所学即所用”。“除了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企业还提供完善的福利、假期。”作为一名蓝领,21岁的王韬杰对现状很满意,“成了妈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去年6月29日,王韬杰入职歌

封面报道 | 办工匠学院支撑湖州高质量生态

如今,随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产教关系作为统筹经济与教育协同发展中的一大关键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产教结合到校企合作,再到产教融合,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建立高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结,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封面报道 | 产教双向发力促唐山转型升级

2021年7月,河北省唐山市入选国家第一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唐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企业、高校通力合作、协同创新,奋力搭建产教融合发展的“四梁八柱”、确立路线图、制定施工表、编制任务书,逐步打破学历

封面报道 | 产教共同体造就千万陶瓷能工巧匠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围绕加快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提出推动形成产教融合头雁效应、夯实职业院

对话 | 让企业家轻装前进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邹一南《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7月14日发布,对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作出新概括,就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从6个方面提出

关注 | 《南柯》掀起沉浸式消费新风

一道菜,演员在餐桌前给你表演它的前世今生,吃起来是什么味道?一场戏,围绕着你面前餐桌上的菜品而展开,看起来是什么体验?这是吃饭,还是看戏?“为什么不可以二者兼备?”《南柯》的导演庄一说。赋予食物情感,

关注 | 智能清洁家电,家庭新宠?

智能擦窗器成年轻人新宠。把头靠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着书本大小的机器在玻璃上游走,代替自己擦窗,何等惬意。最近,家住北京丰台的小林在电商平台上购买了一款擦窗机器人,使用后让他大呼“过瘾”。近几年,随着人们

关注 | 科技助老 筑牢出行服务网

“以前出门想打车,要在路边等很久,网上约车又不会,遇上刮风下雨天可遭罪了。现在只要想打车,直接打95128,说我在哪里,很快就有出租车司机过来接我,节省了很多时间。” 家住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元宝山区、

关注 | 集中供冷:何时走进百姓家

今夏,全国多地高温持续,“集中供冷”话题被公众拾起,并多次登上社交平台热搜。集中供冷的原理与我国北方冬季集中供暖相似,是在冷站调节水温后,以管道输送冷水到用户终端来制冷。为应对高温,近些年多地开始探索

奋斗者 | 张学新:做塞罕坝精神传承人

木兰围场民族文化产业园负责人张学新茂密的树林、气派的欧式建筑、退役的整列蒸汽火车、大型艺术雕塑、清澈的人工湖、多物种的萌宠乐园、将草原风光尽收眼底的观景台、实木观景木栈道……在一望无际的坝上草原上,位

智库 | 以孝治家促进基层治理

绿色荡漾的竹海一隅,养着为村民招财进宝的鹦鹉群;整洁一新的广场,和善可亲的老人们正在谈天说地。一进入河南省虞城县杨善庙村,旅游者会感觉到这个村有着非同凡响的气质。同样是农村修路,在其他村可能为了一棵树

智库 | 黔东南如何做到以“文”融“旅”

旅游业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的长远发展,需要增添新的发展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民族地区旅游项目同质化和

实事 | “宜商三电” 助企惠民

临淄供电中心工作人员进企业指导客户安全经济用电。盛夏的7月,似火的骄阳烘烤着大地,让人走几步都浑身冒汗,而在山东省淄博市齐鲁化工区金山产业园,国网淄博供电公司临淄供电中心客户经理池圣斌和同事已经记不清

实事 | 用艺术之笔,描振兴画卷

绘画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激发挺膺担当,近日,衡水职业技术学院“盛夏乡约,共建美丽乡村”实践团走进

阅读 | 耳花绽放

木耳的传说与现实版的木耳传奇海拔474米的高寒山区小镇适合种什么?这个疑问从崔成一来到镇上便开始盘桓在他心里了。可这个问题实在不难回答,相反容易得很,随便问个当地的孩子都能脱口而出:木耳呗!是的,这个

阅读 | 以理性思维破解乡村振兴现实难题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陈文胜教授所著的《中国乡村何以兴》内涵非常丰富,也非常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