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 | 上党堆锦 上党堆锦俗称“长治堆花”,是山西省上党地区(今长治市)特有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受封为临淄王的李隆基就任潞州(今长治市)别驾时,将宫廷中以丝绸为材料的堆绢工艺带到上党地区,其后
视线 | 古代敦煌的四时生息 春季里的敦煌节日众多,有大岁日、燃灯节、二月祭社、二月八日行像、寒食节、清明节和上巳节等,这些节日既是地域色彩浓郁的文化习俗,也是敦煌百姓难得的休憩时光。大岁日是中国传统的新春佳节。敦煌人也有拜年、贺
专栏 | 拉斐尔笔下的“完美女神”伽拉忒亚 草地上的圣母 拉斐尔 1506年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藏1520年4月6日,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画家、建筑师拉斐尔走完了短暂的一生,这一天刚好是他的37岁生日。学者皮埃特罗·本博强忍着内心悲痛,为拉斐尔在
文化纪事 | 中华家风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家风文化是中华
文化纪事 | 传家有道:源远流长的中国家风文化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大学》中这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断,可以说早已铭刻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之中。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和亲情。家是最小
文化纪事 | 尺素情长 “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人们常说见字如面,正是如此,在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的古代,当人们打开那封几经波折、从千里之外遥寄而来的书信,看见那一行行熟悉的字迹,感受着字里行间的款款心意和沉甸甸的思念,必是激
文化纪事 | 苏门教子与家风传承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十一日,大宋仁宗皇帝钦点的奏名进士放榜,来自四川眉山的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及第。这一年,苏轼22岁、苏辙20岁,可谓少年进士,春风得意。此前,在礼部试中,苏轼的策论—《
文化纪事 | 好家风造就“义门陈” 杭州龙门古镇义门牌楼 供图/视觉中国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通常把“家”和“国”作为一体看待。儒家先贤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可见,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家庭的德育和美育,致
文化纪事 | 爰居爰处 供图/视觉中国建筑学家林徽因在20世纪30年代曾提出“建筑意”的说法,以表达中国传统建筑在诗意与画意之外的美感。的确,建筑由人手建成,蕴含着人的思想感情,又受时间的洗礼,常常会引发观者的遐思。居住在建
专题 | 《诗经》时代的节令生活 在我国艺术史上,以文学作品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数量众多,且成就颇高,其中,《诗经》是常被引用为创作题材的经典之一。《诗经》内容入画的时代很早。据唐代朱景玄所著《唐朝名画录》记载:“太和中,文宗好古重道,以
展览 | 入木——黄永玉百岁版画艺术展 1957年—1958年间,黄永玉在北京大雅宝胡同中央美术学院宿舍百岁期颐却心若赤子,是艺术大师,是鬼才画家,还是风趣幽默的“老顽童”;创作了诸多经典作品,如木刻版画《阿诗玛》《齐白石》,邮票画《庚申年
行走 | 穿越佩特拉秘境 约旦,佩特拉,此刻的我正走在一条通往峡谷入口处的道路上,来来往往的马匹扬起阵阵尘土。前方突然出现的峭壁挡住了去路,这里就是著名的西克地峡,也是佩特拉古城唯一的入口。走进峡谷,两边山峰壁立千仞,峡谷里十
食之有道 | 趣食萝卜 一按学者研究推测,关于萝卜的最早记载,出自《诗经》。在《诗经·邶风·谷风》中,有这样一句:“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意为采摘蔓菁和萝卜,难道要叶不要根?原意指娶妻重在品德,不能因色衰而抛弃她。这首诗歌反
鲜话说吧 | 听落花的沈周 一宵冷雨由春入夏,往往只是一场冷雨的工夫。弘治十八年(1505年)的大半个春天,沈周都是在苏州城外的有竹居里度过的。立春以来,他已卧病在床一月有余。沈周有晚睡的习惯,夜坐冥想、与客卧谈,都是他惯常的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