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 科学家为何热衷研究“室温超导” 超导—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顾名思义,超导就是超级导电。超导体的电阻为零,意味着电子在材料里“跑”的时候没有阻碍。超导的发现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开默林—
科技 | 一支没有火药的枪 雅各布·珀金斯(1766—1849年)珀金斯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机械工程师,他的许多发明对现代人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他在将近70岁时发明的蒸汽压力泵制冷循环系统,开启了人类制冷技术的大门,因而珀
科技 | 世上真有浴火不焚的布吗 遥远的西域是一个迷人的地方,那里不仅有与东部地区风格迥异的壮丽美景,还有许许多多充满神秘色彩的奇珍异宝,和田玉、夜光杯、切玉刀、汗血宝马……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传说,西域有一种不怕火的布料,只要用火灼烧
科技 | 数学家的“数学”墓碑(下) 麦克劳林的墓碑科林·麦克劳林是苏格兰数学家(图13),成就非凡,被誉为18世纪英国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1698年2月,麦克劳林出生于苏格兰的基尔莫登,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成人。他从小便展现出过
科技 | 文学中的万千气象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拉开了序幕,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高考对莘莘学子的意义不言而喻。提起高考,很多人会联想到古代的科举。的确,现在的高考有不少古代科举的影子。中国的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
资讯 | 破解古典大师用蛋黄作画之谜 破解古典大师用蛋黄作画之谜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发表的一篇材料学论文认为,古典大师们可能将蛋白质加入颜料来克服油画面临的湿度的不利影响、表面起皱和泛黄问题。这些发现增加了人们对这些艺术家为何在油画中加
自然 | 认识我国的药用昆虫——白蚁 很多人都把白蚁叫作白色的蚂蚁,因为蚂蚁和白蚁在大小、形态、行动速度、挖地钻洞等方面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古人最初也把两者混为一谈,直到宋代,白蚁才有了自己的名字。其实,仅从触角就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白蚁
自然 | 龟苓膏里真的有龟吗 鹰嘴蛇尾的龟提到龟,许多人对它的印象都是行动迟缓,遇到危险时,会把头和四肢缩进龟壳里。但“旋龟”的原型恰恰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在我国的长三角和南部地区,生活着一种和“旋龟”描述极其相似的龟,它就是平胸龟
健康 | 耳念珠菌感染是一种什么病 2023年3月底,世界一些国家的主要媒体报道了美国正在蔓延一种人们并不熟悉的疾病—耳念珠菌感染。最近,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研究人员发表在《内科医学年鉴》上的一篇文章称,具有耐药性和致命风
专栏 | 你是手机的主人吗 “技术进步,天下归机。”这里的“机”是指手机,现代人几乎人手一机,而且人生中的大部分活动都集中于小小的手机上。在手机带来工作和生活之便的同时,其弊端也随之显现。不少人已经发展到沉迷手机的地步,这不仅损
专栏 | 未成年人校园保护之学生欺凌 在大多数人眼里,校园是一方净土,是孩子们接受教育、快乐成长的港湾,所以发生校园欺凌事件时,并没有引起有些老师和家长足够的重视。但事实上,某些所谓的“无害少年”常常会出于各种原因实施让人难以想象的、恶毒
专栏 | 为何银行卡的密码大多是6位纯数字 为何银行卡的密码大多是6位纯数字银行卡取款密码之所以大多设置为6位纯数字,是考虑到安全、人的记忆特点、取款设备的设置等多种因素。首先,6位数字的密码安全性很高。一个6位数可以形成100万个密码组合,加
人文 | 从花开天山到“郁”满全球 春节刚过两个月,我国江南各地城市公园里的郁金香就已争先恐后地绽放。这是一种个头不高的观赏性花卉,它一株一花,绿叶肥大,主茎细长,花朵呈高脚杯状,花色艳丽,花香悠长,单株优雅高贵,连片绚烂如梦。我们的视
人文 | 造纸工业遗址:工业遗产中的“翩翩君子” 在许多人看来,造纸术是中国人的发明,它与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其实,在人类文明早期,一些文化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也曾出现过类似于中国造纸术的技术,不过,我国的造纸术最为成熟,影
人文 | 古人为何割股奉亲 在我国传统社会,由于医疗资源匮乏,加之医学知识和财力所限,广大民众在生病时除了请医看病外,很多时候也根据经验、习俗自行治疗。这些经验和习俗,既包括民众在生活中累积起来、具有医疗价值的科学知识,也不乏礼
文摘 | 为什么将乱写乱画称为“涂鸦” 为什么将乱写乱画称为“涂鸦”其实“涂鸦”一词本是古人用来比喻书法拙劣的。最早出现于唐代诗人卢仝调侃其子的诗句中。《玉川子集·云添丁》中讲了一个故事:作者卢仝有一个儿子名叫添丁,他小时候很喜欢涂抹诗书,
象牙塔 | 走进图书馆——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牛津大学图书馆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图书馆体系,该体系内有100余家图书馆。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着重介绍牛津大学最为著名的“冠名图书馆”—博德利图书馆。-博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