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虎自远古来 生肖轮回,牛去虎来。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伴生物,虎陪伴着我们的先民从直立人到智人,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信史之初一直延续至今。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虎既完成了生物学意义上的由“中国古猫”到虎的进
自然 | 植物世界“虎”迹斑斑 虎头兰虎,有锋利的爪和牙齿,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是林中骄子,也是百兽之王,更是勇猛和力量的化身。同时,它也被广泛用于植物命名。打开FRPS《中国植物志》全文电子版网站,在“中文索引”中,能查到以“虎”字
自然 | 动物中的“虎” (上) 众所周知,虎只有一种。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等都属虎的亚种。不过,名字中有“虎”的动物可就多了,无论是无脊椎动物,还是脊椎动物,不论是单独一个种叫“虎”的“独虎”,还是整个科、属都叫“虎”的“群虎”
资讯 | “吓一跳”背后的科学机制 “吓一跳”背后的科学机制对于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来说,突发的声音或触觉刺激能瞬间诱发惊跳反射。惊跳反射存在于哺乳动物的整个生命周期,通过将机体多处肌肉收缩反应紧急调动起来,保护容易受伤的部位比如眼睛与
科技 | 1922年:向糖尿病“主动出击” 在人类与糖尿病抗争的历史中,1922年是值得铭记的一年。当年初春,一群糖尿病患者向加拿大多伦多汇聚,这支庞大的队伍中,不少人骨瘦如柴、满嘴酸臭味。不过,“奇迹”很快就发生了,队伍中的很多人,甚至不少奄
科技 | 古人眼中的火山之谜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然此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这是我国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所作的一首诗。唐天宝八年(749年),岑参赴西北
科技 | 植物如何“看见”光 植物看似默默无闻,实则充满智慧。它们没有眼睛,却知道太阳在哪里;知道什么时候日出,什么时候日落。那么,植物是如何“看见”光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光究竟是什么?光,本质上就是各种波长的电
健康 | 青少年的自伤之痛 “拿美工刀割腕,拿圆规扎手,痛苦的故事里,同学彼此知情,彼此共情,甚至慢慢班上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一起自残。这是学生之间的秘密,不为家长和老师所知。”这段触目惊心的文字来自一位普通的中学生,文中描述的情
健康 | 雪为何是白色的 雪为何是白色的雪花是由很小的冰晶体组成的,研究发现,单个冰晶体是透明的,而不是白色的。虽然一个冰晶体的表面因为反光弱而显得透明,但多个冰晶体的反射则会使雪花几乎变成“镜子”。这样一来,雪花的每一面都要
专栏 | 太空探索,女性不能少 2021年10月16日,女航天员王亚平与翟志刚、叶光富一起飞向太空,再次刷新了女性在航天航空领域的纪录。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两次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中国空间站首位女航天员、中国首位出舱的女航天员、中国在
看点 | 那些丑萌丑萌的陶器“表情包” 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陶器的发明,远古先民不再满足对石头敲敲打打,而是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一种崭新的东西。我们发现不少在现代人看来丑萌丑萌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堪称文物中的“表情包”。
人文 | 从花开伊朗到育种荷兰 作为“世界十大健康蔬菜”之一的胡萝卜备受人们青睐,是餐桌上的“常客”。无论是土耳其烧烤、法国大餐、日本料理,还是中国“八大菜系”、美式快餐、俄式罗宋汤,都少不了它的身影。与其他蔬菜相比,胡萝卜外形流畅
史话 | 世博会上的中国人偶 人偶形象是展现一个国家社会风俗的重要媒介,它不仅是工艺品,也是对外形象宣传的“大使”。在照相技术刚刚起步的19世纪,人偶已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探寻古老神秘东方国度的“窗口”。晚清之际,清政府大量涉外事
阅读 | 日本财阀的兴与衰 三菱、三井、住友……这些日本商号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大到汽车、家电,小到水笔、橡皮,这些商号提供着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件。其实,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财阀。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企业
文摘 | “黄花闺女”的由来 “黄花闺女”的由来在民间,人们常把未婚的姑娘称为“黄花闺女”。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古时候女子十分注重梳妆打扮,尤其是一些名门贵族的姑娘。相传,南北朝时寿阳公主在廊下午睡,一朵梅花恰巧落在了她的
博采 | 石阡,温泉之城 夜郎古郡 从夜郎到石阡说起“石阡”这个地名的来历及含义,多数人可能都不知道。仅从字面来看,石阡就是石块砌成的阡陌小道。但说起它的另一个更古老的名字——夜郎,则广为人知。据相关史志记载,石阡古属荆州南境,战国属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