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2023年第24期

美文

美文2023年第24期

半月刊 文学小说

简介

《美文》杂志由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主编, 1992 年 9 月创刊。十七年以来,着力展示当代

目录

卷首 | 何以言说

当一个公共事件已经公开在社交媒体,被以各种形式反复谈论和传播,当它似乎已被充分言说,文学应以何种方式走近它,它又会以什么模样进入文学?当电子屏幕似乎成为每个人眼前的唯一物,这一时刻是否仍需文学的记录和

作家新视野 |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树木从人类未有之时,便在这里生长着,恒久着。这是先于人类认知的客观事实。树木在同人的长期的相处中,被不过百年寿命的人,赋予了无所不有的文化内涵,一代又一代的树木以它们漫长的生命周期,以超越人

作家新视野 | 心“槐”天下

护王槐站在胡王村已2300余年了,没有人能说清楚,这胡王村是跟着它长大的,还是它跟着村庄长大的。我和我家先生慕名前往胡王村拜访它的时候,是个周六,久雨初霁,云开日华。金秋的阳光一路伴我们出西安,上高速

作家新视野 | 补血草三姐妹

和西北干旱地区大多数的山脉一样,贺兰山腹地主要以戈壁沙丘以及干涸的河床为主,这见不到一滴水的地方,虽然被一团一簇的戈壁滩特有植物覆盖,但还是遮不住它缺水的尴尬。水是万物之源,对于一座山来说,缺水就相当

名家写名作 | 认识中国人类社会学大师:费孝通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出生于江苏吴江县城富家桥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费孝通就表现出较高的文学天赋,14岁便开始在杂志上发表作品。1928年,他抱着医学救国的理想,进入东吴大学学医。1930

名家写名作 | 探寻乡土之根,厚植家国情怀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作为“三新”背景下语文课程第一部整本书阅读经典,也是第一部高中生必读的学术论著,不可不说具有着特殊的意义。《乡土中国》收录了作者1946年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的“乡村社会学

名家写名作 | 捧读现代学术经典,破解国人精神密码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新课标提出的18个学习任务群中的第一个,是新课标的亮点之一。《乡土中国》是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的书目,是一部学术著作,也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第一

名家写名作 | 立足“乡土”,擘画蓝图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在《乡土中国》中,费先生所描摹的中国乡村无疑是几千年来农村生活的生动写照。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农村天翻地覆慨而慷。我想,阅读《乡土中国》不应仅仅停留于理解晦涩概念、画出思

名家写名作 | 土之本蕴 情之所源

起初,我对《乡土中国》的认知是一本高深的科研书籍,通读后才知晓其旨意之精深,逻辑之严谨,内容之通俗。当你看到“乡土”的字眼,是否会携有色眼镜定义它?又是否会狭隘地将其定义为乡村研究呢?其实它是对乡村及

名家写名作 | 万里山河乡土地

古苍广袤,如画山河。中华民族饱经五千年之沧桑,至今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回首眺望,有一片土地倾生命之源流,养芸芸之众生,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对其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历经时光的磨蚀,如一幅古朴泛黄的

名家写名作 | 浅析《乡土中国》的语言风格

当我们阅读《乡土中国》,就能感觉到我们站在一个历史的交汇点:一面是连接乡土的、充溢着东方传统文化思想的古老中国;另一面是我们的视野和思维被费先生引导着,不断跨过大陆大洋与欧洲社会进行比较和探究。这种感

名家写名作 | 乡土文化闭塞性的衰退和开放性的发展

在我的印象里,如果将开放的城市文化当作时代的主剧本,乡土文化因科技水平和发展速度而产生的闭塞性仿佛是一个不和谐的存在。所幸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现象正令人欣慰地逐步衰减。“冬雪初融,春水初涨”式的开放性

名家写名作 | “乡土本色”——民之本色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而要去更好地认识到这点,“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现代的乡下和乡下人与以往完全不同,我们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进行

西安与开罗的遇见 | 瞧一瞧,埃及建筑

在课上,每次我讲关于文明交流和文化传播的时候,都喜欢跟学生们进行头脑风暴,收集他们的创意思维。例如:当我说意大利时,他们想起来比萨斜塔;当我说约旦时,他们说佩特拉古城;当我说埃及时,他们说金字塔。这就

年华本纪 | 读闲书

夏天暴雨,水从花园漫进书房,母亲指着窗外说:“雨好大,衣服又要重洗了。”我则在一道让人眩晕的光影中战栗,意识到我的书难逃一劫。半个月前,我从外地回来,发现家里书柜的门不见了。母亲说小妹的篮球砸坏了门,

青史人物 | 长信宫灯常亮 佳人姓名难觅

论起班氏家族,班超、班固、班昭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若我们继续向上追溯,寻找班氏一族的崛起原因,一位重要的女性会走入我们的视线——班婕妤。班婕妤本名已不可考,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由汉成帝赐予

文学社作品联盟 | 深夜理发店

承千年文化底蕴,积百年办学传统。少游文学社成立于2004年2月,是扬州市第六批中小学精品社团。文学社取名“少游”,一是表达对家乡先贤秦少游的仰慕和追随;二则寓“少年同游”之意,期待汪曾祺学校的学子在人

文学社作品联盟 | 还待红门开

重回家乡的小巷,望着古朴的街道,我不禁忆起儿时的趣味,便加快步伐,小跑至那扇红门前。儿时,家旁边有个说书馆,那是我最爱去的地方。油光发亮的红门常年大开,进门便是正厅,里面总是人头攒动。人们或是回忆上一

文学社作品联盟 | 侠客行

浙江省武义第一中学明招文学社,自21世纪第一个金秋重组以来,一直以“弘扬明招文化,活跃校园文学”为使命,秉承“建文学队伍,激文学热情,播文学种子、育文学新苗”的宗旨,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既有自由创作,又

文学社作品联盟 | 森林舞者

深夜,森林里闪烁着星点。一束光幽幽地过来,光与光交错,照亮了一位老妇人苍老的脸。她真的很老很老了,坐在轮椅上,轮椅上挂着灯。泥泞的路不是很平坦,她慢慢地转着两边的轮子,不时艰难地碾过几颗石子,行得还算

山河胜地有佳篇 | 终南望馀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注释:馀,即余。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林表:林外,林梢。霁:雨、雪后天气转晴。暮寒:傍晚的寒气。诗人简介:祖咏,唐代诗人。洛阳人,后迁居汝

山河胜地有佳篇 | 终南山脚下的一段友谊

出城一路向南,抵达秦岭山脚,迎着轻柔的微风,我们一行人走进秦岭深处,从秦楚古道一路向上。初冬的终南山添了几分萧瑟之感。隆起的大草甸带着初冬的味道一浪一浪涌进我们的视野,我们一路走走停停,似乎总也走不出

正青春 | 故土情思

我的家乡是个小圩镇,略显落后和贫窭。一条马路横贯镇子,没有红绿灯,没有严苛的交通管控,单车、电动车、摩托车肆意穿插。马路两旁,没有所谓的人行道,即使有,也被小贩占来摆摊了。从路旁的巷子进去,兜兜转转,

正青春 | 呼唤

我站在田埂上,面朝天边一片一片的火烧云和不远处飘着炊烟的村庄,背靠一格一格金黄色的稻田和到处疯玩的孩子。夕阳没入地平线前,朝西飘移的云层倏然分开,在两块云团之间,阳光奔涌而出,光束明晰。到晚饭时间了。

正青春 | 难忘那一抹香

又是一年秋,阳光下那些娇艳的花儿几乎谢尽,林间洒满金红的光辉。我漫步于一片枫树林间,一阵风起,几片红叶悠然飘落,我的思绪也随之飘向远方……“嘿,小丫头,猜猜我又给你带什么好东西来啦?”一个秋日,我靠在

正青春 | 面塑传承,匠心不改

书柜中摆放着栩栩如生的面人,召唤朦胧记忆里的匠心。咫尺过道里纯粹的手艺,让行走在流彩街市的我,铭记纯乎一心的那一刻。一个清闲的下午,我和母亲一起去国贸玩。下了地铁在前往商场的过道上,偶然遇到了一个做面

新锐青年 | 无法触碰

像往常一样走在平时必须经过的街道,我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被撞飞,那辆白色的轿车朝我冲过来时,还没有停止的意思,也就在即将被汽车撞击的那一刻,我的思维飞快转动,认识到生命受到威胁已成为无法更改的事实。谁

新锐青年 | 从故乡出发的写作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闲下来爱往山里跑。多年了,我内心一边厌倦着城市生活,又无法摆脱得开城市生活,说这话,是有些矫情的,毕竟我并非完全厌倦城市里的一切,只是痛恨它吞掉了我遗留在乡间的睡梦,致使我在熙熙

新锐青年 | 遥远的花生碎

一外公是一个勤劳的人,自我有记忆起,他就在不停地劳作。他有好几块自留地,一部分种水稻,一部分种果蔬,还有一小部分种花生。同时他也有一双施了魔法的手,好像汗水滴在泥土里能发出春天的芽,开出夏天的花,结出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