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 九月话教师节 人是高度社会化的生物,群体生活的特征让每个人都必然的存在于各类“关系”中,并在繁复的社交网格中确认自我位置,汲取各方力量。社会关系总体上可分为两类——血缘关系与非血缘关系。血缘关系当然是以父母为主干构
作家新视野 | 主持人语 杨晨洁本期的两篇文章延续了本栏目“将知识灌注写作”的初衷。此外,还将“生态文学”的话题引入,从生物圈或言生态平衡的角度,重看“风景”。这使得文学不仅仅是审美的文学,更是一种参与社会的重要表达方式,实际
作家新视野 | 原生草 艾平长松落落,卉木蒙蒙。你会发现森林里倒下了一棵树,却永远不会发现草原上失去了一株草。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极目到天边,会被一碧千里所震惊,草原仿佛一幅铺天盖地的丝绒,让人不由赞叹——这片草原如此壮美辽阔
作家新视野 | 鸽子树珙桐 祁云枝第一次见到鸽子树,是在某年的四月,我应邀赴秦岭参与一场亲子游学讲学,出乎意料地,途中偶遇一株大树,栖息着无数翩翩“白鸽”。之前,我只是在照片、视频、图文资料以及同事的口口相传中,想象它的倩影,揣
名家·名作·名师·联读·联动·联想 | 名家·名作·名师 联读·联动·联想 本期特邀作家:梁衡,山西霍州人。曾任《内蒙古日报》《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代表作有《大无大有周恩来》《晋祠》《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
名家·名作·名师·联读·联动·联想 | 壶口瀑布 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
名家·名作·名师·联读·联动·联想 | 万里黄河一壶酒 《壶口瀑布》是我在记者任上写的最后一篇散文。一九八七年我正在黄河壶口采访,接到北京来的电话,成立国家新闻出版署,要我立即回京,从此结束了我十三年的驻站记者生涯。人的一生总有几个驿站,几个起止点。对我来
名家·名作·名师·联读·联动·联想 | 醺饮黄河一壶酒 杨东俊青山常在,黄河不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最能体现黄河奔流气势的当属壶口瀑布。“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① 在与黄河壶口的接触中,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锦绣篇什,
名家·名作·名师·联读·联动·联想 | 一“壶”尽收天下势 汤会娥作家梁衡,其散文作品非常注重谋篇布局,对文字语言的锤炼更是精益求精,与其说他是在写文章,倒不如说他是将自己对事物、对情感、对人生的多重思考凝练于一体,以文字为载体,将内心丰富而独特的感悟予以传递
名家·名作·名师·联读·联动·联想 | 一壶写尽一世界,一朝情系黄河魂 “玉帝把壶谁不尊,山呼雷动谢天恩。九州飞溅瑶池液,一醉炎黄万古春。”九曲黄河,奔至晋陕,被两岸石壁拢成一束,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雄伟壮阔,气势恢宏。古有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
名家·名作·名师·联读·联动·联想 | 看了壶口,就悟了中华 壶口浓缩了黄河最纯粹的精华,粗犷的黄沙为长河镀上黄土高原的气魄,起伏的河床给予河流一往无前的野性……黄河奔流,时光与沧桑追不上它的步伐。作家梁衡的文字中,便奔涌着这股激流。在雨季初见壶口瀑布,作者就被
名家·名作·名师·联读·联动·联想 | 任时光飞逝 望汤汤之流水,有感光阴。读罢梁衡先生的《壶口瀑布》,我的想象中浸满了“震耳欲聋的涛声”,且被“更闹,更挤,更急”的河水,仿佛把心都弄得止不住的跳。梁衡先生在《壶口瀑布》一文中,运用大量的侧面描写,如用
名家·名作·名师·联读·联动·联想 | 黄河情 民族魂 我是一个从小就喝黄河水长大的土生土长的山西人。小时候就知道黄河饱经沧桑在壶口与巨石较劲,随后一跃而下,杀出重围。都说“一壶收尽黄河水”却不知黄河足以撼动大地的实力,难道壶口的岩石可以挡住飞马之势?读罢
西安与开罗的遇见 | 西安与开罗的遇见 栏目主持人:徐琳西北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文艺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陕西省翻译协会理事,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理事,鲁迅文学院第35期翻译家班学员。主要从事对外译介及翻译研究,作品见《小说评论》《美文》等期刊
西安与开罗的遇见 | 两座城墙 中国是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家,每个角落都有历史故事,有些文化习俗甚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之前。我去过中国的很多地方,西安是我最喜欢的城市。不只是因为我在西安留居并读书,而是因为西安让我想起我的家乡——开罗
年华本纪 | 人生路上,我欲与高中老师并肩同行 高中时,有两位老师给我留下极佳印象,高考后,我全部选填师范专业,立志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民教师。我一直循着老师们的光亮,追逐他们的步伐,努力着,盼望着,希望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还能守望照耀心中的群星。南师
青史人物 | “才高八斗”与“白马英雄”:青年曹植的文才与理想 崔谦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可叹》一诗中写道:“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诗的下句所化用的典故,出自南朝宋无名氏《释常谈》。书中记载:“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
文学社作品联盟 | 星语文学社 石岐中学星语文学社成立于2000年,中间因种种原因停办刊物。2020年初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校园作家匡香华老师精心组织,又重新得以传承延续,并成立了石岐中学星语文学社编辑部、广东省小作家协会创作基
文学社作品联盟 |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先生”一词,教书育人,倾囊相授,桃李满天下。何为大先生?是教我诵读密密麻麻文章的人,是教我理解晦涩难懂公式的人,是教我记住复杂繁乱单词的人。可你曾想过?我们的大先生也很简单,简单成终无止境人心中一句
文学社作品联盟 | 摆渡人亦舟 古人云:“西席桃李满桑梓,东坦龙蛇尽楷模。”“西席”意指最受人尊敬的老师 “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桃李”一词便出自于此,其寓意先生种树育人,培育出代代新人代代人才,桃李盛天下。观八纮
文学社作品联盟 | 沁芳文学社 “沁”是渗透,是沁人心脾 “芳”是香气,是流芳百世。沁芳这一词见于《红楼梦》第十七回的“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佳木葱茏,奇花闪烁,清溪泻雪,石桥三港,桥上有亭,宝玉为之取名为沁芳,他是将亭子周边的景色都
文学社作品联盟 | 遇见你,真幸福 都说两个人相遇的机遇为十四亿分之一。在这茫茫人海中,我们足够幸运,遇见了一位和蔼可亲的高老师。你说,你等了我们五百年。——题记高中,我想,这是每个人所向往的。可是,我的成绩并不理想,最终来到了一所民办
文学社作品联盟 | 破茧成蝶 舞台的聚光灯打在她的身上,她酷似从“三山”走出来的仙子,白色的裙子随着她优美的舞姿轻轻摆动,她踮起脚尖,舒展柔身,活像一只破茧而出的美丽蝴蝶……“你为什么这么喜欢芭蕾?”“因为我喜欢那踮起脚尖的感觉,
文学社作品联盟 | 九月文学社 九月文学社成立于2015年9月,高丽娜老师为文学社负责老师。七年中,九月文学社的选修课有《现代诗歌赏析与创作》《女性视角的文学作品》《和她们在一起的时光》《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从赏文到品诗,从世界
文学社作品联盟 | 一首重生的赞美诗 母亲仿若喝了孟婆汤一般,将家中人忘了个干干净净,又像是失智的孩童般爱撒泼。因为家中少了个干活的人,为了支撑我们的家,父亲的身影变得更加忙碌,既要照顾母亲,又要接单子送外卖来赚点外快。冷清的气息充斥于此
文学社作品联盟 | 我和宁波这座城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宁波是位陪伴了我十七年之久的老友,早已在不知不觉间,同我结下了千丝万缕的、不可割舍的羁绊。若说宁波是一位身强体壮的巨人,那么甬江就是它翻滚流淌的血液,是它鲜活跳动的脉搏。它无私地为
山河胜地有佳篇 | 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1] 其一我来扬都市[2],送客回轻舠[3]。因夸楚太子,便睹广陵涛[4]。仙尉赵家玉[5],英风凌四豪[6]。维舟至长芦[7],目送烟云高。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8]。前途倘相思,登岳一长谣[9]。【注
山河胜地有佳篇 | 李白在扬州的一段深情赠别 赵超李白一生云游四海,挥金如土,交友无数,他创作了众多以交友送别为主题的名篇佳作,热情讴歌友情的珍贵和离别之际的绵长情谊,如《金陵酒肆留别》《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正青春 | 麻雀的“神话” 那时普罗米修斯刚将神界的火种偷偷送往人间,勇敢杰出的狄安娜女神正传授人类捕猎的技艺。那是远古时代。人们小心翼翼地围在那堆燃着血红火焰的木柴边,火光照亮了他们长着发达肌肉的身躯,照亮了他们眼中的神采——
正青春 | 病房里的诗歌 春梅是从老家安徽到杭州来当护工的,她原先做的是家庭主妇的劳务,现在的工作是到特需病房里服侍老年人。经过护工培训,她逐渐把自己锻炼成一位细心呵护他人的护工,每天都任劳任怨地工作。病房里有三个病人,年龄都
正青春 | 南屏古刹 西湖南岸,群山绵延,有如屏障。清晨的湖边,空气中涌动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我们沿着一条青石板小径,渐渐走向那个古色古香的木屋。那是净慈寺的售票处。空中飘着细微的雨丝风片,但这丝毫不减我游览的兴致,我倒觉
正青春 | 触动心灵的力量 寒露至,秋风拂,菊飘香。我去看望外公,他提出登高望远。外公穿上了运动装,俯身系着鞋带,仿佛空气中澎湃着激越的气泡,我总感觉外公身上有一种力量要飞出来——他似乎又有了退伍前的坚定与热情。伫立山脚之下,仰
正青春 | 故乡 故乡是可爱的,是美丽的,是多样的,是温暖的。春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新芽伴随着旭日东升冒出绿尖儿 白云在天空中缓缓流动 树木透出几分的绿意。春是最适合播种的季节。山腰上劳作的人们正谈论着近期发生的新
美文新锐 | 遗落的记忆 张文琦清晨天蒙蒙亮的时候,我来到书桌前打开了窗子。迎面扑来几粒雪花,微凉的空气一下子钻入鼻腔,驻扎进我的身体。窗子外是苍白色的世界,汽车碾过的地方留下了凌乱的印记,仿佛是白雪的伤痕。我叹了口气,想着如
美文新锐 | 林间漏月光 郭雨1984年秋,庄稼早已收割完。相较于光着脚在收割过一茬的麦地里丈量土地的温度,闻桉更喜欢挑一个风清月明的夜晚,拖着干完农活的疲惫身躯,一头扎进林间。树林阴翳,鸣声上下,风起时绿叶翻涌如潮,月光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