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22年第9期

军事文摘·科学少年

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22年第9期

月刊 人文科普

简介

《军事文摘 科学少年》杂志于2011年1月正式创刊,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主办、中国

目录

卷首语 | 卷首语

马远良,1938年7月15日出生,四川省隆昌市人,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声工程与信息处理技术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水声工程和信息处理技术研究,主持航空声呐装备研制,是该领域的开拓

太空探索 | 神舟飞船的“变”与“不变”

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载着陈冬、刘洋、蔡旭哲3名航天员飞向太空,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载人发射任务首战告捷。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以及建造阶段规划的神舟十二号到神舟十五号飞船采用组批研制模式,技术状态基

太空课堂 |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的太空生活

航天员在太空怎么喝水?据测算,航天员每人每天需要饮用2千克水。除了定期上行(由地面送到太空)的用水,空间站内通过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保障航天员日常的饮水需求。如图1所示,航天员陈冬和蔡旭哲正在设置饮水分

科技前沿 | “中国锅”捕捉到30亿光年外矮星系信号

你们知道在贵州省的大山深处“藏”着一口“大锅”——中国天眼吗?这口世界上最大的“中国锅”,实际上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它躲在巨大的喀斯特洼坑中,面积足有30个足球场那么大。最近,这口“大锅”又

科技前沿 | 快看!“空气发电站”来啦

你见过不烧煤、不烧天然气,而是推动空气发电的电站吗?最近,江苏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正式投运。作为世界上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该电站不烧煤或天然气,而是通过压缩空气推动透平发电机组旋转发电。用

科技前沿 | 流失海外的敦煌国宝将重现故地?

没听错吧?那些流失海外的敦煌国宝竟然要回归敦煌啦?想得美,那些把我们国宝弄走的家伙才不会还给我们呢!这里说的是,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敦煌藏经洞及其出土的约6万件文物将视觉“重现”在人们面前。6月15日

科技前沿 | 世界首个沙漠铁路环线建成啦

咣当!咣当!火车开过来啦!这可是新疆和田第一班开往若羌的火车呀!从前,这两个地方可是不通火车的。现在,有了这条和若铁路,世界首个沙漠铁路环线就“闭环”了,从而形成长达2712千米的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

科技前沿 | 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下水 命名“福建舰”

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下水命名仪式于6月17日上午,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江南造船厂举行。在喷射的绚丽彩带,舰船鸣响的汽笛声中,船坞坞门打开,航空母舰缓缓移出船坞。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国防教育 | 飞机想上天?反跑道炸弹不同意

大家都知道,在现代战争中,空军的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侦察机等,都是战争的宠儿。大战发起前,它们或是向敌方阵地、机场、桥梁等设施发起空中打击,或是投送兵员,或是侦察情报,简直无所不能。当然,也不是没

百科探秘 | 历史上那些骇人的细菌性传染病

徘徊在欧洲上空的死神——鼠疫鼠疫是鼠疫耶尔森菌(或称鼠疫杆菌)引起的,危害极其严重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极高。鼠类、旱獭等啮齿动物是鼠疫的主要传染源,跳蚤叮咬感染的动物之后再叮咬人,就会把致病菌传给人。

百科探秘 | 科学家首次成功用月壤种出植物

在太空时代早期,多项阿波罗任务曾将月球表面的样本,也就是月壤带回地球,送进实验室利用最先进的设备进行研究。几十年过去了,这些样本中的3个已经被用来成功种植出了植物。在一项最新的研究中,科学家首次利用月

百科探秘 | 你能看清它们是动物还是花儿?

被“蛇”吓得掉头就跑大概是2018年,我去喜马拉雅山区考察植物,在海拔3000多米的森林里寻找一种名叫鼠尾草的植物。在采集标本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草丛上有一个“蛇头”立起来,它吐着信子,身上还有鳞片状的

泡泡屋 | 致敬最可爱的人

去年春节期间,新闻播报的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我也从电视新闻上知道了边防军人的英雄事迹。面对人数远远多于我们的印军,我边防官兵寸步不让,与敌人殊死搏斗,团长祁发宝身受重伤,营长陈红

跟踪报道 | 中国梦,航天梦

飞翔,一直以来就是人类最渴望的梦想。古人总是幻想着能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在天空之中,探索浩瀚无垠的宇宙。“嫦娥奔月”是古人对“飞天”的神往,“万户飞天”是古人对“神箭”的期望,“凌霄宝殿”是古人对

百科探秘 | 历史上那些骇人的细菌性传染病

徘徊在欧洲上空的死神——鼠疫鼠疫是鼠疫耶尔森菌(或称鼠疫杆菌)引起的,危害极其严重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极高。鼠类、旱獭等啮齿动物是鼠疫的主要传染源,跳蚤叮咬感染的动物之后再叮咬人,就会把致病菌传给人。

百科探秘 | 科学家首次成功用月壤种出植物

在太空时代早期,多项阿波罗任务曾将月球表面的样本,也就是月壤带回地球,送进实验室利用最先进的设备进行研究。几十年过去了,这些样本中的3个已经被用来成功种植出了植物。在一项最新的研究中,科学家首次利用月

百科探秘 | 你能看清它们是动物还是花儿?

被“蛇”吓得掉头就跑大概是2018年,我去喜马拉雅山区考察植物,在海拔3000多米的森林里寻找一种名叫鼠尾草的植物。在采集标本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草丛上有一个“蛇头”立起来,它吐着信子,身上还有鳞片状的

科迷街 | 首个第三代空间站

小编的话:苏联的“ 和平号” 空间站是首个航天员可以长期驻守的空间站,也是第三代空间站。它于1986年升空,2001年坠入大气层,为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和平号”

科迷街 | 闪耀星河的和尚科学家

小编的话:你知道一行吗?他是一位唐朝僧人,著名天文学家和佛学家。他和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设计制造黄道游仪、水运浑天仪,并组织大规模天文测量,确定了精确的地球子午线一度弧长度,是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科迷街 |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及系外行星探索(上)

寻找系外行星系外行星,一般指太阳系外围绕其母恒星(或称宿主恒星)公转的行星,近年来科学家又发现了一些流浪行星(或称星际行星,即不围绕任何恒星公转的行星)和一些围绕致密星(例如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公转

爱上科技馆 | 美妙的智能城市之旅

各位同学,如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你一定听说过虚拟现实技术吧?你能想象出未来的智能城市是什么样吗?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三层“科技与生活”D厅之“感触智能魅力”厅中,就有一个叫“智能城市之旅”的展品。这个展品

特别报道 | 长成最棒的自己

小编的话:《人民日报》(2022年06月08日第20版副刊)刊发了航天员杨利伟叔叔撰写的文章《长成最棒的自己》。杨利伟叔叔在文中讲述了自己童年的经历,他在成长过程中如何一步步拥有了当航天员的梦,如何克

特别报道 | 少年拍天宫·浩淼之星在行动(下)

小编的话:今年5月份,北京市海淀区图强第二小学“浩淼之星”天文社团的成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积极参与“ 少年拍天宫”活动。让我们一起看看社团成员钟明轩同学的拍摄成果和感受吧!我的拍摄日志2022年5

特别报道 | 全球拍天宫

几个月来,由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中国航天基金会与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08所等单位联合出品的“全球拍天宫|少年拍天宫”影像征集活动火热进行!该活动吸引了各学校天文社团的积极参与。5月15日,北京地区遇到了非

特别报道 | “追星”少年拍不停

这些精彩作品由新华社客户端第一时间发布并且全网置顶,赢得网友无数点赞,也激励了208所在后续的活动开展中进一步深入推广,动员更多少年加入到拍天宫的队伍中。目前,神舟十四号的3名航天员正在中国空间站驻守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