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 干惊天动地事,做默默无名人 时光如箭,日月如梭,距离我停航退出航天员队伍已经10年了,回眸过去,一幅幅梦想和奋斗的画面依稀闪过。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战斗机飞行员,我出生于军人家庭,战斗英雄英勇战斗的事迹时常冲击着我幼小的心灵,
太空探索 | 中国空间站是如何净化舱内空气的? 自2021年天和核心舱发射以来,已有7个航天员乘组共21人次前往中国空间站执行飞行任务。为了在太空的真空环境里给航天员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太空之家”,空间站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以下简称“环控生保系
太空课堂 | 新疆沙漠苔藓能在火星条件下繁殖? 在不远的未来,人类计划将航天员送往火星。在稍微远一点的未来,人类还可能在月球或者火星上建立永久基地。可是,哪种生物能在火星严苛的自然环境下存活,还能改善火星的环境,为人类居住打好前站呢?在地球上,寒冷
科技前沿 | 科技前沿 AR让巴黎圣母院“浴火重生”你知道巴黎圣母院吗?这座建于1163年的哥特式大教堂曾经在2019年遭遇火灾,让无数人心痛不已。经过5年的艰辛工作,2024年底巴黎圣母院将重新对外开放。然而,有些雕塑和展
国防教育 | 追踪子弹:我可是神一般的存在 大家都知道,子弹是武器弹药中最普通,也是最常见的武器。两军交战,没有枪不行,没有子弹更不行。但必须清楚的是,普通子弹打出去,即便是瞄准了,也不一定能打上,这是一个概率问题。而现在,一种追踪子弹横空出世
百科探秘 | 国际首套!我国探海工具又添新神器! 在广袤神秘而人类难以抵达的深海,是一片荒芜的禁区还是充满生机的乐园呢?过去人们通常认为,在阳光无法到达的深海,生命是难以存活的。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在海底相继发现了热液和冷泉喷
百科探秘 | 从月壤到“月球砖” 9月1日,在大型公益节目2024年《开学第一课》上,航天人给全国青少年观众展示了一份“人类首次”的成就。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探测器从月球背面为我们带回了1935.3克月壤。这不仅是人类历史上
百科探秘 | 各地为何“围剿”加拿大一枝黄花? 目前,正值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花期,这个有着“生态杀手”之称的植物,每年秋冬季都会以“入侵”的名号冲上热搜。加拿大一枝黄花本是菊科黄花属非常普通的多年生草本,全属120余种主要分布在美洲。一讲到加拿大一枝
百科探秘 | 青海冷湖 2023年1月1日,我国首部“暗夜星空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天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它将会更好地保护冷湖地区世界一流的天文观测环境条件。在冷湖赛什腾山天文观测基地,不
科迷街 | 站在“巨人肩膀”触摸千里之外 创意源于爬山我们三个小伙伴最喜欢的运动是爬山,每次进山都会看到“不要携带火种进山”的安全警示牌。应急防灾,重点在“防”上,那怎么能够及时、准确地对火灾进行预报和监测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们三个小伙伴很长
科迷街 | 我喜爱的量子科技之旅 我对科技的喜爱源于我的学校——航天图强小学, 这里到处充满着科技的气息。通过选拔,我加入了“浩淼之星”天文社团, 在社团老师的引导下,我激发了 对科技的兴趣,从而使我在学习科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参加
科迷街 | 中国古代观象台(下) 北京古观象台位于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始建于公元1439年(明正统四年),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建筑完整、仪器齐全、连续观测最悠久的古代天文台之一,到1929年它已从事天文观测近500
爱上科技馆 | 地球霸主 地球生态是一张无形的网,亿万生命交织汇聚。在4.8亿年前的奥陶纪,演化出一种奇异的生命形态,它们至今仍活跃在人类身边,这就是昆虫——生物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生命力最顽强的群体。二十一世纪初
爱上科技馆 | 蚂蚁的共生伙伴 在自然界中,蚂蚁和植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经过漫长的演化,逐渐形成了一个个神奇的互利共生关系。蚂蚁与被子植物的协同进化地球上有1.4万多种蚂蚁,是数量最多的昆虫之一,它们和被子植物大约都起源于1.
特别报道 | 航天员出舱维修难在哪儿? 中国空间站将在轨运营10年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建造的寿命最长的载人航天器。为了保障空间站的各组成部分的长寿命和高可靠性,维修是其长期在轨运营必不可少的手段。出舱维修难点在哪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由于
跟踪报道 | 我的航天梦 2024龙年之际,从遥远的太空传来了一个好消息,两幅满怀希望的画卷在中国空间站展出,我的作品《你好中国》也有幸成为画卷的一部分,感受到了来自遥远宇宙的喝彩。我热爱科学,热爱生活,向往未来,向往宇宙。我
跟踪报道 | 鲲鹏之志·展神韵 真是天大的礼物,第三届“天宫画展”将我的画送上太空啦!当我在电视上看到三位航天员缓缓打开画卷,每一幅画都是那么精美,那其中就有我的一幅,这简直像在做梦一样。我出生在东北,记忆里的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