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 院士寄语 苏君红,中国工程院院士,1937年出生,上海市人, 1963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电子技术专业,红外技术专家。苏君红院士长期从事红外技术的研究工作,在红外探测器和系统测试、弱信号处理、红外热
太空探索 | 服天航外舱!秘揭大核硬 不久前,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出舱,在出舱过程中,有网友注意到一个细节:刘洋的舱外航天服上面还写着王亚平、叶光富的名字。原来三位航天员先后穿了同一套服装!看到这一幕,网友表示:舱外航天服上的名字记录
太空课堂 | “天宫课堂”第三课,干货满满 ! 毛细效应实验:最细吸管开启“倍速模式”在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下,陈冬用一个小实验展示了流体现象的天地差异。他将三根粗细不同的塑料管同时放在水中,最细的管子内液面飞速到达顶端,仿佛开启了“倍速模式”。别看这
科技前沿 | “鲲龙”AG600M圆满完成投汲水重大试验 还记得前段时间发生在重庆的山火吗?无情的山火变成了可怕的火龙,张牙舞爪,在山林肆虐。就在这时,天上出现了一只水桶,将大约3吨水量向山火喷洒,火马上没有那么嚣张了。哎!就是水量太少了,否则一定消灭山火!
科技前沿 | “微笑天使”长江江豚,你在哪里? “科考038,我是031,请报水深航速。”“038收到,水深16米,距离岸边300米,航速14.8公里每小时。”“请保持当前航速继续前行……”初秋的长江江畔略带寒凉,江风掀起的细浪沾衣欲湿。长江扬州段
科技前沿 | 高清大脑皮层发育新图谱绘成 你看到过宝宝从妈妈肚子里到诞生后的大脑发育图吗?最近,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以前所未有的分辨率绘制了人类大脑皮层的表面图,揭示了从出生前两个月到出生后两年关键功能区域的发育。皮层是一层脑细
科技前沿 | NASA宣布成功撞击小行星 小行星要撞击地球了?这可怎么办?赶紧把小行星撵走吧!才能拯救地球呢。这个过去通常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情景真实发生了:最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简称NASA)操纵航天器撞向一颗小行星,把它推离轨道,避免了
科技前沿 | 中国已成全球机器人最大应用市场 世界上哪个国家应用机器人最多?说出来你可能没有想到:中国。实际上,我们在各种场合都见到过机器人:工厂流水线上的机器人工人、商场里的机器人导购、会唱歌跳舞的机器人、帮助我们学习的机器人小伙伴……在 20
科技前沿 | 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成功发射 听说还有太阳天文台?是为了观测太阳建立的天文台吗?最近,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运载火箭,成功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夸父一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的太阳同步晨昏轨道。“夸父一号”是
科技前沿 | 有史以来最详细的火星表面视图上线啦 火星虽然距离地球亿万公里之遥,可人类的目光从来没有离开那里,这不,正在火星上漫游的“毅力号”火星探测器记录下了有史以来最详细的火星表面视图。它不仅带领我们参观了Jezero火山口古老河流的三角洲地区,
国防教育 | 低调的军营神器 在革命战争年代,部队行军打仗非常频繁,休息的时候席地而坐,打仗的时候起身就走。不过,在和平年代,部队强调正规化管理,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休息的时候再不能席地而坐了,一款军营神器随之而来。它,就是折叠
百科探秘 | 我们为什么要在南极建造望远镜? 向“人类不可接近之极”接近人迹罕至的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南边的大陆,冰盖像一只帽子盖住了南极的大陆江海,平均冰厚2千米,已探测到的极低气温接近-100℃。虽然自然环境恶劣,然而南极的内陆高原却是地球上最好
百科探秘 | 惊心动魄的太空行走 9月17日,蔡旭哲、陈冬先后成功从问天实验舱出舱,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出舱活动间隔时间最短纪录。随着中国空间站建造和运行稳步推进,航天员在太空中越来越繁忙,出舱频率也越来越高。那么,航天员频繁出舱,有可能
泡泡屋 | 二十年后的家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二十年后,我已经成了一名月球建筑师,再过不久,月球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园。在离开家乡的日子里,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家乡、想念亲人。考虑再三,我决定请假几天回家一趟。经过几个小时
跟踪报道 | 种“梦” “天地共播一粒,种下小小科学梦。”今天真是大开眼界的一天,因为我观看了期待已久的“天宫课堂”。在中国空间站里,我们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三位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虽然课只有短短的一
百科探秘 | 我们为什么要在南极建造望远镜? 向“人类不可接近之极”接近人迹罕至的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南边的大陆,冰盖像一只帽子盖住了南极的大陆江海,平均冰厚2千米,已探测到的极低气温接近-100℃。虽然自然环境恶劣,然而南极的内陆高原却是地球上最好
百科探秘 | 惊心动魄的太空行走 9月17日,蔡旭哲、陈冬先后成功从问天实验舱出舱,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出舱活动间隔时间最短纪录。随着中国空间站建造和运行稳步推进,航天员在太空中越来越繁忙,出舱频率也越来越高。那么,航天员频繁出舱,有可能
科迷街 | 清代女天文学家 夜已深,树梢间渐渐升起来一弯明月,透过一个大户人家的半旧翠绿色窗纱,照在一个小姑娘身上。她半跪在木桌前的椅子上,手举着镜子,镜子里正好映出月亮。“咦?月亮又小了,怎么回事呢?”小姑娘歪着脑袋,露出沉思
科迷街 |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提出、发现与探测(下) 自从伽莫夫团队提出宇宙大爆炸学说并给出了理论推导,甚至预言了大爆炸冷却后的残留辐射温度,很多研究小组都在想办法寻找大爆炸留下的痕迹——宇宙背景辐射的观测证据,其中就有普林斯顿大学的狄克教授领导的研究小
爱上科技馆 | 解锁洁净煤技术 打个谜语,大家猜一猜:“南边来了个黑大哥,炉里钻来火里坐, 只要火里坐一阵,黑大哥变成红大哥。”这是什么呢?谜底揭晓:就是我们离不开的煤炭呀!它们可是埋藏在地下的黑宝贝,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岁
爱上科技馆 | 揭秘“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七点整……”我们经常能够听到这样的报时声音,尤其是在过去,当收音机里传出这样的声音,我们觉得多么亲切呀!赶紧看看周围的钟表,校正一下时间。我们现在说几点,几点,说的都是“北京时间”。那为什
爱上科技馆 | 看,中国空间站飞来啦 小编的话:仰望夜空,中国空间站就像一道美丽的流星,在华夏大地上空划过。为了抓拍中国空间站,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二小星云社的队员们,用手中的镜头,留下了这道道特殊的“中国风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特别报道 | “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啦 为了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太空知识,《军事文摘·科学少年》组织中西部地区、北京地区多所学校师生,观看了这场“宇宙级”的精彩课程,开展了一次独特的天地“星火传梦”航天科普活动。通过直播,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