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到了,您的年礼备好了吗
作者: 栾兆琳春节快要到了,您是否正在抢购回家的车票?是否正在期许见到亲朋挚爱的那一刻?是否买到了合适的礼品?您了解年礼的准备有哪些讲究吗?记者就此采访了我国礼仪学专家、武汉大学的李荣建教授。
问:春节备年礼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您能否给大家介绍一下送礼风俗的历史发展和重要意义?
答:送礼是中国人在春节期间沟通感情的重要礼仪,这个传统由来已久。春节期间,我们讲究走亲访友、礼尚往来。试想一下,拜年串门的时候,大家空着手去总是不好的。礼物恰恰可以适时地表达我们对亲友的思念和尊重,也可以为这个隆重的传统节日增加喜庆和热闹的氛围。
根据学者的研究,最早的送礼风俗大约起源于原始部落,是原始社会中部落对首领的进贡。后来,送礼的风俗经过演变,曾经一度“变了味儿”,成为朝廷中互相贿赂的腐败途径。明朝万历年间,有位叫周晖的有心人,在《二续金陵琐事》一文中记录了这样的奇景:除夕前一天,他步行到南京内桥,只见中城兵马司衙门前聚集起一支庞大的队伍,人人皆捧食盒,细一打听,都是给兵马司的官员送礼的。读过《红楼梦》的朋友肯定也会对其中春节时宁国府收黑山村年礼那一段描述印象深刻。
不过,在民间,春节年礼一直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律在正常运行。一般来说,古人春节的年礼都是食物等比较实用的东西。比如,三国时期,南方人的年礼叫做“五辛盘”,就是五种辛辣蔬菜:葱、蒜、椒、姜、芥。古人认为,过年吃辛辣的蔬菜可以防毒驱寒,非常实用而且有吉祥的寓意。宋代的时候,“五辛盘”变成了“年盘”,就是各种好吃好喝的东西。总之,民间的春节年礼长期停留在吃喝的层面,是非常朴素的。陆游有诗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说的就是过年的时候准备自家酿造的腊酒来待客的情景。
问:随着历史的发展,年礼也在进行着演变。之前我们的“送礼思路”和现如今的礼品选择相比有哪些变化?体现了怎样的社会心理?
答: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送礼,主要是表达心意,或表达感谢之情,或为了增进友谊等。
纵观近些年来年礼的发展,可以看出大家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不但如此,大家送礼的选择面也越来越广,不再局限于吃吃喝喝,而是扩展到健身领域、数码产品、艺术品甚至私人订制产品。可见,中国人在社交中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交流。20世纪50年代,物资匮乏,一到过年,女人们回娘家,挎一篮馒头就去了。送其他东西,一来没有,二来也不实用。很多时候,馒头就是招待客人的物资。
60年代的特点是集体性。大锅饭时代,食物不再是过年礼品中的一员,政治因素成为送礼的主要选择。那个时候,送一本《毛泽东选集》就是最珍贵的礼物了。此外,《毛主席语录》《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等也都是送人的好东西。
70年代,国务院发出了“今年春节不放假”的通知,中国自此进入“革命化的春节”。整个70年代是一个没有年的十年,没有春联鞭炮,没有年货糕点,在农村,人们大年初一还在上工,过“革命化的春节”,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春节礼品了。
80年代,春节放假制度全面回归。开放以后,过年的传统重新恢复,送礼也再次成为人们交往中重要的一环。不过那个年代物资仍旧匮乏,人们遵循着以前的规则,大部分人还是以送食物为主。过年带上自家蒸的馒头、炸的果子,也就能出门了;拎一斤白糖、一包茶叶,也都是很好的礼物。
90年代,食物不再稀缺。礼品开始逐渐变得五花八门,有各种外贸服装以及从香港、广州进入内地的新鲜小东西,像一块电子表、吹风机等小家电之类的,都是很时尚的礼物。不过最主要的礼物还是烟、酒、罐头、蛋糕点心“四样礼”。
00年代(2000—2010年),各种保健品、家用电器进入礼品的行列,从“送礼就送脑白金”的广告到黄金搭档的广告,长达十余年占据着广播和电视的春节广告“C”位。以它们为代表的各种保健品包括保健器械,也因此成为送礼大潮中重要的一员。
自2010年以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丰富,送礼逐渐提升到了一个讲究“品位”的年代。书籍、艺术品、私人订制礼品等,这些更加个性化、具有象征意义的礼物成为新宠。
如今,交通发达,快递业兴起,网上购物成为时尚,天南地北的商品都可以买到。因此,人们也通过寄快件的方式送各种礼品。例如,金华的火腿、湖北的藕、南京的板鸭、阳澄湖的大闸蟹等,应有尽有,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人们送礼,更加细心,更加务实,更多地为对方着想,更注意从健康的角度选送礼品,例如,选送保健品,以及食用油、五谷杂粮等。
问:年礼的准备和送礼的方式有很多讲究,请您给大家科普一下。
答:送礼要讲究针对性,投其所好:对家贫者,以实惠为佳;对富裕者,以精巧为佳;对爱人、情人,以纪念品为佳;对朋友,以趣味性为佳;对老人,以实用为佳;对孩子,以启智为佳;对外国友人,以特色为佳。
春节送礼宜精心选择礼品,忌送假冒伪劣商品,忌送过期变质食品,忌送“三无”产品。给亲友送花,忌送味道过浓的鲜花。给老年人送礼,忌送钟表(谐音“终”),以免引起误会和不愉快。中国人送礼,大都讲究好事成双,送礼一般都送双数,但4除外,4的谐音是“死”,大过年的很不吉利。送礼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往往是外包装,红色的外包装会让礼物显得更有情谊;送礼最好不要送白色,不少老人都会觉得白色不吉利。送礼一定要选寓意好的,因为寓意好的礼品,不仅能表达自己对长辈或者亲戚朋友的关爱,更能表示自己对他们的尊重,因此送礼一定不能送寓意差的。
此外,送礼时,我们态度要真诚,语言要文明,手势要得体,可以说:“一点薄礼,不成敬意,请笑纳。”也可以说:“一点小意思,快收下。”送礼时切忌盛气凌人,让对方感觉不舒服。
最后,祝愿大家过一个祥和、温馨、快乐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