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性抑郁你中招了吗
作者: 宋崇升
常言说“伤春悲秋”。秋季的肃杀凋敝,难免会令人感时伤怀,多愁善感。
表现各异的悲秋者
悲秋虽然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但不同的人群却有不同的反应。
●短暂式触景生情
有些人看到秋风吹过,黄叶飘零,绿意渐消,内心也会掠过一丝凉意。季节的轮回不由让人回首往昔,想到自己的人生。如果愿望或者梦想没有达成,更容易让人产生虚掷光阴、蹉跎岁月的无奈。
这样的情绪反应多见于一些对自己要求高、较自律的人。他们习惯于反思和总结,对时间的变化比较敏感,甚至有时对自己的要求比较苛刻。悲秋的同时,他们也会通过反思调整自己的生活或者工作节奏,力求让自己在以后的时光里有所收获。对他们而言,情绪波动多是短暂的、触景生情式的心理反应,一般不会持续很久。这也是一种正常的悲秋反应,男性相对更为多见。
●烦闷时悲从中来
也有一些人可能因为生活、事业不如意,身体健康有问题,家庭不和谐等,心情处于烦闷状态,恰逢秋天萧瑟,就更容易“悲从中来”。比如诗人杜甫在《登高》中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即悲对秋景,感慨自己常年漂泊为客,疾病缠身,独上高台时不免有落寞、感伤的心情。这类群体虽然能够应付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但是不够快乐,悲秋的时间往往会持续更长一些。
●季节性情感障碍
还有一些人,入秋之后情绪变化明显,表现为心情渐差,无缘无故地对任何事情不感兴趣,干什么事情都觉得没意思,感到精力不足。有人还会觉得委屈难过,孤独无助,吃饭没胃口,晚上睡不着,莫名其妙地想哭,甚至有生无可恋、万念俱灰的想法。这种情况如果是第一次出现,可能会被误解为过度的悲秋,其实不然。症状如果持续半个月以上,则可能是抑郁症发作。
实际上,秋天是抑郁症的高发季节,部分抑郁症患者的病情还可能会加重。
这些人对环境的季节性变化更为敏感,在秋天会有轻度的抑郁症表现,冬季时有所加重,而在次年的春季或夏季,抑郁症的症状又会缓解,因此也被称为季节性抑郁或季节性情感障碍。他们大多数会存在情绪低迷、慵懒乏力、不愿起床等症状,有人还可能会有睡眠增多、食欲增多、体重增加等一些不典型的抑郁症特征。
这类患者的抑郁症状相对较轻,部分患者的思维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等认知功能也相对正常,职业能力无明显变化,因此不会主动就医,他们的病情也就很难被发现,更谈不上接受心理或药物干预治疗了。
季节性情感障碍的发生可能与日照减少有关。入秋之后,白天逐渐变短,阳光照射的强度也逐渐降低,受光照的影响,大脑内与情绪关系密切的褪黑素也会出现改变,继而影响人们的情绪和睡眠,从而出现抑郁症状。
情绪管理有妙招
对于正常的悲秋情绪,一般不需要太过担心。建议用更开阔的视角看待季节的更迭——虽然秋季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慨叹和无奈,但也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活力和希望。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我们能做到的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季节变化,以更积极的视角去欣赏秋季之美,珍惜时间,活好当下。
对于杜甫式的悲秋,建议还是直面问题。其实,不论工作还是生活,有些问题迟迟不能解决,一部分原因就是我们习惯了回避。拿出决心和勇气,解决那些可以解决的问题,再坦然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现实,这样心里会少一些焦虑,多一些平衡。当然,我们还可以学一学苏轼的乐观心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如果觉察到自己可能出现了季节性抑郁,建议有意识地主动增加阳光照射时间,比如上午或中午晒太阳20分钟左右;按时作息,尤其不要熬夜,尽量在晚上11时之前就寝,保证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白天适度运动,如打球、骑车、散步、慢跑等,让自己兴奋,这样晚上才能更好地抑制病情。保证饮食均衡,三餐规律,食材丰富,但不要吃得过饱。遇到压力,学会倾诉,不要默默承受。如果这些都做到了,依然不能调整好状态,建议尽快到精神科就诊。
对于在秋季发病或病情加重的抑郁症患者来说,除了上面提到的应对方法,还要坚持药物治疗。不要自欺欺人,将抑郁症简单地归为悲秋的表现。抑郁症发作时,药物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当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总之,悲秋之情的表现各有不同,我们每个人要尽量做好情绪管理,及时化解不良情绪,防患于未然,避免“小悲”演变为“大悲”。要知道,深秋的晚霞、金黄的树叶、飘散的红枫、热乎乎的奶茶……明朗开阔的秋天之美,是大自然赋予的美丽礼物,与明媚的春天和温暖的夏天一样,值得我们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