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社交牛杂症”挺好

作者: 史嘉鑫

小锐告诉我,他最近有点“人格分裂”。在熟人面前,他总是滔滔不绝,说个没完,甚至各种搞怪耍宝,浪得飞起。朋友们都说他是纯纯的“社牛”,是社交圈里的核心人物,一个人就带热了一个场子。然而,在一些不得不与陌生人见面的场合里,他则失去了这些光环,变得胆怯、害羞,唯唯诺诺,甚至不敢和对方说话。往日的“社牛”一去不返,反而患上了“社交恐惧症”。

这种时而“社牛”,时而“社恐”的表现,不正是人们常说的“社交牛杂症”嘛!与“社交恐惧症”或者“社交牛逼症”类似,“社交牛杂症”并不是一种心理病症,常常是当下年轻人的自嘲。它是指一个人在“社交恐惧症”和“社交牛逼症”两种状态下反复横跳的表现,看起来就像是“人格分裂”一般。

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社交牛杂症”?为什么人们会在两种状态下来回切换?什么样的社交方式才是最佳的?

“牛杂”不是症而是正常状态

社会规范潜移默化

其实,大多数的“社交牛杂症”不仅不是“症”,恰恰是个人的正常状态。“社交牛杂症”的核心就是我们的差异化社交状态。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来源于自身的动机——我想说什么或者我想做什么,还受控于外界环境——环境允许我说什么或者环境允许我做什么。换言之,我们的行为举止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场合里符合相应的社会规范。在我们从小到大的社会化过程中,社会规范早已深入人心,一旦违反则会受到一定的惩罚。比如,同样是大声喧哗,如果发生在图书馆里,则会引人侧目,遭到批评,甚至被驱赶出馆。然而如果是在歌会或者舞会场所,放声大唱则合乎时宜。

社会规范不仅仅规定了我们在社交场所中如何做,还规定了我们与他人的社会互动模式。通常情况下,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模式让人舒服,破坏社会规范的行为模式则让人反感。

最简单的对比便是我们与父母朋友的交往和与工作同事的交往。我们会期待父母朋友对自己的生活嘘寒问暖,但同样的问候如果出现在工作场合就会显得过于亲密,甚至有些奇怪。

再比如,有些略微过头的玩笑话或者八卦消息,如果从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嘴里说出来,大家往往会一笑了之。

可如果是从长辈或者领导嘴里说出来,就容易让人“浮想联翩”。

心理距离有所异同

除了不同的社会规范,心理距离理论同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差异化的社交模式。所谓心理距离,它是指某事物在心理上与我们的远近程度。在一些情况下,心理距离与物理距离呈正相关。也就是说,我们通常会关心那些离我们更近的人(比如我的邻居),而非更远的人(比如生活在地球另一端的人群)。

然而,即使是同样的物理距离,我们的心理距离也不完全相同。比如即便同事和父母同时站在我们面前,我们多数会觉得父母与自己在心理距离上更近。

通常,我们会和与自己心理距离更近的人暴露更多的真实自我,因为在这段关系中,我们是安全的。在好朋友面前,我们疯,我们闹,我们放肆开玩笑,这都不必担心,因为关系带来的安全感可以包容甚至支持我们的“社牛”行为。

反之,我们与陌生人的心理距离通常比较远,这段关系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安全感,自然在初始的几次交往中我们难以完全袒露心扉。

随着时间的累积及交往次数的增加,有的社交关系戛然而止,有的可能保留下来。自然,面对这些留存下来的社交关系,我们的安全感就会增加一些,社交天平也会从“社恐”到“社牛”逐渐倾斜。

 有点“社交牛杂症”挺好0

社交并无定式 彼此舒服才最佳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社交状态会受到不同的社会规范和心理距离的影响。既然如此,我们很难找到某一种完美的社交状态适配所有的场合,我们需要根据环境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社交策略。

在满是熟人的环境里,表现得“社牛”一点,不仅不会“拉仇恨”,反而会活跃现场气氛,营造轻松愉快的社交氛围。反之,在一些严肃正式的场合里,轻微的“社恐”可能会让对方感知到我们的谦虚谨慎——这些品质恰恰是我们的文化所提倡的。

需要说明的是,凡事过犹不及,无论是“社牛”,是“社恐”,还是“牛杂”,都最好不要走向极端。即使是与亲密无间的朋友在一起,也不应该毫无顾忌,让自己开心愉快的同时,也要照顾对方的感受。同样的,即便在正式场合里,也无需过分紧张焦虑,甚至把自己完全包裹起来。一项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工作场合里,人们不喜欢与过度自我保护的人交往,因为这些人看起来缺乏基本的共情能力。

总之,社交并没有什么固定套路,适时调整自己的社交策略,让自己和对方都舒服就是最佳。希望你也像小锐一样,伴着自信、勇敢与善良,享受每一段社交关系,愉快地当一枚“社交牛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