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学生的减肥之路
作者: 孙瑞涛
从小我就是个胖乎乎的小孩,我姥姥挺喜欢我胖乎乎的样子,我也乐在其中。我胃口好,吃嘛嘛香,我妈经常疑惑地说:“你吃那么多,东西都装哪儿了?”反正也胖不到哪儿去,一直都是超重,而且看着也不明显,经常听到有些长辈评价我说:“他不胖啊!”
新冠诱发的肥胖
本来可以一直这样幸福地胖下去,没想到2020年的春节,我们遭遇了新冠肺炎病毒的侵袭,于是我和同学们一起经历了“史上最长假期”。等到2020年6月重返校园的时候,不少同学的形象“一落千丈”。有诗云:寒假离校六月回,乡音未改肉成堆。同学相见不相识,笑问胖子你是谁?
这其中也包括我。当时我的身高是148厘米,体重是52.2千克,BMI23.8。妈妈对照了我国儿童BMI标准,发现已属于肥胖。我的肚子圆圆的,仰卧起坐做不了几个就气喘吁吁,手倒立也很吃力。
我妈终于按捺不住,向我发起了减肥的“最后通牒”。
走进了“育学园”
怎么减呢?妈妈给我报了一个减重俱乐部。在宁波市第一院内分泌科叔叔阿姨们的帮助下,我开始了我的减重之路。我先填写了一个详细的表格,医生和营养师通过这个表格了解我的基本情况,包括我怎么吃饭运动等各种生活习惯和爱好,然后给我制定了每日摄入的最大热量值,还有很多生活方式建议。听起来很普通,但是做起来就有意思多了。
我们有一个十人左右的减重微信群。每天我都会通过一个软件把我吃了些什么记录下来,可以算出我摄入的总热量值。我们在群里打卡,营养师挨个儿点评。每天我最爱看的就是营养师表扬我吃得好。但是最后也会提出一点改善的建议,第二天我就会更加注意这一点。通过这个俱乐部,我知道了很多关于减重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我就好像是“窗边的小豆豆”走进了“育学园”。比如我知道了原来我一刻不停地跑步半个小时,实际上消耗掉的可能只是一瓶可乐的热量;再比如通过公式就可以计算出一个人每天应该摄入的大概热量。其中有一个最让我震撼的内容是:原来小孩胖和大人胖不一样。18岁成人之后,身体内的脂肪细胞数量是恒定不变的,胖瘦的变化只是脂肪细胞大小的变化。
而儿童时期的肥胖,会促进脂肪细胞的增加。就是说,小孩胖是肥胖细胞多了,大人胖是细胞变胖、变大了,细胞数量是不变的。所以肥胖的儿童在成年之后,有更多的脂肪细胞,自然更容易胖。
减重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体重降低
我发现我变了。吃饭的时候,我觉得米饭有点多,就拨出来一点。我开始注意喝水,上午喝两瓶,下午喝两瓶。我开始注意我的菜是不是够多,是不是菜和肉的比例刚刚好。
每隔一段时间,营养师都会招呼我们在群里报体重。开始几次,我的体重没有变化。妈妈鼓励我,没增加就是进步。随后大概一个月之后,我的体重开始稳步下降。这样持续了大概两个月,我的体重下降了4.5公斤。
随之而来的变化是体育成绩的提高。体育课期末考试,我的50米短跑得了满分,800米全班第二。学校运动会上,我参加了4×100米接力,成为班里的主力……这些都是我原来想都没有想过的。
五年级下学期,我以《2个月,减重10斤,我是这么做到的——一个小学生的减重之路》为题,参加了学校“育英大讲堂”活动,在学校最大的阶梯教室向同学们分享了我的经验,获得了好评。
现在我马上就要六年级毕业了,我的身高是1.65米,体重为57公斤。俱乐部的营养师叔叔说,我成长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