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的鼓槌——杵状指
作者: 蔡剑桥 赵小刚临床上,我们有时会见到一种外形特殊的手指——杵状指。因为这种形状的手指有时会提示某些疾病,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要多留心一下,及时就医。
杵状指什么样
杵状指,又被称为鼓槌指,是指在某些病理状态下手指或足趾的末梢指节软组织无痛性增生、肿胀,致使末节指(趾)变形增厚,酷似杵状。其特点为末端指(趾)节明显增宽增厚,指(趾)甲从根部到末端关节呈拱形隆起,使指(趾)端背面的皮肤与指(趾)甲所构成的基底角等于或大于180°。杵状指一般呈对称性,无痛,不影响功能。
医史记载,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曾经记录下肺化脓症患者可有杵状指,但是这种体征直到19世纪后期才逐渐被临床医师重视。杵状指并不罕见,而且非常容易通过肉眼观察识别,重要的是它和某些疾病有着内在的联系,往往是一些疾病的外在表现,是身体出现异常发出的信号。


细判杵状指
典型杵状指根据肿胀的软组织分布不同,指端可呈现不同的形态:
图1中N为正常人。当指甲基部结缔组织均匀肿胀时,表现为表蒙状杵状指(A)。如果肿大部分仅局限于手指末节的近端,指尖外形酷似鹦鹉嘴状(B)。如果手指末节中间部分软组织呈明显肿大,则形成鼓槌状(C)。

此外,发生杵状指时,环绕于指甲外的皮肤光滑、发亮,表面微细皱褶减少、消失、指甲变脆。指甲在冠状面和矢状面上弯曲度增加,指甲上还可出现纵行细沟。
除了明显的外观特征,判断杵状指还可以用测量方法(如图2)。
1.甲上角测量:正常人此角≤160°,杵状指时此角≥180°,早期杵状指最先出现的改变就是甲上角变大。
2.甲下角测量:指通过远端指关节背面与指甲表面的连线与指甲表皮和甲床连线之间所构成的角,顶点为指甲表皮中点。正常人此角为180±4°,杵状指时>195°。
3.手指末节厚度与远端指关节厚度之比:正常人食指此比值平均为0.895,杵状指时此比值>1.0。
4.轮廓角:中间指骨背表面与末端指骨背表面之间的角度显著减小,从正常人的160°降至杵状指患者的145°。
5.Schamroth征象:令受试者双手同一手指(通常为中指)末节指甲的甲面及末节指关节背面贴在一起,然后观察。正常情况下两指甲根部形成一个菱形窗口,而杵状指时此缝隙变小,消失(如图3)。
为何会有杵状指
正常情况下末节指骨与指甲基部之间的软组织厚度小于2毫米,而杵状指时可达3~4毫米,主要是由于血容量增多和间质水肿所致。到目前为止,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搞清楚。研究表明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雌激素或促性腺激素水平异常;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或异位分泌;迷走神经功能有变,或肺动—静脉分流,或与血液中白三烯水平增高有关。
正常情况下血液循环中的血管扩张物质在肺内灭活。在某些病态情况下,血液绕过肺脏,导致手指灌注的是未经肺滤过的血;或是流经肺的血管扩张物质灭活减少或肺产生的血管扩张物质增多,从而形成杵状指。
杵状指与哪些疾病有关
大量实践表明,绝大多数杵状指均具有临床诊断意义,有时可作为重要的诊断线索。具体说来,杵状指可见于下述疾病:
1.呼吸系疾病:占75%~80%。

红线:甲上角;绿线:甲下角;黄线:轮廓角;黑线:手指末节厚度/远端指关节厚度比。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特别是燕麦细胞癌患者多见。据报告,支气管肺癌患者中约10%具有这一体征,表现为急性进行性杵状指,疼痛剧烈。此外,还可见于各种转移性肺癌、肺霍奇金病、纵隔肿瘤、胸膜间皮瘤、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肺囊性纤维化、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尘肺、肺动—静脉畸形、开放性肺结核。
2.心血管疾病:占10%~15%。
先天性青紫型心脏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主动脉弓动脉瘤、无名动脉瘤、锁骨下尺动脉瘤、腹主动脉修补术后感染或动脉导管未闭伴血液反流。
3.消化道疾病:占5%~10%。见于原发性胆汁性及门脉性肝硬化、溃疡性结肠炎、食管癌、结肠癌。
4.其他:如慢性高山病、甲亢症状控制后及某些遗传性杵状指。
发现杵状指也不必惊慌,毕竟这种体征只是具有辅助诊断的价值,重要的是及时就医,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