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医生有多重要?
作者: 魏兵华
近期播出的医疗剧《关于唐医生的一切》中有一个剧情吸引了我的注意。心脏外科医生在治疗一个罕见的心脏嗜铬细胞瘤病人时,麻醉科主任叶弈明似乎成为这场手术的“主导者”——术前决定何时手术并进行预处理,术中时刻监测血压,把控手术节奏、处理各种危机……他的一举一动充分展现了麻醉医生应有的职业担当和素养。
嗜铬细胞瘤,就是由嗜铬细胞所形成的肿瘤。嗜铬细胞主要存在于肾上腺髓质,也有少数异位生长在其他组织器官,比如心脏嗜铬细胞瘤,就是异位在心脏的嗜铬细胞发生了肿瘤。嗜铬细胞的功能是分泌儿茶酚胺。儿茶酚胺主要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三种成分,它们的作用包括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跳加速及血管收缩等。在正常人体中,嗜铬细胞受到神经内分泌调节,适量分泌儿茶酚胺,以保证身体的正常生命机能。但当嗜铬细胞发生病变或受到异常刺激,特别是形成肿瘤时,它的分泌功能就会发生变化,异常分泌儿茶酚胺,从而导致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头痛、心悸、出汗及代谢紊乱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给嗜铬细胞瘤患者实施手术前,要进行预处理,做好血容量储备。否则,术中即便快速输液,有效循环血量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补足,患者瞬间就可能发生心脏骤停。围手术期的预处理,就是在手术前麻醉医生选择血管活性药给病人进行降压处理,同时补充血浆、电解质等液体,以便增加患者的有效循环血容量。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状态,设定一个血压目标值,比如将病人的血压稳定在120 ~ 140/70 ~ 80mmHg。术中,麻醉医生不仅要准备好血管扩张药,而且要准备好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因为一旦嗜铬细胞瘤被摘除,儿茶酚胺的分泌量就会骤降,必须通过微泵血管活性药补充,同时加快输液,以防血压的骤降。在手术结束后的恢复期,仍然需要根据患者血压的变化,对血管活性药的用量做出适时的调整,以便最大限度地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
一台高风险手术的顺利完成,离不开麻醉医生的保驾护航。有人可能会问,麻醉医生不就是给病人打一针麻醉药吗?怎么还要管血压、心跳啊?其实,麻醉医生的工作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
麻醉医生不仅要做好麻醉,让病人在手术中全程舒适无痛,还要对病人的呼吸、循环功能进行调控,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麻醉医生,就像是手术室里的内科医生。病人有时不仅仅只是肿瘤问题,或许还同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老慢支等合并症。比如,如果病人伴有糖尿病,麻醉医生就会在围手术期密切监测病人的血糖,并将其调整到最佳水平。对于一台手术,外科医生往往仅是关注病人的刀口、肿瘤等,麻醉医生却要关注着病人的全身状态。
麻醉医生的工作还包括预防手术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并在意外发生时进行及时处理。麻醉医生给病人注射麻醉药,只是整个麻醉过程的开始。保障病人整个围手术期的生命安全,才是麻醉医生真正的工作核心,特别是在病情危急时,真正掌控大局的是麻醉医生。
首先,麻醉操作可能存在一定风险。比如,对于肥胖病人或颈椎做过手术的病人,当常规方法无法完成气管插管时,便需要立刻启用困难气道插管方案,使用可视喉镜或纤支镜等设备完成。麻醉医生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争分夺秒,一旦延误时机,就可能造成病人缺氧或窒息,危及生命。靠谱的麻醉医生能够对上述风险进行预判,并做好充分准备,不会等到插不上气管导管时,才去急急忙忙寻找纤支镜。
其次,只要手术开刀,就有出血的可能。一旦病人出血量过大,就需要麻醉医生及时进行输液补血处理。再次是用药的风险。手术中需要使用很多药物,个别过敏体质的病人可能会因某种药物过敏,而突然发生过敏性休克。此时又需要麻醉医生冲锋陷阵了。
最后,有些病人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多种疾病,病情复杂。在外科手术中,这样的病人可能会出现某个疾病或几个疾病同时发生的情况,需要有经验的麻醉医生做出正确判断并及时处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麻醉医生可以称得上是手术病人的“保护神”。
我国很缺乏麻醉医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约有9 万名麻醉医生,服务于14 亿人口,远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每万人有2.4 名麻醉医生的标准。一份报告显示,九成以上的麻醉科主任报告其科室医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过度疲劳现象。与此同时,麻醉医生也面临着很大的精神压力——虽然与患者只有“一面之交”,却承担着手术中的各种医疗风险。不过,麻醉医生面临的问题未来将有望得到解决。国家卫生健康委等7 个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30 年,麻醉医师的人数将增加到14 万;到2035 年,将增加到16 万,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达到1 人以上并保持稳定。
无论是外科医生还是麻醉医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努力贡献着力量。他们只为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为病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保驾护航。他们值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