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有青山
作者: 梁鸿鹰艾孜塔娃的讲解
亲身走进四十七团老兵镇才能更好触摸“老兵精神”,这里是老兵精神发源地。
四十七团前身是闻名中外的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七一九团。解放战争时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1949年10月,二军五师十五团随王震将军由甘肃酒泉向新疆进军,同年12月5日,为了及时制止和田民族分裂分子预谋组织的暴乱,十五团奉命从阿克苏日夜兼程十五天,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1580里,12月22日和平解放了和田。1949年12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习仲勋致十五团嘉勉电:“你们进驻和田,冒天寒地冻、荒漠原野、风餐露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进军纪录,特向我艰苦奋斗胜利进军的光荣战士致敬!”在完成解放和田的任务后,1953年,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建立新的地方政权,部队留下了一个营就地转业,开展屯田生产、减租反霸和土改工作,将4万亩开垦出的良田捐给地方政府,这支部队在昆仑山下屯垦戍边六十余载,在几代军垦人的努力下,发展成了今天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老兵精神展示馆是这里一个重要纪念设施。
自从2021年5月份到老兵精神展示馆工作后,身穿一套庄重的墨绿色讲解员制服就成了艾孜塔娃最常见的装扮。每天上班,穿着自己日常服饰的艾孜塔娃,到展示馆讲解员办公室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换装。每次展开制服,艾孜塔娃都会有一种仪式感,就像一位即将踏上战场的战士,时刻准备着。来展示馆工作这两年,是艾孜塔娃迎来人生蜕变的两年。她从最初的青涩、羞涩蜕变成今天的落落大方、不卑不亢、稳重周到,尤其是她的普通话,刚开始还略带点口音,发音不算标准。现在已是字正腔圆,如行云流水。假若只听声音,不看人,不会有人猜到这是一位维族姑娘在讲普通话。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随着老兵精神展示馆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兵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兵团党性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每年都有上万名党员到这里来接受党性教育,老兵精神展示馆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张“红色名片”。最多的时候,艾孜塔娃一天要连续解说12场。
艾孜塔娃就出生在老兵精神展示馆所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四连。她是第四代兵团人。
当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胜利解放和田时,艾孜塔娃的曾祖父萨依提康是向导兼翻译。
十五团穿越塔克拉玛干“死亡之海”,完成和田平叛任务后就屯驻和田,成为今天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
曾祖父萨依提康去世很早,艾孜塔娃甚至连爷爷依迪力斯·萨依提康的面也没有见过。父亲阿卜杜黑米尔·依迪力斯是四十七团第一批红枣种植户,姑姑古拉瓦提·依迪力斯则是巾帼致富带头人、兵团劳动模范,父亲和姑姑经常会给艾孜塔娃讲曾祖父的故事。
1958年6月,新疆和田专区组织优秀农业社主任、技术员和劳动模范去北京参观农具展览会。电影《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的人物原型库尔班·吐鲁木就在参观人员之列,艾孜塔娃的曾祖父萨依提康也是参观人员之一,他们在中南海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最幸运的当属库尔班·吐鲁木,他有机会与毛主席单独合影留念。以这个合影为样板的巨型铜质雕塑,如今就矗立在和田市中心的团结广场上。
在四十七团出生,在四十七团长大,高考那年原本艾孜塔娃有机会离开四十七团去外面读书开阔一下眼界,但患病多年的母亲却在那一年撒手人寰。2007年,母亲在生完第三个孩子半年后就瘫痪在床。家中本就不算太富裕,以红枣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以前父亲母亲两个人管护枣园,母亲病了之后就只剩下父亲一个人操持。枣子的价格,高一年、低一年,总是很不稳定。为母亲治病几乎花光了家中的积蓄,艾孜塔娃的高中是靠助学金读完的。高考结束,收到天山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的录取通知书,艾孜塔娃谁也没有告诉。在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后,她找了一个没人的地方将录取通知书撕得粉碎,任由风儿把它们像凋零的花瓣一样吹走了。
于是,懂事的艾孜塔娃成了加油站的一名加油员。她从小就读的是汉语学校,所以汉语掌握得比一般的维吾尔族姑娘要好上许多。2021年初,老兵精神展示馆招聘讲解员,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艾孜塔娃去应聘,没想到被录用了。这个时候的艾孜塔娃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
在老兵精神展示馆对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偌大的广场上,一馆一碑遥遥相望。纪念碑整体由阿拉伯数字4和7组成,代表了四十七团,碑中金黄色部分是和田地图,地图中的红色标线是十五团进军和田的行军路线图。纪念碑正中间镌刻着红色的“1949.12.22”字样,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来到和田的日子。
这个广场,艾孜塔娃以前来过,当风景一样观赏,瞻仰。当她成为老兵精神展示馆讲解员后,再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前仰望时,心境瞬间变得不同往日。尤其是随着工作时间久了,讲解的次数多了,带着参观团拜谒的次数也多了,但每一次站在纪念碑前,心中的崇敬与敬仰之情没有因为熟悉而淡然,反倒是与日俱增。
进入老兵精神展示馆,迎面是集合了声、光、电的展示墙,中心区域有一幅新疆地图,加粗的箭头标注出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进疆路线。开场白是要在这里说的,开场白结束,艾孜塔娃会关闭展示馆的灯光,让参观的人观看一部十分钟时长的纪录片《忠诚》。
展示馆左侧墙壁上是当年毛主席给驻疆十万战士发布的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
右侧墙壁上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四十七团老战士们的回信。“长期以来,老战士们为屯垦戍边、建设边疆作出了重要贡献,谨向老战士们表示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祝愿他们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以老兵精神激励更多年轻人为祖国边疆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每一次讲解到这里,前来参观的人都会迫不及待地想要探寻“老兵精神”。艾孜塔娃微笑着,引领大家回到那片没有硝烟的战场,在一个个沙海老兵的故事里,用心去感受“老兵精神”。
不给组织添任何麻烦的季玉亭
季玉亭是四川邻水人,1949年参加革命,曾经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军和田。离休前为四十七团干部。季玉亭在弥留之际,老伴闫凤英问他:“你还有什么事要交代?”季玉亭叮嘱了三件事:“一是别忘了把党费交上,这是我最后一次为党尽忠了。二是把住院的账算清,住院费该是自己掏的,一分钱都不能欠公家。三是‘走’后不能给组织添麻烦。”老伴闫凤英点头应允,连夜往返几十公里取了钱,把个人应该交的住院费一分不差地交给医院,并将党费及时缴清。
堵渠口的患难夫妻
马鹤亭与李春萍
马鹤亭是甘肃武都人,1949年参加革命,曾经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军和田。离休前为四十七团会计。1955年春,连队开渠浇地,突然渠口子垮了。马鹤亭跳进冰冷彻骨的渠水,用身体去堵口子,和他一同浇水的未婚妻李春萍也跟着跳了进去。两人臂挽着臂,紧紧连在一起,堵住了口子。那天李春萍正来例假,上岸后高烧不止,马鹤亭赶紧背她去医院。但出院时医生告诉李春萍,因为受了寒,她恐怕终身不能生育了。李春萍号啕大哭。她爱马鹤亭,要和他在一起,为他生孩子,可现在不能生孩子了,李春萍觉得对不起马鹤亭。于是,她悄悄离开了连队。一个月后,马鹤亭找回李春萍。第二天,俩人就在借来的房子里喜结连理,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把孩子留在了兵团的王二春
王二春是河北宁晋人,1941年参加革命,曾经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军和田,和田农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王二春是原十五团三连连长,四十七团成立后的首任团长。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践行着老兵“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庄严承诺。不但自己在兵团奉献了一辈子,也将自己的子女永远留在了兵团。儿子王亚平高中毕业当了农工,后来上了团场自己办的“五七大学”。团里规定,凡是上了“五七大学”的,都不能参加高考。王二春让儿子上这个学,目的就是让他不离开团场。后来,因王亚平工作突出,地方很多单位都要调他,王二春就是不签字。他对儿子王亚平说:“我当领导这么多年,不能利用自己的权力或关系,把自己的子女弄到好单位,离开团场和兵团。”在王二春朴素的认知里,他是和老兵一起来到这里的,其他人的子女可以走,自己的儿女不能走,因为还有很多老兵子女在戈壁滩工作。作为儿子,王亚平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后来一直在十四师工作到退休。如今,王二春的孙女也在十四师工作。
……
艾孜塔娃只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老兵精神展示馆讲解员队伍中的一员,她刚上岗时手把手带她的师傅夏天,同样也是兵团的后代。夏天的外公叫王有义,是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军和田的老兵。1952年,外公响应国家号召,放下钢枪接过坎土曼,垦荒造田,建设边疆。夏天的妈妈在外公的劝导下扎根四十七团,成为一名教师,在三尺讲台培养了一代代团场桃李。夏天则在“老兵精神”感召下,放弃乌鲁木齐市的工作,来到了陈列着外公照片的老兵精神展示馆,成为一名光荣的讲解员。
夏天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难事时,会悄悄去展示馆里,在她外公的照片前静静地待一会儿。每每看到这一幕,艾孜塔娃都会心生羡慕。没有讲解任务时,她也会独自在展示馆里转一圈,在老兵故事墙前逐字逐句默念那些早已烂熟于心的文字。有时会流泪,有时会微笑。那些文字虽简明、朴实,却是艾孜塔娃的力量源泉,生生不息。
建 疆
夏建疆的名字是父亲夏少庭起的。父亲对儿子的希冀一目了然:建疆,建疆,建设边疆。每年夏建疆也会去几趟老兵精神展示馆,那里面有父亲和母亲的照片,在里面走一圈,听一听讲解员的讲解,尤其是讲到自己的父亲母亲的故事时,心头会不自觉地涌上一些往昔快乐、幸福的瞬间。有时,祭奠与缅怀不一定非要去坟茔,在这座承载着老兵照片、影像资料以及众多老兵家人精神寄托的展示馆,一样可以获得无尽的精神力量。
在民族团结的专栏里,夏建疆的父亲夏少庭与母亲艾尼亚孜汗的照片在最醒目的位置。每次走到这里,夏建疆的心情都十分复杂。老父亲已经去世多年,母亲身体还好,毕竟母亲比父亲要年轻许多。
当年像夏少庭这样的老兵,在新疆想找个年龄相仿的结婚对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婚姻成了他们的老大难问题。1951年至1952年期间,大约有八千多名湖南女兵进疆;后来又从华东招了两千多部队女护士,从山东征了三千名女兵;1954年,再度从山东征招七千名女兵。到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的时候,部队中女性的比例增长到40%。征女兵入新疆,大大平衡了当地兵团的男女比例,客观上也使战士们成家难题有所缓解。
偏偏夏少庭没有能与进疆女兵擦出爱的火花,却与维族姑娘艾尼亚孜汗情投意合,喜结连理。两个人虽然年龄相差二十几岁,但婚后夫唱妇随,融洽美满,生育了四个孩子。夏建疆的遗憾在于,父亲在世的时候,他作为长子没能让父母多拍几张合影。在老兵精神展示馆筹建期间曾经向家属征集照片,因为没有合影,所以夏建疆父母的照片是两张单人照拼接在一起的。女儿夏美玲是老兵精神展示馆招聘的第一批讲解员,对爷爷奶奶的爱情故事如数家珍,当然对于爷爷奶奶没有合影的事情也是倍感遗憾。
夏少庭、艾尼亚孜汗夫妇
夏少庭,湖北麻城人,1958年部队转业后赴新疆支边,妻子艾尼亚孜汗是维吾尔族姑娘,两人1965年结婚,婚后育有四个儿子。1987年,艾尼亚孜汗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中共党员。1992年夏少庭去世后,艾尼亚孜汗撑起了整个家庭,她始终坚持一个信念:无论自己多辛苦,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受良好的教育。在她的努力下,四个孩子都长大成人,走上了工作岗位,秉持着屯垦戍边的信念留在了和田。艾尼亚孜汗是一位坚定的共产党员,现如今,年过七旬的她清楚地记得自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间,按时缴纳党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