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文章 | 卷首文章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老师们同学们及媒体朋友们,我代表陕西省作家协会并以一个西大学子的身份说几句。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他是我们国家文化的一个符号,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人物,他到西北大学
特别推荐 | 此处有青山 艾孜塔娃的讲解亲身走进四十七团老兵镇才能更好触摸“老兵精神”,这里是老兵精神发源地。四十七团前身是闻名中外的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七一九团。解放战争时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
中篇散文 | 郑州二七广场考古纪实 缘  起那一年,听闻二七广场附近的东方红电影院要拆掉了,心中不免荡起几分惋惜,虽说不是郑州本土人士,但是,往来于郑州大街小巷之间,难免不经意地撞见,破旧的外表与高速发展的都市气质有些不太相符。
中篇散文 | 世家记 世家子弟成大儒“五姓七望”中的范阳卢氏,是北方传统的世家大族,属山东士族。从秦朝到隋唐,族中杰出子弟辈出,不仅接连跻身于朝廷顶级文官行列,甚至还出了一位佛教的祖师。范阳卢氏源自齐国姜姓,因封地在卢邑而
短篇散文 | 《父亲最后的眼泪》背后的故事 2018年,我为译林出版社编写了百年来名家写父亲和母亲的两本散文集,那是我一直埋藏在心底里的另一个夙愿的滥觞——以此为鉴,我也想客观真实地书写一下自己的父亲和母亲,虽然他们只是一个小公务员,却也是遗落
短篇散文 | 一篇美文引发的一段佳话 2024年第4期《美文》杂志刊登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前会长、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丁帆的一篇美文,题为《父亲最后的眼泪》。随后,《收获》杂志公众号于4月13日转发了这篇文章(以下简称丁文)。4月17
短篇散文 | 1924年,鲁迅在西安 1924年夏,国立西北大学和陕西省教育厅联合筹办“暑期学校”,即在西北大学举办讲习会,邀请学者名流来陕讲学。而在当时文坛与学界已负盛名的鲁迅便位列受邀来陕讲学的队伍之中。至于鲁迅的此次西北之行,则还要
短篇散文 | 邻虚尘 一去陈少峰老家东阳村晒太阳。同行有建荣夫妇、媚珺夫妇,还有薛志远。志远穿了件高领毛衣,看起来上身特别笔直。我调侃他,一看就是活得比较有派的机关干部。他大笑:“老婆卖衣服,钱是没什么钱,新衣服可以随便穿
短篇散文 | 我坐过的三种车 在古意中漫游我认识丁中唐先生,可以用“很久”来形容。那时,我们同在教育系统,他是学校的一个主任,我是一个小记者,常随人“潜入”他的校园。我们有时见面,有时不见面。见面的时候,他大多要陪我们吃饭,不见面
短篇散文 | 饔飧琐话 敲饭榔心旧时隆冬与初春季节,合肥人家多以腌制的肉类或蔬菜佐餐。民间俗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立冬后,趁着天气渐趋干燥、阳光较为充沛的有利时机,家家户户忙着腌制肉类或蔬菜。取来腌的蔬菜,主要有雪里蕻
短篇散文 | 北山的细节 一我先于太阳抵达这座山。从黑压压的杉树林,钻出来,心头一展,眼前洞开。黄柏树,瓷碗粗,一棵一棵端立,举着青色苗焰的蜡烛一般。那些蜡烛等着阳光点燃,或者说,阳光等着它们点燃。没有路,野草覆盖了地界,我只
短篇散文 | 雀儿矿的守护神 每座矿山都有自己的守护神,雀儿矿当然也有。以前上学填个人信息表的时候,我总是在籍贯那一栏很纠结,籍贯里并没有“矿”这一选项,不管写成“雀儿区”,还是“雀儿矿区”,都怪怪的。“意思一样的,你随便写一个。
专栏 | 寻苦楝树记【寻树记】 一想趁三月去趟乡下。春天刚开始,一切最新鲜。地里每一天的样子都有变化,人们每天每个小时不想浪费。再晚一些,虽然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但已经可以泛舟了,就是从争分夺秒的劳作中放松下来,开始欣赏和休
长篇散文·连载 | 保洁是城市最高级的美容师【我的母亲做保洁】 在深圳的楼宇大厦、小区、学校、医院、工厂、街道、广场、马路、公园,只要有人的地方就需要保洁。它包含擦除、冲刷和净化,是苦工、单调作业和体力劳动。若用宏大抽象的词汇来表达,保洁的工作是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和
长篇散文·连载 | 草木和时间懂得造化的心意【深林里】 一在往崂山顶去的路上,有一些高大挺拔的树。这些树,常常让我驻足仰望。铁瓦殿已圮落,遗址前只留下了几根石柱,再就是这些高大的树。其一是榉树。我是在树干的铭牌上知道了它们的名字。是谁,最先想起用“榉”这个
汉风·孔子学院专刊 | 在北美,兼议游戏 张 华  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出版《伯明翰文化学派领军人物述评》《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阅读哈佛》《全球伦理读本》《跨学科研究与跨文化诠释》《对外汉语:理论与实
汉风·孔子学院专刊 | 退休 黄宗之  湖南衡阳人,医学硕士。曾在南加大做访问学者,从事肝癌分子生物学研究,后转入欧洲一家生物制药公司美国分公司研发部任职,工作至2022年初。在《北京文学》《小说月报》等杂志和美国华文报纸
汉风·孔子学院专刊 | 谁吹尺八寥亮 蔡维忠  理科博士,哈佛博士后,新药研发专家,现居纽约长岛。作品发表于《当代》《上海文学》《散文》《香港文学》等报刊,出版散文集《此水本来连彼岸》、随笔集《美国故事》等,获第十二届《上海文学》
汉风·孔子学院专刊 | 又来“拿铁” 刘荒田  广东省台山人。出版散文随笔集、诗集多部。《刘荒田美国笔记》获首届“中山杯”全球华侨文学奖散文类“最佳作品奖”;另获“2012年度世界华文成就奖”、2015年“新移民文学笔会·创作成就
汉风·孔子学院专刊 | 蓝瑛:兼具南北 蓝瑛,字田叔,号蜨叟,晚号石头陀、西湖山民等。明万历年间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一户平常人家,大约卒于清康熙初期,享年八十有余。蓝瑛终生以绘画为职业,笔耕不辍,画室榜额“城曲茅堂”。他工书善画,人物、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