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纪实文学《绽放》序曲及尾声

作者: 和谷

长篇纪实文学《绽放》序曲及尾声0

序  曲

呼吸,一呼为阳,一吸为阴。犹如天地间一个酣畅的深呼吸,昨夜一场秋雨,把渭城洗涤得一派澄明。

古丝绸路上,唐朝王维笔下那一番渭城朝雨浥轻尘的诗意,何以见得?

眼下,渭河碧湖升腾起银绡般的气体,织成丝绸似的薄雾,朝宽阔的两岸缓缓弥漫开来。一瞬间,雾气渐渐消散,几缕飞梭一样的晨光似乎自带铜质的音响,在纺织姑娘一张张年轻美丽的脸上闪耀。

朝阳在绽放光芒,纺织姑娘在绽放青春的鲜花,这是多么美的令人心动的情景!

小鸟啼叫着,与几片金黄的落叶一起在枝头翩翩飞舞,似乎在问候,像那首历久弥新而脍炙人口的《纺织姑娘》歌里唱的:

“她那伶俐头脑, 思想多深远? 你在幻想什么, 美丽的姑娘?”

21世纪纺织姑娘们脚下的土地,曾经是两千多年前秦帝国的都城咸阳。那时,也是一个崭新的早晨,有同样芳龄的女子们结伴而行,漫游于城郊的清风中。她们吟唱着““东门之池,可以沤麻。”“东门之池, 可以沤苎。”“是刈是濩,为纟希为绤,服之无斁。”(《诗经》)的民谣,绽放生命的诗意。

衣食住行,衣在第一位,乃人类生存之必需。纺织业,则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界相处的磨合中,为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建立的功绩。

不妨穿越到史前时代,几万年前的山顶洞人用骨针引线,缝制兽皮衣服以抵御寒冷。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用葛纤维织出葛布衣裳,利用蚕丝做成丝织品。到了新石器时代,用毛纤维制成毛布和毛毯遮体御寒。商周时期,已广泛应用苎麻纺织,并已有菱纹及回纹丝织物的提花技术。

纺织,是一种服务于人类穿着的手工行业。纺纱织布,制作衣服, 遮丑饰美,御寒避风,防虫护体,大约是纺织起源发展的重要因素。“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易经》),先民从“而衣皮苇”(《白虎通义》)到“妇织而衣”(《商君书》),是与人类穿着文化的发展规律相吻合的。

在广西、云南、新疆等边缘地带已采用棉纤维作纺织原料时,逐鹿中原的文明族群还只将棉花作为观赏植物,并未认识到它的经济价值。棉花是由南北两路向中原传播的。南路的印度亚洲棉经东南亚传入海南岛,秦汉时期传入福建、广东、四川等地,或由印度经缅甸传入云南。北路是尼罗河流域非洲棉经西亚传入西域,宋元之际传播到黄河之渭水流域,也就是咸阳一带。

“棉”字是从《宋书》中开始出现的。之前,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汉字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棉花的推广则迟至明初,是朱元璋强制施行的。棉花传入陕西的历史不算长,至今约有700年的历史。

许道夫编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中,提及陕西种植棉花的详情。那位给西逃的慈禧捐出十万两银子的陕西女首富周莹,就是依靠棉花这柔软却坚韧的纤维,演绎了一个流传至今的商业传奇。

今天的纺织姑娘们,依稀记得母亲祖母曾祖母的纺车,耳边会有吱吱扭扭的如同蜜蜂飞翔的声音。

纺车,大约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长沙出土的一块战国时代的麻布,其经线密度每厘米28根,纬线密度每厘米24根,比现在每厘米经纬各24根的细棉布还要紧密。这样细的麻纱,用纺锤是纺不出来的,只有纺车才纺得出来。

银雀山汉墓出土的一块帛画上,画有一名妇女操纵手摇纺车的形象。她是最早的纺织姑娘吗?

那么,黄道婆呢?应该是有真名实姓的纺织姑娘。

黄道婆的名字,在中国纺织史册中赫然醒目。她生活在南宋至元代,在崖州黎人那里学到了纺织手艺,织出的黎锦筒裙图案艳丽典雅, 有鸡花纹、马尾纹、青蛙纹等200多种,可谓机杼精工,百卉千华,至今流传而历久弥新。她发明的脚踏三锭纺纱车和踞织腰机织布机,比欧洲早400年。

今天的纺织姑娘们记忆中的织布机,随着曾祖母辈三寸金莲小脚的消逝,已退出历史舞台,从农家屋舍移到农耕民俗博物馆。同样被淘汰的手摇纺车,随着曾祖母或祖母或母亲的去世,已经成为农耕文明的遗物被束之高阁,或当柴禾烧了,化为泥土。为祖辈们遮风雨御严寒的粗布,已经被花样翻新的纺织品远远地甩在了身后,而作为一种绵密的乡愁则永不褪色。

中国自古是丝棉纺织大国,在国民经济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长久以来未形成规模化的工业生产,在全球工业革命的浪潮中迅速被他国反超。清末的洋务运动,在张之洞等一批近代实业家推动下,真正具有现代化意义的纺织工业开始萌芽。经过百余年的跌宕起伏,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纺织业书写了一部迂回前行的复兴史。

乘着工业技术革命和市场需求扩容的强劲东风,现代中国纺织行业实现了行业规模和经济效益的持续快速增长。当今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以及出口国,地位难以撼动。

眼下的一代纺织姑娘们所在的咸阳新兴纺织园区陕西风轮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西北国棉一厂是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建造的第一家大型纺织企业,与共和国一起走过了艰难而辉煌的历程。

咸阳以大秦帝国都城享誉天下,遍布汉唐皇陵“冢疙瘩”,尤以女皇武则天乾陵举世闻名。新中国建立以来,咸阳成为久负盛名的纺织城,先后有数万名纺织工人,工业产值超过陕西省纺织行业的三分之一。

惊回首,物是人非,令人慨叹不已。

1952年,14岁的赵梦桃从河南逃难来到陕西,翻身得解放,成为西北国棉一厂细纱车间乙班的一名纺织姑娘。

1963年4月2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以党的八大代表、著名全国劳动模范赵梦桃的名字命名,在西北国棉一厂细纱车间乙班成立赵梦桃小组。

半个多世纪以来,梦桃小组先后40多次荣获全国及省部级荣誉,琳琅满目,不胜枚举。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最美青春的绽放,随着飞驰的年轮和季节的更替,一直不曾停歇, 不曾褪色。

这一群纺织姑娘,相继涌现出赵梦桃、吴桂贤、王西京、翟福兰、王广玲、张亚莉、韩玉梅、刘育玲、徐宝凤、周惠芝、刘小萍、王晓荣、何菲等十几位全国及省部级劳动模范,梦桃小组成为全国纺织行业乃至工业领域的一面旗帜。

20世纪80年代有首歌曲《金梭与银梭》:太阳太阳像一把金梭,月亮月亮像一把银梭,交给你也交给我,看谁织出最美的生活。金梭和银梭日夜在穿梭,时光如流水督促你和我,年轻人别消磨,珍惜今天好日月。金梭和银梭匆匆眼前过,光阴快似箭提醒你和我,年轻人快发奋, 黄金时光莫错过。

一代纺织姑娘们的美好心声,仍在传唱不息。

日月如梭。自命名以来,梦桃小组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改革开放以至新时代,历经企业改制破产重组到搬迁入园过程,于迷茫中觉醒, 在激昂中思考,阵痛之后毅然前行。一代又一代纺织姑娘们,坚定理想信念,传承梦桃精神,以集体智慧的凝聚力建功立业,以精湛的操作技术和创造性的劳动取胜,绐终保持着全国屈指可数的先进小组的光荣与梦想。

现代纺织业已进入全球化浪潮的新世纪,伴随国际市场的起伏,中国纺织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纺织姑娘们身居其中,感同身受,只有坦然面对。

从曾经赫赫有名的西北国棉一厂,到脱颖而出的陕西风轮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到咸阳新兴纺织集团,意味着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化茧成蝶,抑或是脱胎换骨?但其标志性的梦桃精神的基因,在每一个纺织人的血液里流淌,在织机的日夜喧响中萦绕,在七彩斑驳的红尘中闪烁。

历史的车轮滚滚,碾碎了多少时光。眼前飞转的风轮,是那一代代青春不老的风,吹动了千万个织机的轮子,化为绕指柔般的韵律,牵引着银纱的河流,永不疲倦,流淌在人们的心上。

也就在九月里的这个清爽的早晨,一群头戴白帽、身着围裙工装的纺纱女神情自若,步履轻盈,不约而同地走过厂区的林荫大道,驻足并围拢在一座白色塑像前。

她是谁?她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眉清目秀,端庄可人,善良而温和,中国女性特有的美好形象,传说中的织女星一样圣洁。

伫立在前边的是梦桃小组第十三任组长何菲,仿佛白色塑像上青春焕发的模样,一双聪慧的眼睛闪着泪光,深情地仰望着。众多姐妹也一齐举目,凝视着不曾谋面却久已熟稔的石质面孔。然而,它是鲜活的, 有血有肉,有心灵,有匀称的呼吸。

大姐,你在哪里?亲爱的大姐,你还好吗?

她们噙着悲欣交集的热泪,想还原大姐的面庞和微笑,将凝固了的神情秋水一样融化开来。

在清新的空气中,28岁的赵梦桃似乎复活了,童话似的清醒过来了。她与她的姐妹们对视久久,无声的话语在心里滔滔不绝,浪花飞腾。

大姐啊,你不该那么早地离开了人世,你绽放的生命之花不该在芳年凋零。这么多年来,你让多少人从心底想你,怀念你,自豪与忧伤从来没有被时光抹去。如果你还能健康地活下来,你还活着,也不过刚满85岁高龄,一位坚强隐忍而慈祥温情的老太太。你应该是祖母辈的老人了,含饴弄孙,精精神神的,说说笑笑,享受夕阳的抚慰。

然而,这只是一种幻觉。

渭河流逝了漫长的时光,每天早晨太阳照常升起。秦朝帝国的都城咸阳,千年之后的复兴改变了它的容颜,高楼林立,繁花似锦。曾经生活在这里的赵梦桃,作为新中国70年的最美奋斗者,像《纺织姑娘》歌里唱的“她那伶俐的头脑思量得多深远”。

春华秋实,夏耘冬藏,一代又一代纺织姑娘,堪称巾帼英雄,跨越数十载,在梦桃小组这面鲜艳的旗帜下,不负韶华,乐于奉献,用青春的力量伴奏着纺车急促而欢快的节拍,从心底歌唱着时代深沉而壮丽的进行曲。

水有源,树有根,凡事由来有序。赵梦桃,这个流传广泛、家喻户晓的名字,追溯起来,其起始在哪里?

是在河南洛阳通往陕西的逃难路上。

生死攸关之际,一个瘦小的女孩在暗夜里梦见了桃,鲜艳无比。一颗沾着露水的鲜桃,丰沛多汁,香甜可口?抑或是人面桃花,惹人喜爱?还是夹竹桃,含苞欲放?仿佛又是《诗经》里唱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从此,一枝纺织姑娘的梦桃之花,岁岁年年,四季绽放,常开不败。始终闪烁着露珠的花瓣上,有一缕澄明而绚烂的春光。

尾  声

“美丽的纺织姑娘,你在幻想什么?”

从赵梦桃开始至今,从西北国棉一厂到风轮公司到咸阳新兴纺织集团,这一支久远而动听的歌,一直在几代纺织姑娘的心灵深处回荡。

新中国第一家国营棉纺厂,从计划经济时代到改革开放新时期,这个厂曾是中国纺织工业榜样、陕西国企改革典型。赵梦桃的名字,曾与大庆铁人王进喜齐名,影响了半个多世纪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劳动者的道德理想。梦桃小组的旗帜,至今鲜艳如初。

梦桃精神,是在新时期以来企业改革发展的惊涛骇浪中延续下来的。在中国纺织产业的历史上,咸阳这个名字不能够被忽略。这座曾为秦都的文化名城,新中国成立以后发展为中国著名的纺织城,为当地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然而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纺织产业的迅速崛起,咸阳纺织业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

几经风浪,今天的咸阳纺织产业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风轮股份、陕西八方、西北二棉、咸阳华润,都是全国知名的企业,其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企业管理均居国内先进行列。

近年来,风轮公司通过技术改造,自产纱可实现精梳化,无结头率100%,形成了高支高密、高密细薄的产品风格。

但企业既要面对市场竞争的挑战,又要承担繁重的社会责任。纺织业微薄的利润,面对的却是近万名员工的生存。压力还来自周边民营企业的崛起,产业规模已有超越咸阳之势。

面对纺织工业发展的新形势,西安的纺织产业向西转移到咸阳纺织工业基地,形成优势产业集群,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

上一篇: 童年的剑气
下一篇: 话说“沉浸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