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作者: 颜颖豪

我的家乡,是浙江省临海市。临海,“面朝大海”,而浙江的近海却是泛黄的,这似乎提醒着我:蓝色的梦想依然遥远,不可触及。“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不只是作家余华的执念,也是每一个心中绘有湛蓝画卷者的期盼。怀揣对那份深邃蔚蓝的渴望,我坚定地报考了浙江大学海洋科学专业,最终如愿来到浙江大学海洋学院,“重启”自己与海洋的故事。

2024年,中国极地考察已然迈过40周年,而就在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的队伍中,便有4位浙大人的身影,他们是我所敬爱的师长。作为浙大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的一名学生记者,当深入了解了浙大海洋学院在极地科考领域的努力与探索后,我便深感自己要做好“记录”,让这些故事能横渡“时间的海”,被传播、分享。经过与指导老师们深入沟通,我开始积极收集浙大人与极地科学考察之间的故事。

自2016年海洋学院叶瑛教授作为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队南大洋科考队队长远赴南极,开展长达5个月的科研作业后,浙大几乎参与了此后每一年的中国极地考察项目。2018年,张朝晖教授紧随叶瑛的脚步,参与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实现中国对南极阿蒙森海的首次考察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2018年、2019年,王杭州副教授先后参与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MOSAiC计划第一航段科考,在白令海域、楚科奇海域、北极中央海冰区等地开展冰内多层位太阳辐射观测以及观测应用系统的布放。2019年,浙大学子焦晓辉参与中国第10次北极科考,搭乘向阳红01号参与走航水文气象观测。2020年,黄豪彩教授参与中国第11次北极科学考察,负责无人冰站系统的布放。2021年,学生潘传飞参与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参与南大洋海冰走航观测……许许多多浙大人坐上“紫金港”号、登上摘箬山岛、远行南北两极,把论文写在无垠的汪洋大海里,在地球的“经纬网络”中,他们将服务国家海洋战略的重担接续传承。

2024年4月,我在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上发表名为《浙大人,在南极!》的文章,作为文字记者的我,对“雪龙”号上的故事越发向往。“若你决定灿烂,山无遮,海无拦”。在无数次向往中,2024年9月,我也收获了一段与“雪龙”号一起乘风破浪的故事。

此次“雪龙”踏浪,是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牵头,浙江大学等6所高校师生参与的科教融合航次,也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出海”。

我在“雪龙”号上的第一项实验,便是观察浮游微生物。在海洋学院,我参与了潘依雯教授有关“海洋硅藻”的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初步学习了海洋硅藻的分类与鉴别。而抛开精细、平面的生物模式图,观察海上现场捕获的浮游生物,则是一大挑战。在上海交通大学冯媛媛副教授的指导下,我们比对着鉴种材料,识别浮游生物的大致科属。而在此前较为系统的学习基础上,我迅速、准确地辨认出了曲舟藻属、小环藻属等科属的硅藻门生物,以及常见的三角角藻(甲藻门)和桡足类(节肢动物门)等生物。

作为海洋生物与化学方向的学生,在校内的专业学习中,我们便已熟练掌握了卡盖式采水器和CTD仪等仪器设备的使用。但当我真正走进了“雪龙”号舯部甲板的CTD采水作业间,才第一次感受到海洋科考的壮阔气势。

我们细致地固定每管采水器的阀门,仔细检查采水器的连接部分,再到所有人攀上采水作业架,费力地将钢丝绳的套头固定,以及在CTD系统的控制室内,实时观察海水温度、盐度等参数的变化……当下放到离海面数十米深处进行采水作业的CTD的身影渐渐重现,以至于“出水芙蓉”般激起雪白浪花的那刻,我们倚在护栏上,享受海风的吹拂,仿佛找到了此行最重要的意义。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71%的面积,是人类已有的所有学科均可探索的领域。未来,期待有更多的人,能投身神秘莫测、亟待探索的海,在深邃的“蓝”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责任编辑:刁雅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