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反问,到底有多伤爱的人

作者: 麦子

你身边有习惯性反问的人吗?

试想一下这几个场景:随口跟父母抱怨工作很累,他们却说:“谁工作不辛苦?只有你累吗?”在家里找不到某样东西,问另一半,TA却说:“我怎么知道?你自己不会找吗?”点奶茶问女朋友要冰的还是热的,她却说:“不然呢?这还用问吗?大冬天我喝冰的干嘛?”

看到这样的对话,你是什么感受?是不是觉得内心有一股无名之火,觉得他们莫名其妙。明明回答“别想太多”“没看见”“热的”就能解决,却一定要用反问形式来噎你一下,把简单的沟通变成吵架,严重破坏亲密关系。

     反问是一种隐形攻击

反问的关键不在于得到答案,而是强调语气,表达情绪。

因此,我们之所以会在某些场景下对反问感到生气,是因为感受到了其中的负面情绪或被无故攻击。

这些反问句的背后,通常还有以下3种含义:

a.可能是借反问引出对另一件事的态度

比如朋友小严的父母,一直催她相亲结婚,但小严却没放在心上。父母苦口婆心劝说无果后,就开始变着法地催婚。有次小严家里的空调坏了,维修工人只能在她的上班时间来修,于是小严就问父母有没有空。母亲却回复她:“我不帮你谁帮你?现在知道家里有个人的好处了?”其实,母亲就是希望通过反问,让小严自己承认结婚的好处,以达到催婚的目的。

b.可能是为了展现优越感

反问还有一个功能是转移提问权,把提问的主体换成自己,目的是为了控制话题的走向或控制对方。这种反问通常包含两层意思:否定+贬低。

比如,你兴高采烈地问朋友有没有听过某首歌,TA却说:“啊!这首歌都火了很久了,你现在才听啊?”

通过反问,先否定你提出的问题,再对你的品味进行贬低,从而抬高自己,展现自己的优越性。

c.可能是为了发泄情绪

这种反问,是出于对问题本身或提问者感到不满。他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不应该被提出,或者他们对提问题的人本身就有意见。

以上3种情况,反问的重点都不在问,而是为了释放攻击性。这种行为属于心理学中的“隐形攻击”。

这类人不直接表达不满,而是习惯采用消极、隐蔽的方式来表达负面情绪,以此来攻击令TA不满的人或事。

      习惯性反问有多伤人?

偶尔的反问可以理解,毕竟谁都有心情不好或懒得表达的时候。但有些人却把反问当成习惯,甚至故意用反问伤害、激怒他人。这样的习惯,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关系的伤害都是巨大的。

就像开头提到的向父母寻求安慰的例子,父母的反问就是在无视我们当下希望被安慰的需求。当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向反馈时,便会觉得自我被攻击,从而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如果一个人在关系中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可能会有以下2种后果:

a.产生不配得感

当反问者试图用反问达到控制的目的时,反问本身就象征着权力感。因此,和一般的隐形攻击相反的是,反问通常由关系中的强者向弱者发出。

这里的强弱可以是客观力量的对比,比如父母对孩子,在这种关系中,被反问的一方因为比较弱小,会认为是自己或自己的行为有问题,才会被父母这样对待。

于是,他们会选择压抑自己的需求,按照对方的期待去表现。而这种对真实感受的压抑,会内化成“低自我评价”,觉得自己很差劲,产生“不配得感”。这些孩子长大后,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不敢或者耻于向任何人提出自己的需求。

b.引发错误的沟通方式

另一方面,这种强弱差异也可以是主观的。即关系双方的实际力量差不多,但其中一方却经常采用反问来占据关系高位。

比如夫妻之间,或者同事之间。和孩子不同的是,成年人在感到被攻击的时候,会选择反击或无视。于是,这种关系要么走向“遇到一点小事就吵架”,要么演变成冷暴力。但无论是哪一种走向,都对关系百害而无一利。

      怎么应对习惯性反问?

      

其实,我们可以将习惯性反问理解成是情绪表达能力和情绪理解能力不足的表现。

在应对这种情况时,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

如果你是被反问的一方,那么当你因为对方的言语感到不舒服时,不要直接攻击回去或者采用冷暴力的方式,这样只会升级冲突、积压矛盾。

相反,你可以试着向对方表达你的真实感受,告诉TA你很受伤。

比如,你用这个方式说话,其实我很受伤(说出自己的感受)。我说累的时候,只是希望能得到你的安慰,你可以抱抱我吗(温和地提出建议)?

关键在于“看见对方的情绪”,当对方感到自己的坏情绪被接纳时,就会体验到一种安全感,之后的过程也能更加顺利。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对方是你最亲密的伴侣,最好的方式依然是尽量不带攻击性地表达,但也不需要无底线地忍耐对方的坏情绪。

最后,如果你已经尽力做出了尝试,但对方还是没有改善,或者你发现对方就是一个喜欢无缘无故攻击他人的人时,那么远离这段关系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如果你是习惯反问的一方:那么你首先要提高对自己情绪的认识。这不仅包括“我有什么样的情绪?”还需要你更深入地思考坏情绪的来源——“是什么让我产生了这种情绪?”以及应对坏情绪的方式——“我这么做是为了解决冲突,还是仅仅在发泄情绪?”

习惯性反问,到底有多伤爱的人0

觉察这些过程,可以帮助你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并产生改变的动机。

接着,可以试着做一些表达情绪的练习。选择一个轻松的环境和心情,试着和伴侣重演一些过去的场景。用“当你……的时候,我感到……”的句式替换那些反问句,看看对话会朝着怎样的情况发展。

最后,不要过度苛求自己。每个人的表达习惯是被认知和过往经历塑造的,改变并不容易。不要在一开始就要求自己做到完美,一点点进步才是合理的。这个过程其实很考验另一方的情绪涵容能力。

所以,如果你真的重视这段关系,希望做出改变,那么记得告诉对方:“谢谢你的包容,我真的在努力改正。”

总之,身边人才是我们最应该用心去对待的。

好好说话,就是在用心爱对方。

责编/伊和和

E-mail:[email protected]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