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偏瘫,要有序开展康复锻炼

作者: 张礼礼 邵静雯

脑卒中后偏瘫,要有序开展康复锻炼0

刘大爷今年68岁,前不久因脑卒中住院,经过治疗,住院一周后终于出院。此次脑卒中,使刘大爷左侧肢体偏瘫,行动不便。家属认为刘大爷这次很危险,算是捡回了一条命,十分担心他再发生意外,让他在家静养不要随便动。几天后,隔壁王大爷来探望刘大爷,却告诉他要抓住康复治疗的黄金期,多做运动以减少后遗症。于是,刘大爷又每天拄着拐杖踢腿,爬楼,那么,刘大爷现在的做法对吗?

康复锻炼有误区

偏瘫是由脑卒中引发的肢体功能障碍,最佳治疗时间是发病后的前6个月。此阶段通过康复治疗,能够使患者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被称为“治疗黄金时间”。但是在康复治疗时,往往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一:不锻炼   偏瘫一般出现在脑卒中急性发作后。有人认为,康复训练是治疗的后期工作,可有可无;还有人认为,偏瘫是病,靠的是药物治疗和静养,不宜活动。其实,康复锻炼以改善功能障碍为核心,目的是最大程度恢复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标准,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4 8小时后,就可以介入康复锻炼。尽早介入可以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关节挛缩 、便秘和肺炎等并发症。早期康复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良肢位摆放和体位转换训练。研究表明,脑卒中发病后接受康复治疗得越早,机体功能恢复得越好,在严重功能障碍患者中表现显著。早期康复的介入,可以有效降低致残率,更好地恢复自理能力。

误区二:“勤”锻炼   有些患者虽然知道康复锻炼的重要性,但不注意科学性,结果无益甚至有害。比如,部分患者瘫痪侧肢体在恢复期出现痉挛,适当训练可以缓解痉挛,使运动更协调。但是错误的训练方法会适得其反。如用瘫痪侧手反复用力抓握,会使患侧上肢屈曲肌肉痉挛加重,手指张开困难,对手功能恢复造成严重阻碍。如偏瘫早期,部分患者家属或陪护出于关心,贸然帮患者做过多的患肢被动运动,会造成软组织损伤,甚至引起关节半脱位。虽然有些损伤较轻微,但会在不知不觉中引起偏瘫侧的肩关节和髋关节发生慢性炎症反应。如偏瘫患者未经科学训练而急于走路,会出现典型的偏瘫步态,就是我们常见的“划圈”步态。假使能早期给予科学规范的康复训练,在肌肉协调的基础上再进行步行训练,则能形成接近正常的步行姿态,提高走路的效率与安全性。

如何正确康复锻炼

把握康复锻炼介入时机    2020 版《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把脑卒中的恢复分为三个时期,即早期(卒中后1个月内)、恢复期(1~6个月)、慢性期(6个月以后),推荐在生命体征平稳后2周内开展康复训练,同时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

康复锻炼注意事项   偏瘫康复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科学正确的康复治疗,防治并发症,减少后遗症,调整患者心理状态,促进功能恢复。首先,康复锻炼必须经专业人员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分阶段、按步骤进行。其次,日常锻炼时要注意安全,防止意外发生,避免再次受伤。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辅助器具,如拐杖、轮椅、矫形器等。最后,患者在对偏瘫肢体进行针对性训练时,也要注意正常一侧肢体肌肉的锻炼,预防废用综合征,防止关节僵硬、肢体挛缩畸形等并发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更有益   中医对偏瘫治疗有独特优势。在康复锻炼的基础上,配合中医的情志疗法、膳食疗法和穴位按摩疗法,可以有效改善偏瘫症状,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编辑|郭绪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