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老白山记
作者: 赵连伟
野山
老白山大嫂夫妇对我们要登顶老白山的计划并不支持。老白山以险著称,原有的栈道早已破损殆尽,加之近几年,当地曾发生一起黑熊伤人事件,几起东北虎进村吃牛事件。但是,我们登山的决心已定。
次日五点钟起床,天色微明。大山似乎还没完全睡醒,云雾如衣贴伏在山的脊背上,薄薄的一层,迟迟不愿升起。
刚入山口,见前方有木栈道,心生一丝轻松和喜悦。可没走多远,发现栈道已被山洪冲得七零八落,加上年久腐烂失修,叫栈道遗址倒比较恰当。既然增加了此行的挑战性,也乐得接受,我喜欢这种荒野的味道。
眼前的这条溪流是珠尔多河的源流。珠尔多河是老白山区域流量最大、流程最长的河流,流经额穆镇,注入牡丹江。沿溪流而上的几乎不敢踩踏的破栈道,对我们仍有帮助,可起到向导引路作用。这是一条曾有不少巡山客走过的路,只是近年来走的人越来越少,它恍然已不再是路。
少雨瘦水的秋季,依然能感受到今年夏季山洪的凶猛。河道里花岗岩石发白的身躯,岸滩上树木裸露的根系,记载着它们曾忍受过山洪野蛮的洗礼。洪水掀动了巨石,推倒了树木。河道中,不时见到那些被洪水连根拔起的树木或断枝,代表着各自族徽标志的树皮,早已被扒得一干二净,露出洁白刺眼的裸体,驯服自然地躺平了。我不愿把它们比喻成一场战争过后,被惨无人道的敌人屠杀的无辜平民的浮尸,而更愿将它们想象成大自然遵奉天道,雕琢出的天然自带野性美的艺术品。
清溪湍急,秋叶缤纷。往日平静的心肺功能此刻不得不开足马力,好在给它们注入的是负氧离子,比平时在城市里吸入的,至少清洁给力一万倍。
溪流两岸最多的树种是大青杨,树叶枯落以后,如王的卫队挺拔、威严。粗略估算,在整个河谷地带,我们见到的胸径一米以上的大青杨得有七八十棵。其中有棵胸径得有一米三,树干粗壮笔直,气宇轩昂,有着王的气质,不由得令我和周教授停下脚步,欣赏一番。一棵高大的钻天柳挺立在河床边,枝头的树叶还在绿着。在植物分类中,它是单独一个属,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老百姓很喜欢用它的粗树干做菜墩。
相比那些硌脚的岩石,我们更喜欢踩着厚厚的一层落叶行走。虽然落叶枯黄的色彩使人心生沉闷,但秋林里的点点绿意也会让我们为之一振。不时会见到生命力顽强的一簇簇粗茎鳞毛蕨,还遇见一丛鲜绿的蛇足石杉。我蹲下来,好一通抚摸观赏,它是深山老林中的小精灵。
残破的栈道逐渐变得难以找到残迹,而一段跨过溪流的栈道,竟意外保留着较完整的桥的形态。我和周教授轻踩慢挪,小心翼翼地走过这段木桥,生怕踩坍木板,坠落深沟。过了桥,我俩停下来,我呼喊着落在后边的同伴保玮,等他赶上来再继续前行。
山还是憨憨的山,路却越来越陡,溪流也越来越急。山崖陡峻接近七八十度时,就自然会出现瀑布。在爬山一个半小时后,老白山瀑布如同巨人一样出现在眼前,它从硕大的山岩上凌空而下,水声激荡。下面冲刷成一个圆形的清幽水潭。奔泻的瀑布与宁静的水潭,用两种截然相反而又异曲同工的方式,为我们排解一路攀登的紧张疲劳,消散去浑身的燥热。跋山涉水会给我们带来疲惫,但大自然同样有缓解劳乏的推拿神手。我们不约而同地在溪潭周边各选一块石头坐下来,静静感受这自然之手的神奇力量。
此处海拔是一千一百五十米。从这里开始,破败的栈道不再依恋溪流,转向右侧更险峻的山坡爬升。我们艰难地爬上了陡坡,站在高处回望,这段溪流共串联起三个瀑布。在最上端的瀑布下方,从它的右侧山谷里冒出一条小溪,如一支游击小分队,在此与主力溪流胜利会师。栈道上的破木板支离破碎,不但失去了行道的功能,反而像是故意设置的路障。偶然望向天空,乌云涌动,完全罩住了老白山,我们一步一步走进迷雾森林。
三重瀑布合奏出天籁巨声,好似在为我们鼓劲加油。我偶一抬头,几乎能看见周教授的鞋底。此时,他来了兴致,不由得喊了起来:
这条路啊
真难走啊
除了坑啊
就是沟啊
山又斜啊
坡又陡啊
一不小心就失手啊
瞪大眼睛仔细瞅啊
不到山顶不罢休啊
对于真正热爱大自然的人、纯粹的植物学家周教授,纵然前方的路再难再险,也阻挡不了他坚定前行的脚步。
好不容易爬过了陡坡,穿过密林,我们短暂休息。保玮怕路上同伴有擦伤,特意带瓶汾酒,便于消毒。我们建议他留下做路标,也减轻点儿负重。后来T山的时候,大家念叨过好几次,想着那瓶酒会不会找不到。保玮笑答,找到了,它是路标,找不到,就是敬了山神。周教授腿脚极快,眼神也好,他最先见到那瓶酒,还在原位。在海拔一千三百米左右,渐渐地告别针叶林带,岳桦林开始闪现洁白纤细而又虬曲的身影。再往上爬,草本植物开始增多。过膝高的小叶樟鬃毛般浓密,还有很多的柳兰和兴安独活。山牛蒡们高杆子上顶着一个棕黑色的总苞,如东北老汉的长杆烟袋锅一样,遍插在小叶樟丛中。这个区域还有种十分珍稀的兰科草本植物,叫卵唇红门兰,它植株高九到十九厘米,茎纤细直立,茎基部有一枚直立伸展的长圆形叶片。在花季里,两朵花集生紧靠,呈头状花序,花淡粉红色。它的花朵由六枚花被片排成内外两轮,每轮各三枚。外轮的三枚花萼花瓣状,由一枚中萼片和两枚侧萼片组成;中萼片直立,凹陷呈舟状,与两个向上伸展的侧萼片靠合,呈兜状。花朵的里轮有两个直立的花瓣,最下边的是唇瓣,向前伸展,卵圆形。一眼看去,卵唇红门兰虽植株弱小,却娇艳吸睛。
山路隐没在荒草中,只能摸索着前行。周教授把一棵黑水当归的枝头折断,将空矿泉水瓶倒插在立着的残枝上,好做下山时的路标。又走了一段,周教授把陪伴自己多年的,拍摄植物专用的一块红布,扯下一块,撕成几个细条,在关键的位置系在树枝上,防止下山时迷路,同样留给后来者。利己不忘利人,自己找路难的时候,尤其想到后来者的艰难,这是老放山人或巡山客恪守的规矩和信条。
此时,阴云密布,整个天空都是暗淡的。向西南方向远望,在山脊线上,太阳挤出一条缝隙,从灰白云层中透射出一层若隐若现的金光,直射大地。这就是丁达尔现象,也叫耶稣光,如幻境般美妙。
在海拔一千四百米,长白鱼鳞云杉变少变矮,岳桦增多,树间各种野草更加密集茂盛。忽然间,眼前闪出个岔路口,两条小道,该走哪条?正迟疑间,听见前方不远处有人说话。原来是两个挖党参的中年男人,其中一位胖子穿着很是随意,上身着保安制服,下身穿空军夏季迷彩裤。胖子让我们捋着他们走的道儿上去,还有不远就到顶峰了。交谈中得知他俩是景区管理人员,关键时刻遇到贵人指点迷津,实属幸运。老白山顶处在黑吉两省交界地带,被黑龙江省打造成风景区。夏季,在这个区域会见到长毛银莲花。它的花葶密被长柔毛,从总苞片伸出二至五条花梗,花梗顶上几朵五瓣的白花,呈聚伞状花序,洁白清丽。还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叫紫点杓兰。植株高十七到三十三厘米,茎被短柔毛,中部偏上有两枚椭圆形对生的叶片。一朵白花单生茎顶,上面有明显的淡紫红色斑点。花的唇瓣近球囊形,囊口较小,而唇瓣正上方盖着一枚椭圆形的中萼片。整体宛如一个婴儿的小摇车,摇车的上方还有块遮阳的小花布,也有人将这画面比作即将掀起盖头的新娘。这花还会骗人,球囊形唇瓣让又粗又短的熊蜂,总以为这里是它的巢。熊蜂一会儿出去,一会儿回家,其实是替花传粉呢,它不知实情,整天依然忙乎得很有成就感。周教授十分推崇紫点杓兰的花,将它选作《东北珍稀濒危植物彩色图志》的封面。我还看到一小撮粘在枯树桩上的金灿灿的菌,叫大链担耳,脑状胶质,皱褶多。它和掌状花耳、胶脑菌虽然各属不同的科,颜色、大小、形态很相似,不搞专业的人很难区分。大链担耳不能食用,掌状花耳和胶脑菌可食用。
太阳出来了,投射在山坡上的花岗岩石海,那石海的前身应该是若干年前从山顶喷泻而下的火山熔岩,苍凉中愈显壮美。在石海的旁边,被一片矮矮的绿植覆盖,那便是偃松海。在偃松群落下边,是岳桦群落,中间有稀疏分布的长白鱼鳞云杉。为了适应山顶气候环境,长白鱼鳞云杉不得不降低自己的身高得以生存。
此时,我们爬山整整三个小时。回望来时山谷,已淹没在茫茫林海。
偃松之海
老白山顶部是呈东北西南走向的高山湿地,东北侧高,西南侧低。我们从西南侧进入,迎接我的是第一次见面的偃松,心情异常兴奋。
偃松的针叶绿油油,形态纤长,和其他松树区别不大,它们的独特之处是,树干通常伏卧状,基部多分枝,彼此交织,错综复杂,枝叶密不透风。我们曾尝试从偃松林中穿过,那种感觉如鱼钻网,挣扎几下,只能退回。这里的偃松远看起来又低又密.其实比成年人稍高,树顶如园丁修剪过一样,十分齐整。海拔高且风大的地势特点,塑造了它们独特的身姿,地下的根扎得很深很深。它们的松塔相对较小,有鸭蛋那么大,卵圆形,外皮是软的,成熟时淡紫褐色或红褐色,香味浓郁。今年雨水频多,气候反常,偃松普遍没有松塔。从稍高的位置眺望它们的群落,那就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尤其今天有蓝天帮衬,它们的绿显得更自信耀眼。
大群落的周边,也有零散分布的偃松,独立生长的偃松,随风就势,枝干从地面向上向外呈不同的角度伸展着,形态极似炮弹爆炸时的瞬间景象。林业专家们观察更细致,他们为偃松起了个形象唯美的名字,叫高山孔雀。
接着见到了一簇一簇和偃松差不多高的高山崖柳,它们比相对低海拔的杨柳科植物的枝条更茂密虬曲。岳桦零星分布在绿海中。前方偃松群落钻出一棵长白鱼鳞云杉,显得鹤立鸡群。高山湿地中生长着成片低矮的蓝靛果,只是成熟的果实早已被风吹落。蓝靛果俗称羊奶子、狗奶子,果实椭圆形,熟时蓝黑色,披白粉,果肉多浆汁,可直接生吃,微酸略苦,是制作饮料的极好原料。其维生素P、维生素PP含量比一般蔬菜和水果高数百倍,维生素C含量高出苹果数十倍,在东北被誉为“饮料之王”。长期饮用能调整人体机能,调节血压,提高白血球数,减缓衰老。早在上世纪,俄罗斯就把蓝靛果加工成宇航员专用的饮料。还可做果酒、果酱、果糕、果脯、果冻等。这里还伴生有很矮的笃斯越橘、长白蔷薇、朝鲜荚蒾和花楷槭。
这里与树木相伴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有小叶樟、大叶樟、高山瞿麦、长白沙参、聚花风铃草、小白花地榆、地榆、狭苞橐吾、兴安独活、短毛独活、唐松草、返顾马先蒿、短瓣金莲花、长毛银莲花、北野豌豆、朝鲜铁线莲、槭叶蚊子草、白芷、毛蕊老鹳草、大苞萱草、黑水当归等。在人类眼里,它们卑微弱小,而大自然同样恩赐给它们神奇魔力,它们深谙生存之道,熟稔每一丝风、每一缕阳光、每一滴露珠的冷暖心事。它们正以秋冬的蛰伏隐忍,静待着夏日的绚烂轮回。
岳桦总是长在偃松群落的身旁,比偃松高出一截,恰如偃松的兄长。偃松针叶茂密,它的枝干形态,自然不如洁白泛光的岳桦清晰可见。不过,相同的生境决定了它们虽不同宗同门,却是同一类型的患难与共的兄弟。岳桦代表着这一区域木本植物的普遍形态。通常大多数的树木都是往直了长,而细心观察岳桦的树干则不然,它们如蛇、如蚯蚓般向弯而生,绝不走寻常路;能横着长,倒着长,就先不考虑向上长;能弯着长,拧劲儿地长,绝不直着长;能疙疙瘩瘩地长,能多长出几个沧桑的树结子,绝不俊秀地长,这仿佛是高海拔山地江湖地位的骄傲标志,而小鲜肉般溜光水滑的外表,被它们所不齿,没有底蕴,视为平庸。它的个性,有如毕生痴迷追求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艺术家。
走进绿海的中间区域,草木变矮,脚下变湿变软,不觉间踏进了高山湿地的核心区,一堆堆的泥炭藓很舒服地趴在水面。而比发现泥炭藓更让我惊喜的是,见到一小片一小片矮矮的牛皮杜鹃。这些常绿小灌木,宛若小猫一样,喜欢紧紧地依偎在偃松脚下。偃松本已绿意扑面,而牛皮杜鹃革质发亮、倒披针形的绿叶铺展开,更能充分地承接阳光给予的温暖和能量,不但绿得似液体将要漫溢,且如花瓣一样光彩夺目。它们恍似隐藏在海湾最美的珊瑚群。如果再细观察,每个枝头丰腴饱满的花蕾周围,都是极有规则的五六枚叶片,呈轮状平铺开,宛如华贵的波斯地毯上的精美图案,甚至比地毯上的花纹还要亮丽,因为它们是鲜活的。明年春天,它们将迎着寒风开出高山上最美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