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的亲闺女
作者: 王文硕
假如你初来北京,想跑最少的地方去品尝种类最多、口味最地道的清真小吃,那十个北京人中大概会有九个推荐这条街——
伊宝的荷叶甑糕透着浓浓的枣香味儿;石记的牛肉馅饼咬开一个小口就能唇齿留香;洪记的松肉和姜汁排叉美味非常,牛肉粒选的都是无筋无油的部位,滑嫩可口;礼拜寺的斜对面,老诚伊的羊蝎子肉烂而不柴,啃完后轻轻一扯,一条完整的脊髓就呈现出来;更不用说长年人山人海的聚宝源涮肉,还有吐鲁番餐厅的羊排烤包子、酱鸡、糯甜卷果、炸带鱼……
这里是牛街,北京最大的回族群众聚居区。
很少有地方比这条街道更加包容万千。三十二个民族的特色融洽地汇聚在这片占地144平方公里的辖区,人口数近六万,被划分为十个社区,多民族和睦聚居是这里的特点。以牛街为中轴线,两旁六十余条弯弯曲曲的巷弄胡同,聚居着一万多名回族群众,这里的建筑和饮食都具有鲜明的伊斯兰风格。
沈琦就是牛街的女儿。
生于斯长于斯,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牵动着她的心,她的喜怒哀乐早已与这里绑定。大学毕业后,在牛街派出所做社区民警的十五年里,沈琦把她社区里的十五栋楼、三千零四十八间房、一座电影院、一所小学、一家医院,还有一幢写字楼都视为家一般的存在。
沈琦也是牛街百姓的女儿。
十五年,这里的街坊邻里全成了她的亲人。很多同事都曾疑惑,为什么她的精力看起来永远那么充沛?哪怕没有事情发生,也总有居民过来找她,她总是笑意盈盈地迎上去,邀请人家进来坐会儿,把老百姓的话听进去、记在心坎儿上,为帮老百姓解决问题操碎了心。就算事情一转眼又堆积如山,她也不急不躁,从不抱怨,只给同事们留下一个忙碌的背影,留给辖区居民的永远是笑脸。
对了,笑脸。该怎么去描述沈琦的那张笑脸呢?
6月末的一个上午,我和沈琦聊得畅快。出了门,蝉鸣树绿,漫步在熙熙攘攘的牛街,我眼前晃着的就是她那张灿烂可爱的笑脸。
这张笑脸干净明媚又澄澈,带着一股爽朗清冽的甜,像极了回族群众钟爱的那道甜菜——它似蜜。它带着回甘,润到你心窝窝里,却不会觉得腻,只让你觉得舒服,让你愿意相信和靠近,直到把心里话都放心地讲给她听,甚至身后事都愿意交给她来办。
笑脸似蜜,她也似蜜。
沈琦令人心甜。身为牛街派出所副所长的她,所获的任何一个荣誉拿出来都是响当当的,但她很少谈论自己,她的骄傲全在她的居民、她的战友、她所热爱的公安事业。
“你看这个照片上,这些大伯大妈当志愿者特别尽心,有他们帮着我,我就有了千里眼、顺风耳,你都不知道我有多幸福!我老觉得,能在北京当警察,特别是能在牛街当警察,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大家伙儿照顾我,支持我,他们是我的亲人。”明明是她像个大管家一样从早忙到晚,但她这种由衷的、贯穿始终的感恩之心总让人心里热乎乎的。
“你看,这是我们所里这些年涌现出来的模范典型,他们每个人都可厉害了,各有各的绝活儿!”她自豪地向我介绍着派出所走廊墙上的一张张获奖民警的照片和这些优秀的同事们,如数家珍。
“都安排好了,所长,他们两口子确实关系紧张,我觉得咱们得多考虑考虑,不要引起群众的负面情绪,要不咱们这么办,您看行不行……”采访中,她接了N个工作电话,你能从只言片语间清晰觉察到,这位“80后”女警在工作中的周密、老练和胸有成竹。
聊了半晌,她专门将我引至牛街派出所大门口,“你抬头看呐!”她仰起头,指着大门上方镶着的大字,一字一句地念起来,特别认真,特别庄重——
爱人民,爱牛街,爱公安。
这九个字,也不知道她在心里念过多少次,仿佛道尽了她前半生的爱恋和牵挂,也照亮了她一辈子的信仰和执着。
从北大荒到牛街,锦旗里浓缩着一代人的青春
“尊敬的西城公安分局领导,您好!我是西城牛街西里二区一名普通市民,今天我满怀着感激之情,写下这封表扬信,只为沈琦警官献上我最真诚的谢意!”
2022年6月28日临近中午,六十一岁的李霞和她的哥哥、六十五岁的李书林来牛街派出所找沈琦。远远看到等在大门口的沈琦,两位老人打心眼儿里高兴。
“大琦是真正把我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去出主意、想办法,如果没有她,我们真是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李霞感慨地说。
这故事,还得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说起。
问爹问娘问夕阳,天上有没有北大荒
喊儿喊孙喊月亮,天上有没有北大荒
咋不见着了火的红高粱,咋不见平坦坦盘腿的炕
咋不见风雪里酒飘香,咋不见草垛里的烟锅点太阳
……
生命是首诗,青春是抒情的开始。而那一代人的青春,是从无数个喧嚣的、沸腾的火车站台开始的。
1968年6月,原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
李霞是李家备受宠爱的小女儿,深受三个哥哥疼爱。1969年,她的大哥就这样胸戴大红花踏上了北去的列车,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插队。从此,他和五十四万北大荒知青的命运,就与这片黑土地紧紧连在了一起。
不幸的是,次年,他就在当地去世了。丧子之痛,深入骨髓。噩耗传回北京没多久,李霞的父亲也在悲痛中离世。
年轮巨转。
2015年,李霞的母亲在北京去世,留下了牛街西里二区的一套房产。两个哥哥想把房子留给年龄最小的李霞。但办理继承手续却成了大难题——不动产中心发现,李家还有一个大哥,按照法律规定,大哥也有继承这套房屋的权利,李霞要继承就得提供正规的死亡证明。但在世的兄妹三人谁都没有大哥的死亡证明,也就无法办理继承房产的手续。
与大哥永别的悲伤再次涌起,可他们不得不去面对。死亡证明,怎么办?
兄妹三人曾想过去东北,可去了东北能找谁呢?
要知道,1976年2月25日,原来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就已撤销,改编为黑龙江国有农场总局,后来又组建成北大荒集团上市公司。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当年老兵团的那些干部早就散到东北各地,上哪儿找呢?
去东北不行,那就在北京努力吧。兄妹三人到北京市公安局户籍管理部门询问,也没辙,因为大哥当年去了东北,户口和档案也就跟着调过去了,再加上年代久远,根本查不到相关的记录。
一筹莫展。
多次查访无果,兄妹三人非常苦恼。这天,李霞来到牛街派出所户籍窗口咨询这事,正巧遇上了沈琦。
“李姨,您怎么来啦?”
李霞看着沈琦,眼含泪光,犹豫片刻,一咬牙:“大琦警官,我真的遇到了一个大难事儿,可我不好意思给你打电话……”
“您甭着急,我能帮您什么就帮您什么,咱们一起想办法。”听完李霞的倾诉,沈琦的答复非常和缓且坚定,这让李霞备受鼓舞。
“我当时试着向大琦求助,这么难的事,我本来也没抱希望,可没想到她竟然爽快地答应帮助我。”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李霞仍然非常感动。
沈琦也向记者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所以我跟您说,我们的居民特别可爱。可爱在哪儿?他们遇到了难事,其实想找我,可老人心疼我,怕给我添麻烦,不好意思张嘴,也有可能她觉得这个事确实太难办了,我就是一个小民警也办不了,但别管办得了还是办不了,居民遇到了难事,我们大家是在一起的,我要让大伙儿知道我会竭尽全力帮着想办法。”
困难确实很多,他们处处碰壁。但再难的事也怕用心的人——这句话形容沈琦太贴切了。为了帮李霞开出这份死亡证明,沈琦费尽心思,四处查问打听,终于找到了当年和李家大哥一起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知青又返城回来的战友、同学。
这才只是第一步。这些同学和李家兄妹三人年龄都大了,很多人眼睛花了、耳朵也背了,他们根本不了解怎样出庭作证,更别提疫情期间的“云”开庭了。
“为了得到法官的认可,大琦警官帮我们组织证人写证词、复印身份证,把整个过程按照规定录了像。她还考虑到我们兄妹三人和证人们并不熟悉,就把这些材料保存后统一做成光盘,指导我们联系法官调取资料,整个过程安排得特别细致周到。”李霞说。
现在说起来寥寥数语,实际做起来的过程真是千头万绪。
“咱们这样,这个事儿由我居中做个担保,证人们把证言写完之后,都放心交给我归档,我把视频资料刻好盘,整理好之后,我也不交给托我办事的人,我直接拿在手里,咱们走正常法律途径,让法院公对公地来进行外调。”——这是沈琦的条理分明和严谨细致。
因为防疫需要,法院开庭要通过“云法庭”软件连接手机进行视频操作,需要证人在线上出庭作证。沈琦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她耐心地组织起几位证人按时参加了数次“云”开庭。
6月21日,北京已是热浪滚滚。沈琦就在牛街派出所大门口摆好椅子,组织好证人,用手机连接好软件设备,再次协助开庭作证。经过一个小时的努力,终于顺利完成了最后一次网上开庭。
其实,不止李霞感动,沈琦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深受触动。
“看着当年的几位老同学、老战友坐在一起,我就能特别清晰地感觉到当年这些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一起在北大荒时结下的那种纯洁的友谊。本来我只请了一位参加开庭,结果他给我又带来了三个同学。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我一听,太好了!他们不光和李家大哥一起插过队,后来大哥出事了,李家老爷子去东北为儿子处理后事的时候,这几位证人作为北京过去的知青,在兵团老树林里帮着看护过大哥的尸体。他们的证人证言是特别有力的。”
感动还不止于此。跟着四个老战友一起来参加线上开庭的,还有当年的两位老街坊,他们都知道李家老爷子去东北为李霞大哥处理后事的情况。
没想到能来这么多证人,李霞兄妹三人激动落泪。“当时一见面,李家三哥边抹眼泪边说,您不是那谁谁谁吗?您怎么这么老了啊!我在一边看着就乐了,您也不看看这么多年您自个儿也变了啊!但是那种发小之间的感情没有变,他们青春里的回忆没有变。”沈琦感慨地说。
“法官您好,我们这边的证人今天有点儿‘淤’,请见谅。”线上开庭时,沈琦举着手机,跟西城法院的法官解释,“街坊们太热情了,来的证人比一开始报上去的多了好几位。”看着老人们一张张真诚的脸,法官也忍不住笑了。
如此一来,多位证人之间的证词更可以相互印证了。最后一次开庭非常顺利,当天下午,李霞大哥的死亡证明就开好了。
从起诉到开庭,历时六个多月,在这期间,李霞时不时就会担心证人们是否愿意出庭作证,也不知道最终他们将以什么方式出庭。
“沈警官知道我的疑虑后,特别坚定地跟我说,‘证人的事不用担心,有我呢,这个事我会帮到底!’当我听到她这话时,心里那种温暖、那种踏实,真是表达不出来。我只能说,在我们身边,能有这样热心、工作能力强、态度还和蔼的好民警,是我们小区居民的福气。感谢党和国家培养出来的人民好警察!我要向所有的好警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李霞激动地说。
“热心为民高效率廉洁正直好民警李霞及全家敬赠”——李霞和哥哥兴冲冲展开这面厚重的锦旗,锦旗抬头上,“沈琦”的名字后面还特地绣了一颗红色的心。
“这可真不是一面普通的锦旗,这锦旗里浓缩着一代人的青春啊!”沈琦接过锦旗,腼腆一笑,露出了虎牙。
每当这种深深感到被群众需要、被大家认可的时刻,她都会有点儿恍惚,恍惚间觉得自己又变回了那个在牛街舔着蜜卷的北京小妞。那时候,她还远远不是这么独当一面、英武果敢的“沈警官”,她还只是一个扎着小辫、脖子上挂着钥匙上学放学的小沈。
那时候,罩着小沈的,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位男性角色——老沈,那可是英明神武一好汉。
土豆土豆,我是地瓜!
“最近有个流窜犯,多次尾随小姑娘,入室抢劫还有流氓活动,听说已经进入到咱这片儿了,小刘让咱们提高警惕,发现可疑的人,马上报告派出所!最近你发现了没有,咱们这边来了个收旧家具的,好几天了,一样旧家具也没收,我看很可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