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兰学术年谱

1937 年(出生)

7 月23 日在中国香港出生。父亲陈兆基(字达初)于20世纪初曾留学英国牛津大学。归国后曾任广东省造币厂厂长,后与友人在广州合办东山火柴厂生产国产火柴,结束“洋火”对中国市场的霸占。大约1928 年左右带领全家到香港定居,创办全埃洋行。母亲是父亲的二房,家庭妇女。

1940 年(3 岁)

入香港深水埗幼稚园。

1942 年(5 岁)

香港于1941 年底沦陷,父亲的洋行倒闭,遂带领全家逃难至广西梧州。一年多后,梧州被日寇轰炸,全家又逃至广东边境郁源县的偏僻山村古蓬坑,直到抗战胜利。

1946 年(9 岁)

全家回到广州定居。

1947 年(10 岁)

在广州东川路小学直接上二年级。第二年又跳级到广州市82 小学(今署前路小学)上四年级,期末考试成绩竟然居全级第二。

住所的楼下是一间出租图书的旧书摊,我开始被满目琳琅的各式各样的小说所吸引,不断借阅,大概从这时开始,身上有了一点文学基因。

1949年( 12岁)

小学五年级结业。母亲让我跟随一帮亲戚到了香港。此时的境遇与当年定居香港的境遇可谓天镶之别。

在香港中华小学完成了小学学业。不顾亲人们的阻拦,坚持要回到广州读书,一是不想长期寄人篱下,一是有点向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小学善解人意的班主任给我的评语是“思想进步,为学亦能努力”。

1950 年—1956 年(13—19 岁)

夏天回到广州家中。因错过了中学统考,只能在一间私立学校读初中一年级,半年后,经考试及格和教育厅批准,转入广东省立执信女子中学就读。从此,在这里完成初中、高中的全部学业。

执信女子中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是孙中山先生为纪念民主革命先烈朱执信先生而建立的。学校的气氛充满昂扬的奋进精神,也很自然地形成女性自强、自立、自信的个性。它对我确立自己的人生信念产生了深刻影响,可以说是终生不改。

中学学习期间,几位语文、历史教师的言传身教,使我对文学、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报考大学时,毫不犹豫地报了文科。

1956 年(19 岁)

8 月,无比兴奋地接到武汉大学的录取通知。9月初,来到珞珈山,向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报到。自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1958 年(21 岁)

大学二年级结束,因游泳比较出色,被选拔到湖北省赛艇、皮划艇代表队,脱产一年集训,参加第一届全国划船比赛,获女子单人皮艇亚军。赛后,婉拒留队当专业运动员,回校继续完成学业。

1959 年(22 岁)

听从系主任李建章先生建议,争取多读一年书,没有回到1956 级,而是到了1957 级从大学三年级读起,至1962 年五年级完成学业。

1962 年(25 岁)

在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被分配留校任教,在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工作,开始文学教学与研究生涯。

现代文学教研室的主任是著名的文学史家刘绶松先生,在他的鼓励和亲自指点下,开始了对中国现代文学有关第一手史料的钻研,刘先生对我做学问的教诲及对我的读书笔记的经常检查并认真订正,使我领略到什么是做学问的正确态度和严谨作风。

1964 年(27 岁)

开始上讲台,给学生讲授当代文学专题。刘绶松先生将出版社约稿编写“中国现代文学思想斗争史纲”的任务交给我,在他的指导下,我认真拟好详细的写作大纲,正准备动笔,但突然被要求文科师生下乡参加运动。科研与教学任务戛然而止。

8 月24 日,与宗福邦结婚(宗在中文系汉语言教研室任教)。月余,即“新婚别”,他下乡搞“社教”。

10 月,被借调到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写作组。

1965 年(28 岁)

中南五省戏剧汇演于7 月在广州举行。随湖北代表团赴广州,写作组主要任务转向为湖北省参演的剧目写评论。50 天时间,观赏了中南五省的参演剧目70 余部。在《羊城晚报》发表评论湖北话剧团的话剧《永葆青春》的文章,以及介绍汉剧著名表演艺术家陈伯华的文章。

8 月下旬,写作组任务结束。回到学校继续教学工作。

1966 年—1976 年(29—39 岁)

1973 年,开始给工农兵学员上课,并频繁带领学员上山下乡,“开门办学”,参加省内各地区的戏剧汇演,指导学员看戏评戏,写作评论,直至1976 年。

1977 年(40 岁)

接受湖北省作家协会邀请,到通山县参加刚出版的《李自成》(第二卷)小说读书班。通山县是李自成牺牲的地方,是他墓穴的所在地。民间流传的李自成传说甚多,在此研讨作品,有特殊的感受。一个多月的时间,读书、研讨和写作。完成了“关于李自成形象的塑造”的写作。文章以《英雄的形象 成功的创造》为题发表在《长江文艺》(“文革”中改名《湖北文艺》)。收入文集时题目改为《让三百年前的英雄再站起》,这是全国评论《李自成》最早的两篇文章之一。

秋天,《李自成》研讨会在武汉举行,邀请国内一些高校教师和文学评论家参加。会议期间,高校一部分现当代文学教师在一起商议,合作编撰“中国当代文学教材”以应教学之急。这是三年后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的缘起。

被推选为教材编写筹备组成员之一。

1978 年(41 岁)

7 月,参加在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大)举行的文艺界“拨乱反正”研讨班,听取了冯牧、陈荒煤等文艺界著名人士的报告。

中国当代文学教材编写,正式纳入教育部统编教材计划。来自全国十院校的十八位教师组成教材编写组。郭志刚、董健、曲本陆、陈美兰、朱榕作为领导小组成员。

9 月,在哈尔滨太阳岛举行编写组第一次会议,讨论编写大纲。

回校重新研读当代文学有关文献资料及主要作品。

1979年( 42岁)

3、4 月间,教育部授权编写组在上海召开当代文学教材编写研讨会,邀请全国有关院校当代文学教师参加,听取对当代文学教材编写大纲的意见。

教材编写大纲定稿。编写组写作任务分工。负责执笔:十七年的小说概述;《林海雪原》《上海的早晨》《三家巷》《小城春秋》、李准的小说、刘树德的小说等章节,以及“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学的开端”一章。回校完成写作任务。

9 月,编写组全体成员集中到北京师院,对稿子进行汇总,讨论修改意见。

10 月30—11 月15 日,作为湖北省代表团最年轻的成员,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回校给中文系教师、1977 和1978 级学生分别介绍全国文代会的会议精神及收获。

返京,继续参加教材编写组工作。

1980 年(43 岁)

上半年,与郭志刚、董建、曲本陆在北京师范大学集中进行教材的修改和定稿工作。负责教材的小说部分,即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以及“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学的开端”一章的修改和定稿。

教材定名《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主编:郭志刚、董健、曲本陆、陈美兰。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上册)(1980)。

下半年给1979 级开设“中国当代文学”课。

发表论文《在崎岖路上攀登——论陈立德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文学评论丛刊》第十辑)。

担任湖北省文学学会副秘书长,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湖北分会理事。

1981 年(44 岁)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下册)。

发表文学评论《悲剧力量从何而来——谈周克芹塑造的许四姐形象》(《文艺报》1981 年第15 期)。

发表论文《建国后十七年小说发展概论》(《当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 年第2 期)。

1982 年(45 岁)

发表论文《值得重新审视的“辙印”——李准创作成败得失漫论》(《武汉大学学报》1982 年第3 期)。

发表文学评论《这是一颗多么耀眼的流星——关于〈冬天里的春天〉中芦花的形象致友人》(《新文学论丛》1982 年第3 期)。

发表文学评论《人们需要更能拨动心弦的音阶》(《文艺报》1982 年第7 期)。

发表文学评论《夏日书简——〈“大篷车”上〉〈啊,朋友〉读后致方方》(《长江文艺》1982 年第8 期)。

发表文艺杂谈《文学家世界观问题小议》(《长江日报》1982 年12 月11 日)。

3 月,应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研究部邀请,参加首届茅盾文学奖评选读书班。参加读书班的文学界朋友有童庆炳、周介人、王愚、宋遂良、吴秀明、孙武臣、何振邦、黄伟宗等12 人。读书班的主持人是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谢永旺。在北京香山昭庙50天,研读参选的长篇小说,举行多次长篇小说创作问题研讨会。推选获奖作品。个人推荐评奖作品是:《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冬天里的春天》《李自成》(第二卷)、《漩流》。

读书班后,曾撰长篇随笔《难忘在香山昭庙五十天——回忆首届茅盾文学奖评选读书班》,被《新文学视野》等多家刊物刊登、转载。

1983年( 46岁)

获副教授职称。

发表文学评论《一个有生命的艺术实体》(《长江丛刊》1983 年第1 期)。

发表文学评论《平凡的窗口 不平凡的风雨——读长篇小说〈风雨编辑窗〉》(《湖北日报》1983 年4月3 日)。

3 月,赴京,应邀参加《文艺报》主办的全国中篇小说评选工作。

8 月,赴烟台参加中宣部、中国作协举办的关于当前文学思潮的研讨会。

被批准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4年( 47岁)

发表文学评论《一个值得重视的教训——从〈离离原上草〉杜玉凤的形象出现谈起》(《长江日报》1984 年3 月3 日)。

发表文学评论《她终于把握了艺术的天平——谈张洁的创作》(《写作》1984 年第6 期)。

为中文系1981 级讲授“中国当代文学”课。

1885 年(48 岁)

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3 月,赴京出席授奖仪式,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中国青年报》3 月23 日头版发表记者刘学红、麦天枢文章,介绍我的教学业绩。

3 月中旬,应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邀请,到北京香山参加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评奖读书班,为期一个月。其间,读书班与在京评论家举办了长篇小说创作专题研讨会。个人推荐评奖作品:《黄河东流去》《沉重的翅膀》。

发表论文《关于建国后长篇小说两次创作浪潮的探讨》,内容包括关于第一次创作浪潮动因的历史反顾——呈现于第二次创作浪潮的新质——从当代长篇小说创作演进的波浪曲线所获得的启示(《武汉大学学报》1985 年第2 期,《人大复印资料》同年11 期转载)。

发表文学评论《期待着更强的突破力》(《文学评论》1985 年第4 期。人大复印资料同年第11 期转载,《文摘报》同年9 月8 日转载)。

发表文学评论《寻找生活的“反射和回声”——评长篇小说〈天堂之门〉》(《人民日报》1985 年9月2 日,人大复印资料同年19 期转载)。

发表文学评论《〈巴山月〉创作得失谈》(《长江丛刊》1985 年第1 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