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低语》在真情的车轮上前行
作者: 周春英读完李九伟的诗集《爱的低语》,感觉像是喝了一杯美酒,醇香萦鼻。全120首诗, 读起来是那么流畅,没有一点阻隔,回过头去,再看第二遍、第三遍,还是如此。我苦苦思索,是什么令我产生如此的阅读美感和流畅感?也许是作者从小就喜欢古典诗词,受其格律技巧的影响,她的诗歌比较注重韵律节奏,常常押韵较密而且一韵到底,而且想象丰富,善于营造意境表情达意。但真正吸引我的是流淌于每一首诗歌内部的真情实感,它们像滚动的车轮,载着《爱的低语》走向很远的地方。
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兼诗评家吴思敬曾提出:
一首好诗,一要有真挚的情感,二要有鲜明的意象,三要有优美的旋律。
本来这三个元素在诗歌中应该是并列的,可是吴思敬先生坚持把“真挚的情感”放在第一位,以示他对于诗的这一难能可贵品格的坚持。李九伟的诗应该切合了这样的要求,因此产生较大的艺术魅力,吸引我走入她生活过的村庄,她的童少年生活;一同来到她的梦中,倾听她对父母深情的倾诉;体味她青涩的暗恋;感受她成长的节律;与她一起吟唱对各种动植物的赞歌;随着她从中国的小山村到美国的休斯顿、从东海岸边的杭州西湖到云南西北部的香格里拉去游历山水、品尝人间。
对“诗样年华”的纯真咏叹
在第一部分“诗样年华”的52首诗歌中,主要表达的是刚刚步入青葱少年时的作者对青春、爱情、理想的思考和咏叹,流淌着纯真、清新的情感。如首篇《爱之惑》就是对于爱的一种疑惑:爱本应是“青鸟之歌温馨如兰/幸福树挂满星星果”,可“为何甜美记忆的背后总有苦涩?”而《当雪花飘落时》把春天这个爱情生长的季节,心中懵懂爱意悄然到来时的羞涩温馨、面红心跳的情状写得鲜活生动;还有写相思的《我多想》《回眸》《彩梦》;写暗恋学长的《那时年少》《少年期》;写失恋的《青春无泪》《总忆起》等都流淌着沾染青春之光的美妙情感,纯真欢喜中透着一点淡淡的忧伤,使得读者也怦然心动。如《爱的低语》“爱的低语淋湿于/黄昏的落寞/日记里压着/万年的琥珀//恒然遥望那段缘/轻舟般漂泊于/梦之河。”这是一首向往爱情又犹豫不前的诗歌,把少女的心思写得细腻真切。最后一首《诗样年华》是对自己这部分诗歌内容及创作历程的一个小小总结:
纸页泛黄的诗集/
薄薄的一本/
却洒满少女的相思泪滴……/
那是一个如诗年华/
忧伤是纯粹的/
爱情是懵懂的/
丑小鸭也渴望才子佳人的浪漫/
最终,这浪漫/
只在诗里缠绵。
对父母家人的深情呼唤
诗集中有多首诗歌抒写对父母、家人的深情。有描写“母亲/立于小路尽头/弯成夕阳中的望儿石/为我/为我这天涯游子”的《乡间小路》;有写父母已双双去世,但他们的魂魄仍守在我上学经过的路口,回忆我放学时扎着羊角辫贪玩不着急回家的情景,“我想/回忆若有温度/我的父母就不会感到冷”的《父母守在我上学的路口》;有写“父亲爱喝一杯小酒”“我想把思念酿成诗歌/让天堂的父亲/就着我的诗/小酌”的《父亲爱喝一杯小酒》;有写奶奶坐在老屋院里的老杏树底下给我们讲故事的《老屋·奶奶·老杏树》;其中最丰厚,也最感人的莫过于《致母亲》和《梦里的母亲》。在中外古今的文学史中,怀念母亲、赞颂母爱的文章、诗歌汗牛充栋。冰心的长篇散文《南归》记写了母亲病重期间,父亲、姊妹和自己守在母亲床前,看着她一点点被病魔夺取健康、肌肉和血液,直至死亡这一过程,以及自己和父亲、姊妹刻骨铭心的悲痛,其情其景读后令人感动莫名。李九伟这两首诗歌也写出了真情真性。《致母亲》写于作者读大学的时候,第一段写得很美,很有意境。在“母亲酽酽的爱之湖”醉了的我“会幻成美丽的天鹅”,在“如豆的黄昏里”,母亲把“欲滴的爱织成一件件彩裳”变成我“薄明的翅膀”。接下来写自己的成长过程,从乳臭未干走入学堂的我,到苦读十年寒窗之后的我,到满腹经纶的我,而伴随我成长、走向理想殿堂的,是母亲从青春的脸到布满皱纹的脸,到越来越佝偻的身材。于是我的思念溅作满河惆怅,“真想乘白鸽梦回故乡/吮干母亲的思儿泪/为她把微笑再度点亮”。浓郁的思母之情借助外在的意像十分贴切地表达了出来,在写景抒情方面体现出较高的水准。
《梦里的母亲》创作的时间要比《致母亲》晚20年左右,那时其母亲已经去世,所以,全诗的情感就更为浓郁,内涵也更为深广,手法也更为高超,通过梦境、幻想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开首一段写道:
多少个想你的夜晚/
不曾见过您/
在一个毫无准备的时刻/
您却出现在我的梦里。
此段写了自己日夜思念去世的母亲,可她就是不来入梦,其心情之悲痛可以想见。突然之间母亲出现在梦里,悲痛转为惊喜之情。第二段写了母亲因突发脑溢血病倒,千里之外的作者赶回家乡,母亲已经不会说话和睁眼,纵有千言万语也无法倾诉,心中的痛可谓锥心。第三段转为写母亲的睿智,既爱子孙也随时准备上帝的召唤,坦然面对死亡。第四段写自己的幻想,仿佛母亲仍然活着,只是在坟地里长长的睡一觉而已,醒来拍拍身上的泥土走出家门。我看到门口放着的几把钉耙,觉得她似乎还在劳动。第五段,再此跳到母亲的角度,写母亲因为爱我,想要看我一眼,于是寄生于放生的鲫鱼,无数次跃起来,“久久望我/不肯离去”,这个写法非常奇特,表示作者思念至极转成魔幻了。第六段又重新回到作者的角度,写自己曾经怨恨母亲爱的粗疏,总是向她索取,可是却没有满足母亲想来苏杭一游的愿望。作者为此自责,认为自己至今没有孩子,就是因为自己罪过太多,这样触及内心深处的自责,可谓是痛心疾首。最后一段打破生死界限,死去的母亲与自己之间只隔着一个矮矮的坟墓,母亲的灵魂也许可以自由飞行,我们安慰母亲最好的方法是努力地活着。整首诗情感真切细腻非常感人。吴思敬认为:
诗的好坏主要不在于是否运用了较为传统的、还是较为现代的手法,而在于是否有内在的诗质,即是否有生命力的涌动,是否说出了掏心窝子的话,是否有独创性的东西。
从这个要求来看李九伟的这首诗,是非常优秀的诗。
对家乡人事及童年生活的频频回望
每一个接触李九伟的人都觉得她是一个富有童心的人,她常常回忆家乡亲人、童年趣事,对过往有浓浓的情感,并不知不觉地诉诸文学作品。诗集中有部分歌颂家乡、描摹童年、展现亲情的诗歌,把一个身在江南、心系故乡的女孩形象凸显了出来。如写家乡人物的诗歌中,有写“锋利的镰刀风一样从麦田扫过/庄户人的心就灌满了蜜”的农民们在麦收时节收割麦子的《麦子》;有写“孩子用野菜塞满竹筐/田野用诗塞满孩子的心”的《挖野菜的孩子》;有写在槐花树下度过童年欢乐时光的《槐花》;有写失学的牧羊姑娘的《香香》;有写在乡野追着野草野花长大,如今在城市打拼的一代人的《童年,热闹的村庄》;有写儿时树木葱郁、蛙声清脆、空气清新、牛羊成群、家人和睦的《儿时的家园》。再如写童年生活的诗歌中,有写经常接触的植物,并寄予对生活哲理思考的诗歌。如《构树》除了写它的花果可充饥、树皮可做衣、树汁如牛奶之外,还概括出“中庸节制”“知足常乐/够数就好”的人生哲理;又如从苦楝树身上体悟出“一身苦水它依然屹立/在白云黄土间/没忘了作为一棵树/应有的姿态和本分”的《苦楝树》;有从谷子里体悟出“你以一种顽强成为自己/微风过处你低下头/思考的剪影/成为一种永恒”;还有从菟丝子“你诗一样的触觉延伸/向着你钟爱的植株/相遇拥抱/你有万种柔情”中体悟出爱情产生状态的《菟丝子》;有从“布谷鸟叫了”中体悟出“乐观自信的庄稼人……/诠释着一种黄土地上/生命的图腾”的《布谷鸟叫了》等。读了这些诗谁都会被其笔下的故乡人事、山水景物所吸引,会被她浓浓的爱家爱乡的情怀所感动。
对青春和社会的深切感悟
青春是每个人必然经历的人生阶段,它既是走向成熟的开始,也是对世界、社会理解加深的起点。作者在青春期,有过困惑、求索和奋斗,她把这些内容诉诸诗歌。于是有了写进入青春期开始“思虑重重好困惑”的《不再纯真》;写在书本中不断求索、渴望攀折丹桂的《青春无悔》;写告别天真烂漫的少女季节不再回眸的《作别花季》;写拿到高考录取通知书之后告别母校的《吻别母校》;借春节抒写自己终于冲破中学五味的题海书洋,进入大学的《春节随想》;写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幻和艰难而“求索的小舟会乘风破浪一如既往”的《逆乡子》;写在学术路上苦苦求索的《书山》;写自己喜欢和学写诗歌过程的《诗之缘》;写“两根轨道像君子之交/相互守望又江湖相忘”的《单线铁轨》。其中《打开时光》写得较为丰厚和有一些深度。此外,还有写自己游历感想的《故都的美》《招宝山感怀》《登招宝山》《走读西湖》《大峡谷公园》等,还有怀念“宁波帮”人士的《致敬包玉刚先生》《怀念赵安中先生》等。这部分诗歌的理性色彩明显增强,但情感仍是熔铸其中的核心内核。
此外,李九伟的诗歌在形式上也非常注重韵律。她的诗押韵较多,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放风筝的女孩》:
七色巧笑从我方格笺上脱颖/
斑斓了天空海蓝的梦/
牵起花香鸟语的柔情/
我在天涯放风筝……
《不再纯真》:
梦空云海不再跳荡五彩的冰花之歌/
《一千零一夜》的传说/
天使般飞出我纯真的眼窝/
栖于我生命之树的柔蔓枝头/
幻化成如纱似雾的相思朵朵……
她的诗还善于营造意境、想象丰富。如《诗的思维》写道:
诗的思维溺死洋中/
森然裂谷上/
想把手臂伸展成翅膀/
热带雨林有狮在吼/
不见一串斑驳的齿印/
采摘可可挺美呦/
累了,就睡死在芭蕉叶上……
从中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个睡在蕉叶上的拇指姑娘。
《书·舜典》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诗歌作为一种叙事抒情类文体,不仅需要语言这个载体,更需要情感这一生命原浆。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就明确提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这一观点,把感情放在诗歌创作的根本位置,可谓切中了要害。吴思敬也认为:“诗的美,从根本上来自诗人灼热的情感。读者只有在同诗人的情感共振中,才能领略到这种美。”可见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情文并茂才能流传千古。作者深谙这个堂奥,每一首诗歌都熔铸进去浓郁的情感,使人读之不忍释手,这恐怕就是这部诗集的成功之处和魅力所在吧!
(作者系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