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及情感处理与表达

作者: 尼书豪

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及情感处理与表达0

美声唱法源于意大利,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在进行美声唱法研究时,应关注到其演唱技巧及情感处理与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最终的演唱效果。除了系统地学习美声唱法理论知识、演唱技巧,还应掌握灵活的情感处理与表达方式,这要求学习者能尝试不同方法进行反复训练、对比分析,从而逐步形成独属于自身的情感处理方式,实现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以此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使其进一步领悟歌曲内核思想。文章就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及情感处理与表达展开探索,以期为相关演唱者与研究者提供参考。

一、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

(一)呼吸技巧

人体呼吸道包括肺部、口鼻、支气管、喉部等,各个器官间保持相互独立、相互依存关系,掌握正确的呼吸技巧,对提升美声唱法效果很有帮助。演唱者须在声乐演唱时感知气息,进行有意识的慢吸或者快吸,其中快吸时如同小狗喘气,保持身体放松,固定模式进行,喘息动作置于小腹,在吸气时扩张,吐气时收腹。也可选择打哈欠练习让气息逐步深入,如模拟场景:在路边看到一条蛇,比较害怕,肌肉开始收缩,腔体迅速张开,维持这种“惊讶”状态,发声时屏住一口气,不放气,让声音被气息拖着走,气息则是自己随意支配,呈现对应的美声唱法效果。如图1中意大利歌剧《贾尼·斯基基》选段《我亲爱的爸爸》,在演唱“0 mio bab-bi-no ca-ro”时,先以平缓的速度进行,保持稳定情绪,展示虔诚态度,亲切呼唤父亲,向父亲倾诉自己的情感,展示人物情感走向,“bello”意思是“爱”,进行八度大跳处理,是情感爆发点,可屏住气息,保持神经紧绷,让气息缓缓落到低音,让隔膜控制发音,唱出有力度、有控制的声音,这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演唱者体力,支持其长久演唱过程。

(二)咬字吐字技巧

“字正腔圆”一直是声乐界强调的重要内容,这其实在咬字吐字技巧范畴内,控制咬字吐字的器官有舌部、口齿、鼻腔、喉头、声带等,各器官相互独立又存在一定联系,共同组成完整的发声技巧。

喉头与声带用于发声,在打开喉咙后,气息冲击发声带而产生声音,倒吸一口气,喉咙会产生一丝凉气,保持喉咙自然放松,喉位下降,打开声音通道,但需注意张开嘴巴并非打开喉咙,必须让喉咙保持自然状态,且与嘴巴一同张开,让肌肉放松下来,不能刻意去打开喉咙、稳住喉头。再通过调整呼吸、张开嘴、稳定喉部、元音转换等方法,统一声域、美化音色、扩大音域、增加音量,让声音在高音量带动下振动,协同鼻咽腔上方头部空腔共振点,协调低、中、高声区。

分析各个语言器官的作用,掌握咬字吐字技巧,以嘴来说,嘴唇不同力度会展示咬字在喷头、爆破等方面的不同作用,同时还可调节字声方向,横、竖口型会带来不同演唱效果;嘴唇可调节自身共鸣,如椭圆形口唇可呈现面罩共鸣效果;嘴唇可调节音色,唇形的张力、形状、大小等都会改变音色。牙齿起到以下作用:阻气,若是不阻气,是难以发出“i”“in”等音节的;共鸣,由额窦、上颌窦以及颧骨组成,能轻易形成“面罩”,让音波进入头腔,在发音“i”时,只有舌两边贴近两边大牙阻气,共鸣效果才比较明显。舌与牙齿功能类似,在调节音色、动作调节、阻气、弹力等方面发挥作用,如在发“啦”“那”“他”“大”等音时是依靠舌尖弹力发音的。硬腭是最强调的发音器官,如“h”“k”“g”等打头的字,都需依靠舌腭阻气实现。在声词结合研究中发现,提升舌头、牙齿、嘴唇等的灵活配合能力,在进行高音演唱时,保持高位置感觉,配合气息,联想打喷嚏状况,能在解决高音难点的同时,更好地进行歌曲表达。

如在演唱《江姐》选段《红梅赞》(见图2)时,歌曲第一句最困难,因中国字与意大利语有本质区别,只是咬字就让口腔有很大变化,要唱好中国歌曲,除了字正腔圆,还需掌握一定的戏曲技巧,开头“红岩上红梅开”唱到“上”字时微调口腔,咬住字头但切忌太硬,不能将嘴巴张得太大,但嘴巴里应该有咬力,让舌头、牙齿配合好咬劲,维持高位置演唱姿势,让“上”字成功咬住且不会失去本身色彩;在唱到第二个“红”字时咬住字头,打开喉咙、抬起软腭,用舌头向下挡气,让气息直冲鼻咽腔,凸显声音的优美、结实特征;演唱到“开”时,配合戏曲拖腔演唱法,以气息支撑,抬起硬腭,紧贴鼻骨,用舌头挡气,仿佛咬住苹果一样,让牙齿不松劲,婉转悠扬地甩出“开”字,如此才能唱出这句的韵味。

(三)旋律处理技巧

旋律是按照一定强弱、长短、高低关系等组成的音的线条,是作品的基础与灵魂,亦是塑造音乐形象的核心手段,极具感染力与表现力。按照行进方向的不同,可将旋律线分为平行、上行、下行三种方式,并交替用于歌曲创作中。上行旋律,四度大跳突出朝气蓬勃的气势,六度大跳宽广豪迈,八度大跳舒展、开阔,并多用于表达激动、逐步高涨的情绪;而平行旋律,多是由同音反复形成的旋律,表达强烈情感;模进又称移位重复,在改变旋律音高过程中不断重复。旋律走向一定程度上能决定歌曲情绪内涵,并提示演唱者应选择适宜的技巧、声音来展示,故而在表达情绪时,需详细划分歌曲旋律线条,再结合声音技巧,准确表达歌曲情感与风格。还需关注到歌曲高潮部分,提前做好准备,在歌曲情感最紧张、最饱满处进行充分表达。

(四)歌唱姿势

歌唱姿势也会影响到最终的演唱效果,部分人在站姿上不讲究,如伸脖子、弯腿、鼓肚、哈腰、仰脸、低头等,不但不雅观,而且影响形象,还可能造成气息控制失调、歌唱通道不顺等问题。因此需要保持正确的歌唱姿势。比如保持身体自然站立,放松身心,展示积极向上的姿态;头部保持于眼睛向前平视稍高位置,挺起胸部,两肩略下后一点,收缩小腹,自然垂落双臂;双脚站稳,腰椎、胸椎、颈椎处于一条直线;呈现良好面部表情,改掉演唱时翘嘴唇、皱眉头、包牙、歪嘴、瞪眼、闭眼等不良习惯。

(五)声音音色变化灵活

美声演唱时,听众能够依据歌声音色的变化来感知情感、情绪的各种变化,如此才能说演唱者已经掌握了灵活变化声音音色、表达歌曲思想情感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演唱时,不能一直维持一种音色,因音色是人情绪的反映,在情绪变时,音色亦要随之变化,而改变音色,需演唱者依靠自身“内听”“内视”的变化,比如让音色暗一点,就需往后唱的空一点儿,若要让音色唱的亮一点,就需共鸣集中于一点,声音向前反射的多一点,让咽喉、面罩、头腔音色亮一点。

二、美声唱法的情感处理与表达

(一)结合美声作品进行情感表达

不同美声作品在故事情节、演唱方式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故而应结合作品实际进行情感表达。首先,要分析作曲家个人经历、所处时代背景,从创作者角度感受作品本身的韵味,结合音乐本体,从旋律、复调和声、节奏等层面剖析作品情感。在深入体会歌曲本身的精神、情感时,演唱者应规划恰当的歌曲情感处理方式,灵活应用已掌握的演唱技巧来准确传达其中蕴含的情感,实现技能与情感的无缝连接,准确把握歌曲层次、转折点、高潮等。其次,美声作品涵盖类型丰富,包括艺术歌曲、民歌、咏叹调等,不同作品的情感基调有着较大的变化,故而需要提前了解其情感基调,在进行情感处理时有具体的方向,避免出现大的偏差。比如针对《斗牛士进行曲》的情感处理,其主要展示的是场面宏大、激动人心的斗牛场景象,因此需保持热烈、欢快的情感基调,演唱要雄壮、洪亮,增强声音穿透性与厚度,演唱表情要保持静穆与庄重。

(二)注意语调变化

语调的变化可体现出不同的情绪特征,且能给观众带来直观的感受,是相对常用的情感处理方法,在歌曲内部结构不变时,依靠语句不同音节读音的长短、轻重、高低变化即可展现歌曲的情感变化。要掌握比较正确的语调处理方法,需演唱者“开腔要审”,即在演唱前对需演唱的剧目进行全面的分析,从情境到意境、从字到声腔、从形象到主题等。以《我爱你,中国》为例,其在情感处理时应偏向热烈,在引子、第一段中有三句“我爱你,中国”,第一句中的“爱”为重音,第二句中的“爱”为轻声,第三句中的“爱”则是在第二句的基础上有所加强,但对比第一句又有所减弱。在演唱这五个字时,可用比较沉稳、有力的语调来凸显最虔诚、最崇敬的感情,以此来表达海外游子思念祖国的情感。

(三)进入角色

在表达情感时,必须要感受角色所处的环境、情境以及角色的情绪与心情,比如在演唱《漫步街上》时,需了解其基本背景、故事情节梗概、主人公的个性等,《漫步街上》是《波西米亚人》之中穆赛塔所唱的咏叹调,其目的在于与昔日恋人马尔切洛破镜重圆,演唱者需要将自己代入其中,注意情绪随歌词内容转换。在演唱“etuchesai”时,要加快声音,控制高音,让音色处理更加细腻,让主角形象更加的生动、立体,带动观众的情绪与情感。

三、结语

文章就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及情感处理与表达展开了综合论述和分析,笔者认为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明确各类演唱技巧或者情感处理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与不足,凸显优势、弥补不足,进行正确的情感表达。

(广州工商学院)

作者简介:尼书豪(1990—),男,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表演(美声)。

责任编辑   王小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