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视角下桂林山水传说的人文情怀与传播途径探究
作者: 刘佳 徐琳 刘文韬 孙子涵本文聚焦于绚丽多彩的桂林山水传说,通过分析经典的故事情节,探究桂林山水传说背后的人文情怀,探讨桂林山水传说传播新路径,以期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新思路。笔者及团队采用民族志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录音录像的方式搜集材料,并发布调查问卷,搜集部分桂林市民对于桂林山水传说的了解程度的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指出桂林山水传说传承与发扬的困难与不足,提出将桂林山水传说与当地特色工艺品,以及与现代传播方式相结合的发展建议。
桂林在独特气候的影响下形成了山水相依、洞奇石美的独特景观,桂林人民在面对这样的奇林怪石时展开了绮丽的想象。桂林本地群峰矗立,几乎每座青山、每汪绿水身上都被赋予了绮丽的想象,背后都承载着耐人寻味的山水传说。本文以民族志研究方法为主,以文献资料与问卷调查为辅的方式展开文学研究,探求桂林山水传说背后的桂林人民人文情怀,并尝试为桂林山水传说实现有效传播提出一些建议。
一、桂林山水传说的起源与发展
(一)传说的起源
桂林山水传说产生于数千年前,那时的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只能借助想象力,幻想出超自然的神力来解释桂林山水中自然景物的由来。既然人力无法创造这些壮观景观,那就想象出力量超群的“神”来打造这些景观。
(二)传说的发展
经过几千年的流传,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桂林山水传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充实了它的内容,丰富了它的版本。桂林山水传说大多保持着历史模样,内容上没有太多与现代信息相结合的新产物,都有着极其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几千年的时光流转,桂林山水传说中的典型故事也“走”出了桂林,“走”出了广西,成为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但大部分的山水传说故事并没有得到广泛流传,停留在导游向游客的述说或年长的老人的记忆中,当代年轻人所了解到的桂林山水传说数量较少,且了解程度也较为浅显。笔者认为,桂林山水传说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较大的潜力,但面临的困难也
较多。
二、桂林山水传说与桂林山水之间的关系
桂林山水传说与桂林山水可谓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桂林山水传说属于精神层次的文化产物,它以物质为基础而产生。桂林山水属于客观存在的实物主体,桂林山水独特的造型为桂林山水传说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桂林人民在每日观察桂林山水的奇特造型时,结合自己的想象与联想以及周围传说故事创作出了独特的、系统的桂林山水传说。而桂林山水传说中所表达的精神内涵,实质上反映的是桂林人民的人文精神。桂林山水传说的丰富性和神秘性,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欣赏桂林山水的美丽风景。在欣赏游览桂林山水风景的同时,游客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桂林山水传说。
三、研究过程
(一)确定研究方法
笔者及团队采用民族志研究方法,开展对桂林山水传说的调查。民族志是人类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和写作文本,是基于实地调查、建立在人群中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文化的描述。民族志既是一种特定的文体,又是与田野调查相依托的一种特定人类学研究方法。随着人类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学研究刻上了深深的田野印记,民族志研究成为人类学不可忽视的研究方法。
(二)开展实地考察
笔者及团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采取视频记录与文字记录两种方式记录考察。考察结束后,笔者及团队设置了调查问卷,目的是调查居住在桂林的部分居民对于桂林山水传说的了解程度。笔者及团队分为两队,按照两条路线开始记录与实地考察。
1.考察路线一:独秀峰—伏波山—叠彩山—芦笛岩
在这条路线中,本文以独秀峰为例,剖析桂林山水传说背后所蕴藏的人文精神。
“正直勇敢,诚实守信”是桂林人民美好的精神品质。关于独秀峰最有名的山水传说故事,莫过于孙悟空与独秀峰的传说。孙悟空与猪八戒、沙悟净三人外出游玩时,遇到了妖怪,他们一路追击妖怪并将其制服。为了防止妖怪有朝一日再来破坏桂林这么美好的地方,孙悟空就招请六十甲子太岁来值守,而孙悟空留下的金箍棒,变成了今日桂林的“南天一柱”——独秀峰。而那六十甲子太岁保护神信守承诺,并将自己的样貌刻在西岩的石壁上,镇妖除怪,给百姓人民带来了太平。因此,后来人们也将西岩称为太平岩。笔者及团队对六十位甲子太岁的刻像进行了考察,这一刻像其实印证了这个传说中的六十甲子太岁的存在,其将自己的样貌刻在西岩墙壁上,以此守护桂林人民一方平安。这个传说故事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桂林人民身上朴素而高贵的品质。
2.考察路线二:漓江—象鼻山—七星公园
本文以象鼻山的由来和漓江的由来为例,剖析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桂林人民精神世界的另一面。
在这条路线中,最出名的当属象鼻山的传说。传说桂林大旱时,天象下凡吸取漓江的水向上喷,之后下起了大雨,缓解了桂林的干旱,但这一做法违反了天条规定,于是,玉帝便射箭杀死了天象,天象死后化为一座山,保持着鼻子探向水中的姿势,那支箭化作了象鼻山上的宝塔。这个故事不仅展示出桂林人民对于象鼻山这一奇特形象形成过程的想象,还体现了桂林人民对于忠诚、勇敢等精神的赞美。
百里漓江的神奇故事也颇具魅力。传说以往人们饮用水十分不便,河水很不卫生,人们容易生病,生活苦不堪言。于是玉帝派遣天蓬元帅下凡开掘漓江,人们听说天蓬元帅来为他们开掘漓江后心里十分感动,将美味佳肴献给天蓬元帅。这一行为体现了桂林人民知恩图报的美好品德。
从题材上讲,桂林人民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取材于日常可见的一山一水。从创作方式上讲,桂林人民凭借奇特绚丽的想象编织了桂林山水的前世今生。从主题上讲,桂林山水传说传达出正直勇敢、诚实守信、向往幸福等丰富多元的精神内核,这些精神内核体现了桂林人民富足的精神世界。桂林山水传说虽是桂林人民基于想象编撰出来的传说,但其本质上体现的是桂林人民对实际生活的艺术性演绎。
四、桂林山水传说传承与传播方面面临的困难
桂林山水传说在传承与发扬方面面临一些困难。具体来说,首先,桂林山水传说的传播主体发生了变化。部分桂林人民对于桂林山水传说感到司空见惯,这是因为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风景如画的环境中,对这些自然景观已经习以为常,缺乏新鲜感和好奇心。外地游客则对桂林山水的美丽和神秘充满好奇,因此成为解读桂林山水传说的主体。教育文化部门和相关从业人员对桂林地域文化资源的运用相对较少,缺乏对桂林山水传说资源的系统规划和深入挖掘。这导致桂林山水传说在课堂教学和文化交流中的传播效果有限,年轻一代对其了解程度不高,桂林山水传说的传播主体逐渐老龄化和商业化。其次,桂林山水传说的传播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于导游的口头讲解和《印象·刘三姐》等实景演出。实景演出这一传播方式虽然直观生动,但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难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导游常选择口头讲解经典故事,虽然有助于快速传达信息,但这种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桂林山水传奇故事的丰富性,一些有趣的细节和情节容易被忽略。另外,一些景区的文创产品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缺乏原创性与地方性,这会导致文创产品的收藏价值较低,难以吸引消费者的兴趣并激发其购买欲望。
五、关于桂林山水传说传播的新路径
(一)地方课堂教学与文化传播的融合实践
中小学可以在教育体系中巧妙地融入有关桂林山水传说的艺术鉴赏内容,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历史与文化的独特窗口。这一创新举措有利于广泛传播桂林山水传说的魅力与其蕴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学生对桂林山水传说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生活在桂林的孩子们不仅能亲身感受到家乡山水的自然之美,还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刻领悟到那些传说故事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这不仅能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还有利于让桂林山水传说成为他们心中永恒的骄傲。
(二)文创产品与地方特色的创新融合
为促进桂林山水传说实现有效传播,可以将桂林山水传说与当地特色工艺品及现代传播方式相结合。首先,在文创产品的开发上,设计师可以将桂林山水传说的经典情节与阳朔画扇等传统工艺品巧妙结合。例如,设计师可以将刘三姐传唱山歌、反抗恶霸、位列仙班等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以精美的图画形式呈现在画扇或绣球上。这种可视化的呈现方式,不仅能让游客对桂林山水传说留下深刻印象,还能提升纪念品的实用性和艺术价值。其次,设计师可以利用现代的视觉影像技术,创作出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文创周边产品,如创意胸针、可视化贴纸等。这些产品上可以附带二维码,游客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桂林山水传说中经典情节的动画演示,如孙悟空一行除三害、天象河边被射杀、天蓬元帅开凿漓江等故事,都可以通过生动的动画形式展现在游客面前。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优化游客的体验感,让游客在离开桂林后,依然能通过影像技术观看有关传说的动画,还有助于更广泛地传播桂林山水传说故事。最后,景区工作人员可以创作与桂林山水传说相关的小型情景剧并进行现场演绎,加深游客对桂林山水传说的印象。关于情景剧的创作,工作人员可以精选桂林山水传说中的经典片段,通过演员与光影的巧妙配合,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在游客面前。其中,工作人员可以使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那些古老传说的魅力,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桂林山水传说的印象。这样的创新融合策略,不仅可以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还能助力桂林山水传说实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更重要的是,随着游客的口口相传,这些传说将逐渐扩展到更广阔的地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并爱上桂林这片美丽的土地。
六、结语
桂林山水传说依托桂林山水产生,承载着深厚的人文情怀,有着深远的文学意义,也拥有巨大的旅游开发的潜力。笔者及团队通过实地考察与研究,针对桂林山水传说的传播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够为桂林山水传说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思路,也希望通过新的传播方式,吸引更多游客的注意和关注,并促使其积极体验与探究桂林山水传说背后美好的人文精神,从而助力桂林的旅游业实现新发展。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2024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民族志视阈下的桂林山水传说传承与对外推介研究”(S202410595342)。
通信作者:徐琳,邮箱:[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 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