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在展示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作者: 孙妍

交互设计在展示平面设计中的应用0

随着数字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交互设计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展示设计的表现形式也因此变得更加多样化。人们不再局限于将展品简单地放置在柜子中并配以图版文字说明这种单一的视觉表现形式,而是通过理解、倾听和感受展品,在多层次、多方面、全方位立体地了解展品更加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因此,人们可以将交互设计与展示设计相结合,利用交互设计带来的全新体验,来传达隐藏在展品中的丰富文化宝藏。

一、绪论

交互设计的表现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因此,有必要了解每种交互的不同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应用到展示平面设计中。通过将交互内容与所需展现的文字内容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理解展品大纲的含义,并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设计不同的交互方式。

(一)研究的背景

交互设计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人机交互。交互设计的官方解释是:“定义、设计人造系统的行为的设计领域,它定义了两个或多个互动的个体之间交流的内容和结构,使之互相配合,共同达成某种目的。” 交互设计旨在让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便捷,同时探索产品与人、物质、文化和历史之间的关系。它打破了设计门槛日益降低和审美趣味同质化的束缚。物品的意义由用户自身来定义,这或许正是交互设计的核心理念。

(二)研究的意义

如今,交互设计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形式也多种多样。有些展示通过三维(Three Dimensions, 3D)全息投影来还原展品的细节;有些则通过故事性的交互实现沉浸式体验;还有一些结合手机应用程序(Application, App),引导观众完成参观互动;更有甚者,利用人机交互装置与观者进行有效互动,提高观者的参与度,营造出良好的展厅氛围。此外,还可以将展厅的主题思想融入交互装置中,潜移默化地影响观者的情绪,使其更加投入展厅的参观中。这样不仅达到了展示的目的,还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二、交互设计在展示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一)展示设计中的沉浸式交互

沉浸式体验指的是目标人群进入为其设定的情境中,精神和意识高度集中,专注于情境中的一切。此时,人脑会自动过滤掉与情境主题无关的外界信息。沉浸式体验让观者置身于与主题相应的虚拟场景中。在博物馆和展馆设计中,沉浸式体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更准确地向参观者传达展品或理念信息,现代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声光电的交替结合不仅能营造出奇幻的氛围,还能利用红外线感应技术、数字摄像头和电子检测器等先进设备,通过收集观者的动作、眼神、心跳和声音等多种数据,实现与观者的互动,打造出一种动静结合、人与物共生的3D沉浸式空间。沉浸式交互的主要方法有以下三种。

1.全息投影

全息投影技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将展品的3D图像生动立体地再现出来。这种展示方法允许观者从多个角度立体观赏展品,并能放大展品的细节,弥补了纯实物展示中展品只能放置在展台中特定角度无法观看的不足。此外,全息投影技术还能避免真实展示对文物造成的损伤。现代全息投影技术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空气投影和交互技术。空气投影和交互技术能够在由气流形成的墙上投影出具有交互功能的图像。二是激光束投射实体的3D影像。这种方法利用氮气和氧气在空气中扩散时混合成的气体变成灼热的浆状物质,在空气中形成短暂的3D图像。三是360度全息显示屏。这种技术通过将图像投影到高速旋转的镜子上,实现3D图像的显示。

2.互动投影

互动投影技术通过使用不同的红外线感应设备,使观者能够在投影空间内进行互动,将原本静态的空间展示模式转变为动态,增加趣味性,激发参观者的活力和参观热情。参观者可以通过与投影的互动,感受展厅的主题思想,了解展品的历史渊源及其内在含义。

3.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技术囊括多种技术,其基本实现方式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利用并综合三维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高科技的最新发展成果,借助计算机等设备产生一个逼真的虚拟世界,从而使处于虚拟世界中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个世界既可以是基于现实生活的真实历史场景,也可以是充满想象力的科幻世界。佩戴VR设备后,人们可以亲身体验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感受其风土人情。这种数字化与平面设计的结合不仅体现在展品的呈现上,还贯穿于整个观展过程。平面设计为观者提供了更直观、流畅的体验。线上博物馆让人们在家中就能“云游”展览,通过艺术发现美好生活,同时也探索了未来展览设计的新可能性,将文化传播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

(二)数字化与平面设计

2020年,线上博物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展示平面设计作为线上博物馆的关键组成部分,不仅负责视觉传达,还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了观展的沉浸感和互动性。人们只需在家使用手机即可参观各种展品。这些艺术品不仅在真实的博物馆中光彩夺目,许多博物馆还在网上制作了VR实景,并配有详细的展品介绍,观者线上体验与线下观展体验相比毫不逊色。即使足不出户,人们依然可以通过“云游”欣赏展览,在艺术中发现美好。

(三)展示平面设计中的装置交互

除前文提到的虚拟投影交互外,人机交互在现代博物馆中的占比也越来越大。传统博物馆通常采用图文展板的平面设计来支撑画面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博物馆开始使用交互装置替代平面展板。相比3D投影交互,单纯的人与交互装置的互动更能从肢体层面打动人心。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对交互装置发出不同的指令。这种展示不再是单纯的视觉“显示屏式交互”,而是一种更加立体、全方位、更加“人性化”的情感交互。毕竟,创造让观众难忘的体验是首要任务。新颖的展会互动装置设计结合了智力上的理性和观众体验中潜在的感性,通过一种新型的传播和学习体验,展示空间和展品试图避开人们脑海中对白墙的固有印象,传达实验和娱乐的理念。

在当今数据全球化的时代,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博物馆展示中,手机可以实现预约、导航、指引互动等多种功能。人们在实体博物馆中可以通过手机完成各种互动活动。

三、交互设计在《传奏》中的应用

(一)主题与背景

在西安美术学院的毕业设计《传奏》中,巧妙运用了各种不同的交互设计技术。“传奏”不仅通过演奏的方式为现场的每一位观者呈现西安的千年鼓乐,还象征着老艺人对西安鼓乐的坚守。该设计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以西安鼓乐为切入点,探讨其发展历程、兴衰变迁,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创新与传统观念的冲突等方面。结合音乐可视化等现代科技手段,该设计旨在延续西安鼓乐的文化记忆。

(二)交互设计元素的融入

《传奏》中融入了大量的交互设计元素,增强了观者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1. 3D全息投影技术

在京兆鼓乐盛厅中,采用了3D全息投影技术,将长安鼓乐的繁荣景象投射到中央区域。绚丽的场景和宏大的投影使得整个场面更加辉煌壮丽,完美还原了长安鼓乐鼎盛时期的氛围,促进了观者情绪的波动,使观者仿佛置身于长安鼓乐最辉煌灿烂的时代。

2. 交互式互动投影

在《传奏》的“问根寻鼓魂”展厅中,采用了交互式互动投影。该展厅的主题是长安鼓乐乐谱的变化与发展。长安鼓乐的乐谱与西方乐器的乐谱不同,每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谱面。观者可以走到展厅中央的互动显示屏上方,互动显示屏会根据人们的行走路线,自动捕捉肢体动作和行动轨迹。结合实时影像互动系统,观者可以直接用手与投影幕上的虚拟场景进行互动。墨滴效果会随着参观者的脚步位置移动并显示出相应变化,从而产生“人走墨随”的效果。

3. 显示屏互动技术

在《传奏》中,设计者还采用了显示屏互动技术。使用液晶显示屏作为显示设备,当参观者触摸液晶屏幕时,视频动作捕捉系统会捕捉人们在该区域的相应动作,显示屏中的画面随即发生变化。

4. 音乐可视化技术

在《传奏》的“陈鼓奏犹新”展厅中,设计者巧妙运用了音乐可视化技术,实现了独特的互动体验。参观者可以在地面上清晰地看到与播放音乐相对应的动态可视化图案,这些图案根据每种鼓乐音色的特点精心绘制,每个音符和旋律都被赋予了独特的视觉表现力。不同于传统的图文展板,这种创新设计不仅以全新方式呈现古老的长安鼓乐,还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赋予传统艺术更加生动的形象,使人们不仅能“听到”音乐,还能“看到”音乐的魅力。

5. 3D全息投影与互动显示屏的结合

“鼓脉何方传”展厅(见图1)的主题是长安鼓乐的古今碰撞与融合。在圆形帷幕空间中,投影出不同鼓乐乐器的3D全息图像和表演场景,观者可以在四周仔细观察乐器的细节,感受古代与现代长安鼓乐在表演风格和形式上的区别。展厅中央设有一个独特的圆形互动显示屏,给观众带来趣味十足的体验。显示屏直观展示了长安鼓乐中的各类传统乐器,每种乐器都以细致生动的视觉设计展现其独特形态和文化内涵。观众只需轻触屏幕上的乐器图标,便可听到相应的乐器音色,瞬间感受到长安鼓乐的传统韵味。这一互动体验与3D全息投影相结合,现代乐器与传统乐器在视觉和听觉上交织共鸣,形成强烈的“古今碰撞”感。

6. 手机互动功能

在《传奏》中,还融入了手机互动功能。人们可以打开微信App,通过扫描二维码完成各项互动。这样每位观者都能参与互动,无须因人数众多而排队,且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喜好完成喜欢的乐曲,大大提升了观者的满足感。

通过以上多种交互设计技术的运用,《传奏》不仅成功地展示了西安鼓乐的历史与文化,还为观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互动体验,增强了展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结语

交互设备已成为展示平面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更加全面地向观者传达展览或博物馆想要表达的思想。它不仅使枯燥乏味的图文展板焕然一新,还能提升观者的兴趣,吸引年轻观众。在达到展示目的的同时,它还增进了观者之间的感情,通过社交媒体逐级传播,吸引更多流量,为博物馆增添光彩。交互方式多种多样,一个优秀的博物馆不应简单堆砌交互装置,而要在合适的场合选择正确的交互类型。这也是当前策展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我国,交互设计仍处于起步阶段,鉴于此,人们应该深入挖掘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充实自己的知识宝库,将交互设计与展馆主题通过“中国式”的语言表现出来。

(西安美术学院)

作者简介:孙妍(1999—),女,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

责任编辑 王小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