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尔多纳多“设计就是科学技术”

作者: 孙一凡

“设计就是科学技术,无关艺术”是乌尔姆设计学院院长马尔多纳多根据当时的时代条件所提出的设计理念,这一设计理念具有重要意义。“设计就是科学技术”的设计理念受到了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影响,也和当时时代条件有关。科学技术无疑是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重要手段,但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资源逐渐丰富,有许多新的元素加入设计之中,因此设计理念也应与时俱进,设计不仅仅是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重在解决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注重研究产品的运行原理,探究产品的内在结构、传动装置等,而设计在解决物与物关系的同时,特别强调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关注产品的视觉造型、形体部件、表面装饰和色彩搭配,同时要考虑产品对人的心理、生理的作用,甚至要考虑产品对环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设计需要科学技术的理性成分,但同时也需要艺术之类的感性成分,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不能把设计当成纯粹的科学技术。

设计在独立出来之前,与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目前,设计从艺术中独立出来,与艺术进行了区分,但设计自始至终都存在着艺术的成分,设计中不仅仅有科学技术。

一、现代主义设计与科学技术

20世纪50年代左右,乌尔姆设计学院在德国乌尔姆建立,同包豪斯一样,学院刚建立就受到了世界各界的关注,格罗皮乌斯也参加了学院的成立仪式。乌尔姆设计学院在德国设计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被称为“新包豪斯”,可以看出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出现就是为了继承包豪斯现代主义遗产。经过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现代设计摆脱了以前在艺术、技术之间来回摆动的局面,现代设计逐渐以科学技术为基础,这也是马尔多纳多提出的“设计就是科学技术,无关艺术”。

现代主义设计讲究实用,反对过多不必要的装饰,尽管后来出现了被人诟病的方正的“白盒子”,但是现代主义设计确实在当时所处的时代解决了许多住房问题,降低了房屋成本,尤其是在战争时代,很好地解决了住房不足问题,给更多的平民提供了住房。现代主义设计的确摒弃了很有含有艺术性质的装饰或建筑,在材料上多使用钢筋混凝土、平板玻璃、钢材等,在形式上多是简单的几何形状,如格罗皮乌斯建造的法格斯鞋楦厂,由两个长方体组成,材料上使用混凝土和大量的玻璃以保证充足的光照。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密斯·凡德罗还提出“少即是多”的设计思想,“少”是针对当时建筑界仍然很流行的古典主义提出的,烦琐的古典主义阻碍了建筑的工业化进程,“多”则揭示了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人们创造的建筑拥有简洁而丰富的效果和使用空间,如他设计的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的德国馆、巴塞罗那椅。

另外,整个现代主义设计的开启都建立在大工业生产的基础上,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孕育”了更多的先进的材料,“创造”了更多廉价的建筑,科学技术无疑是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勒·柯布西耶也赞美机械美,认为火车、汽车、蒸汽机突破了传统的设计形式,只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而流线型设计正是科学技术应用到设计中的典型代表。流线型设计应用在汽车及火车上,节省了燃料,节约了成本,但流线型设计的成功并不仅仅是节省了成本,流线型在形式上流畅的线条也正暗含了艺术中线条的自然美。

在现代主义设计中还有一种典型的设计就是摩天大楼,摩天大楼的建筑材料中包含大量的平板玻璃,让大楼能够接收到大量的阳光照射,使得大楼即使再高也能有充足的光照。在其建造过程中科学技术自然是关键,科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阳光照射进建筑所造成的投影又具有独特的魅力,透明的玻璃屹立在城市之中,大片的玻璃反射周围的建筑和天空,形成独特的风景。玻璃这种特殊材质体现了设计中的艺术,将玻璃替换成其他更科学的材质并不一定能有这样好的效果。设计的艺术就在于灵活巧妙地运用不同的产品,以更轻松的方式解决需要用科学技术解决的问题。

二、设计中的理性和感性

设计需要理性,所谓理性就是利用现有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通过逻辑进行合理推导。在学习材料和工程等知识时,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面对众多的问题才能够准确地做出判断、分析、综合、比较、推理、计算,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设计不可缺少的能力。在针对客户需求进行设计时,设计师需要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对各种材料、结构、布局、资源进行协调,在能够达到客户的标准的同时保证设计产品本身达到理想的效果。理性在设计中可以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如果在设计中只运用理性,设计就会成为冷冰冰的产品,千篇一律的产品,就丧失了设计原本最突出的能动性,毫无个性。

在设计中,需要将理性和感性相互结合。感性认识作为人们认识事物最直观最常用的功能,在设计中必不可少,如勒·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他将教堂设计成人类耳朵的形状,就是利用了感官的突出性和主体性,认为设计成耳朵可以更好地倾听上帝的声音。首先,耳朵作为人类的器官,自身就有一定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进行螺旋状的设计,体现了科学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其次,耳朵作为人类的感官器官,起到认识世界的主要功能,能够引起人们在参观教堂时的共鸣,体现了设计中的感性设计。

今天我们仍然要探讨“什么是艺术”和“什么是设计”,就是要明确两者中所包含的感性和理性、精神和物质。在设计中,一旦感性的部分占据了主要地位,那么他就成了自我精神的体现,无法成为一个好的设计,为人们和社会服务;而如果理性的部分占据了设计的全部,那么产品也只会变成科学技术的替代品,也无法更好地为人们服务。因为设计最终都是要为人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所以设计需要考虑人们在使用过程中的主观感受。感性和理性都应在设计中有所体现,不能偏向于其中一方,甚至让某一方占据全部。

三、设计中的实用性与艺术性

设计一词经常与艺术一同出现,称为设计艺术或艺术设计。设计艺术是实用性的艺术,它以艺术为设计的要求和要素,涉及人的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是人造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艺术的表现方式使不同的设计品类呈现不同的艺术形态,其本质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设计艺术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在物质层面,它是人造物的艺术方式,它创建了具有艺术性的人造物系统;在非物质层面上,它同样采用艺术设计方式,对事物进行筹划、安排,如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等。科学技术解决设计中的物与物的关系,研究设计产品的内部结构、传动原理等,然而设计不能只有工作原理,否则只能是冷冰冰的仪器。

设计也具有艺术性,设计产品时需要艺术性的外观来引起人们的共鸣。设计不是艺术,而是一种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技术,它通过理性的推理逻辑能力来促使设计完整,保证人们使用操作的顺畅,而艺术则更需要个人的精神情感的抒发,利用材料表达自己的情绪或理念,具有极强的主观性。艺术虽然具有强烈的主观情感的抒发,但想要作品更加完整或更加有内涵,便需要将情感建立在美学的思维和逻辑能力上,也就是要遵循艺术的一般原则。同样的,设计虽然需要较强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技术,但设计最终要到人们的手中使用,服务于人们,这就需要针对人的群体来进行编码,设计产品时需要人的知识或情感的共鸣,使产品在功能上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还能够使产品更加具有美感,引起人们的共鸣。

设计也不局限于产品,一个好的设计需要设计师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设计师与个体客户之间充分交流,这是科学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更广泛的知识和认知。产品的从无到有已经不再是过去时代那个仅依靠科学技术就能够轻松解决的问题,设计领域随着时代的进步一直在不断地扩展。

在现代主义设计刚兴起时,设计师注意到产品在人们之间产生了阶级的区分,于是主张去掉过多的装饰、采用廉价的设计材料,合理利用空间,开始利用科学技术为平民提供更具实用性的设计产品,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对仅有实用性的设计产品和千篇一律的建筑,人们内心开始有了厌倦感。这也是后现代主义出现的原因,人们渴望在使用产品时通过产品的艺术性与人的内心和情感有所共鸣。例如,美国设计师莱特的流水别墅,其建筑建立在宾夕法尼亚的山林之中,将建筑与周围的自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同时与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人合一的说法相吻合,如此设计,既有科学技术在设计的体现,也突出了自然,突出了人的个体生活在自然中的客观感受,成为建筑史上的经典。设计需要实用性,但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地丰富设计的含义,才能更好地进行设计,才能让设计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四、结语

设计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更不能等同于艺术,偏向其中任何一方都只能限制设计。随着物质资源的不断丰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设计的意义也在不停变化,曾经设计只是画出不同的图样,对不同材料进行加工;后来,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应用空间、结构、传动原理;如今,设计产品时需要考虑对人的心理、生理的作用,对环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设计的领域在不断地扩展和更新。马尔多纳多受当时时代条件的制约,提出“设计就是科学技术,无关艺术”,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这一理念已经落后。设计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是科技和艺术的融合,其中科学技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艺术也存在于设计中,起到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作用。并且,设计的体系也逐渐完善,设计师需要跟客户进行沟通,了解客户的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协调设计各元素,甚至要考虑到产品对环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设计已经是融合科学技术、艺术、服务等的多元化事物,不能只把设计当成科学技术,应结合不同的时代条件看待设计,对设计进行具体分析。设计必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发展、完善,设计的含义也必定会不断丰富,应当将眼光放远,为设计的不断完善作出贡献。

(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作者简介:孙一凡(1999—),男,山东邹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