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版《赵氏孤儿》的比较研究

作者: 高骥

《赵氏孤儿》作为我国具有影响力的戏曲之一,自其诞生以来,便不断被改编为各种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

“赵氏孤儿”这一题材在中国流传甚广,对其的改编也由来已久。“赵氏孤儿”最初见于《左传》,后《史记》又对其进一步丰富与完善。直至当代,“赵氏孤儿”这一题材仍然在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被不断改编为各种不同的故事版本。不同版本的赵氏孤儿故事不仅受各个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具体的改编创作中还会受作者主观思想、民众喜爱方向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因此,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赵氏孤儿》作品所弘扬的主题、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剧情结构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区别。

本文选取了不同时代的三版《赵氏孤儿》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这三个版本分别是由纪君祥著的元杂剧版《赵氏孤儿》;王雁改编的京剧版《赵氏孤儿》;陈凯歌导演的电影版《赵氏孤儿》,旨在探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赵氏孤儿”作品,在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及剧情结构上的差异。

一、三版《赵氏孤儿》的主题比较

(一)元杂剧版:忠义精神

元杂剧版《赵氏孤儿》作为我国元代著名戏曲家纪君祥创作的经典杂剧之一,曾被伏尔泰改编为《中国孤儿》并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由于该剧悲剧性特质十分浓重,还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哈姆雷特》”。这部戏对原本的救孤故事进行了极大改编,主要表现了忠孝之间的冲突,剧中人物为了忠义顽强地与恶势力进行斗争,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孩子来救下赵氏孤儿,最终成功复仇,战胜邪恶,使得封建统治者尤其看重这个故事,也为“赵氏孤儿”故事的广泛流传奠定了基础。虽然元杂剧版《赵氏孤儿》重在表现复仇,但是忠义精神也在这种正邪对立中所体现。结局赵氏孤儿的成功复仇,也在保全了程婴忠义名声、为家族报仇雪恨的同时,达成了当时民众所希望看到的结局,这正是对忠义精神的最好诠释。

(二)京剧版:忠君爱民

京剧版《赵氏孤儿》创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者王雁在参考元杂剧版和其他京剧版《赵氏孤儿》的基础上,对故事中的传统封建理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解构,不仅一改之前的忠君思想,甚至还站在百姓的角度上指责君主贪恋酒色带来的危害,对传统的封建理论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并展现出了新的意识形态——义大于忠,民大于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群众在接受了新时代的熏陶后,审美需求也发生了极大变化,“忠君”等主题已然无法满足人们的期望。因此,京剧版《赵氏孤儿》的主题从“忠君”转而强调“爱民”,如赵盾等人指责晋灵公不上早朝、贪恋酒色等情节,在以往的版本中都是对此避而不谈的。但王雁版《赵氏孤儿》中却直接揭露,直接表现君主的昏庸无能,并将此与封建社会中百姓的痛苦进行对比,展现出了一种反封建思想与爱民思想。

(三)电影版:突出人性

影版《赵氏孤儿》也对传统封建理论进行了彻底解构。剧中对封建愚昧的嘲弄使得整个故事的内涵发生了质的改变,它淡化了社会所赋予的个人的枷锁,将英雄变回了凡人,原本的忠奸对立也被描述成了两个家族的斗争。君主不再比凡人更加尊贵,“坏人”也同样具有柔情的一面。若抛开先入为主的概念,仅凭电影的剧情很难评判谁是忠臣、谁是奸臣,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每个人物都有正邪两面,就连为赵家复仇也更多的是出于个人恩怨。是非观念与忠义精神在影版《赵氏孤儿》中已然不再重要,更多的是彰显大小人物的普通情怀。就连作恶多端的屠岸贾都会念及亲情而救下赵孤。类似的情节比比皆是,突出人性成为电影的真正主题。

二、三版《赵氏孤儿》的人物刻画比较

(一)元杂剧版:神化

在元杂剧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程婴、公孙杵臼等不畏强权、敢于献身的正面人物,以及屠岸贾等阴险狡诈的反面人物。作者将正反方人物放在了完全对立的局面,这样绝对的黑白对立,使得故事有强烈的冲突感,并从中彰显出弘扬忠义精神的主题。为达到宣教作用,程婴这一人物形象在剧中尤为突出,可谓是“忠义与善良”的化身。这种知恩图报、尽忠尽义的人物形象在封建社会中具有普世的模范意义。据《史记》记载,程婴是随便找到一个小孩代替赵武的孩子,而元杂剧中,程婴却是将自己未满月的独生子献出来代替孤儿,下定决心拼死效忠。这种改编既凸显了程婴的忠义精神,也突显了戏剧的悲剧气氛。

(二)京剧版:脸谱化

京剧版《赵氏孤儿》在人物设计上大致忠实于原著,人物非正即恶,是非分明,这就导致其人物刻画有些过于“脸谱化”。虽然戏剧的“程式化”有利有弊,但剧中程婴十五年忍辱负重等情节实在太过正面,屠岸贾妒贤嫉能、背信弃义也的确过于反面。

王雁版《赵氏孤儿》与元杂剧版相比,重点重塑了两个人物。首先是增加了卜凤这一人物形象。在大多数传统话本中,女性英雄都是如穆桂英一般具有高超武艺的人物形象,而卜凤与传统女性英雄完全不同,作为庄姬身边的一个小小侍女,卜凤没有任何超凡的本领,但正是这样一个平凡女子,却以坚贞不屈的品格,在救孤中功不可没。即使面对屠岸贾的严刑逼问,卜凤仍能为保赵孤宁死不屈,深刻地表现出了小人物起大作用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社会意识形态所提倡的男女观念和民主思想。二是增添了忠臣魏绛这一人物形象。剧中通过魏绛直谏、帮孤复仇等情节,成功地刻画了一位爱民忠臣,表现出了轻君重民的反封建思想。

(三)电影版:世俗化

电影版《赵氏孤儿》则是着重表现人性的复杂和小人物的情怀。在电影中,陈凯歌导演将元杂剧中那种“神化”的光芒分散开来,投射到每一个正义的人物角色中,人物形象不再如以往版本一样是非分明。

影版《赵氏孤儿》与其他版本差别最大的人物形象即为程婴和屠岸贾。在电影中,程婴的形象不再是忠义的化身、社会的楷模,而是更贴近日常生活中真实的个人形象,突出表现了小人物在道德约束下牺牲的悲剧意味。这里的程婴更像是一个虽然善良但也利己的普通人,他的愿望仅仅是照顾好自己的小家,却阴差阳错使自己的儿子代替了赵孤受死,随即为了让屠岸贾感受生不如死的滋味,自己抚养起了赵孤。无论是以子救孤还是养孤复仇,一切都不再是程婴的本意,目的也并非出于报恩,这与之前的任何版本有本质上的区别。同样,电影中的屠岸贾也在保留传统戏剧中阴狠毒辣形象的同时,体现了其正常人父的一面。他可以狠毒到将赵家赶尽杀绝,也可以如一位“慈父”般疼爱自己的义子,朝夕相处,亲教武功,一度流露出了真正父子之间的亲情。即使在知道了赵孤的真实身份之后,也不忍心对其痛下死手,更加真实地表现了人性的复杂。

此外,电影中还出现了一个在元杂剧中并未出现的女性角色——程婴妻子。这个角色虽然戏份不多,但却起到了一个“人性化”的作用。为了不使自己的孩子受到牵连,在面对屠岸贾的质问时,程婴妻子果断将赵孤交出,这样的处理不仅更加符合人之常情,而且极大地改变了在以往版本中所宣扬的“好人就该无私奉献”的主题。整部电影也由于程婴妻子身上所散发出的这种“母性”光辉,显得更加真实立体。

三、三版《赵氏孤儿》的剧情结构比较

(一)元杂剧版

元杂剧版《赵氏孤儿》的剧情是完全在封建伦理的框架中展开的,还原了封建伦理的价值观。在舞台上具体展现出来的片段主要是搜孤、救孤、复仇、敕封,至于赵屠两家的矛盾起因,则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由屠岸贾简单叙述。剧情结构简单干练、主题突出,着重在反抗奸臣的斗争中与解救孤儿的复仇中彰显忠义精神。并且在整个斗争故事中也是只反奸臣而不反昏君,对于君主的过错只字未提,明显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一个象征至高权力的君主,对于赵家的灭门惨案毫不知情,一切的恶行都是屠岸贾欺瞒主公所为,且在最后为赵家翻案时也已是悼公在位。这样的剧情设置巧妙地避开了损害国君威严的可能性,同时也是封建社会“为尊者讳”的体现。该版剧情在这一点上与另外两版有本质区别。

(二)京剧版

京剧版《赵氏孤儿》相比于元杂剧版,增添了不少情节,其中最突出的改变就是对封建伦理的跳脱和对忠义的重新诠释,毫不避讳地展示国君的昏庸无能和百姓的水深火热。整部戏剧便以晋灵公在绛宵楼上用弹弓击打楼下百姓取乐的场景为开头,可以说君主的形象在这一版中得到彻底的颠覆。京剧版《赵氏孤儿》还增添了《遇母》这一出戏。在赵孤成功完成复仇之后,母子二人得以相认,使得悲剧的氛围大大变淡。这样的“大团圆”式结局不仅更加符合当时时代的审美需求,也为孤儿身份的确认提供了逻辑依据,使得剧情上也更加合理。义大于忠,民大于君,这一版本不再极端弘扬忠义精神,而是能站在百姓的角度上毫不收敛地指责君主昏庸无能所带来的危害,在突破了封建伦理框架的同时,也表现了超越封建伦理的爱民思想。

(三)电影版

电影版《赵氏孤儿》在剧情方面则改动较大,许多主要情节都进行了更改,如程婴救赵孤不再是为了报答恩情,而是迫于无奈才牺牲了自己的妻儿来换取赵孤。再如赵孤在得知屠岸贾就是自己的灭门仇人时,也没有第一时间选择复仇,而是先质疑其可信度,甚至在屠岸贾生命垂危之际还救其一命。这些剧情上的种种改动使得影片更加真实鲜活。电影版《赵氏孤儿》虽然还是以“救孤”和“复仇”为主线,但剧中的赵孤已不再是程婴忠义精神的象征,而是程婴用来复仇的一种工具或者手段,他试图利用在赵孤与屠岸贾之间建立的亲情,给“一世英名”的屠岸贾以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打击。偶然的救孤使得程婴家破人亡,也使得其对屠岸贾恨之入骨,这里的程婴已然不再是忠义的化身,相反,其个人的仇恨情怀贯穿了整个剧情的发展,也为主题找到了最大的支撑。剧情上的重新处理,不仅使得影版《赵氏孤儿》消解了先前版本中所过度“神化”的崇高感,同时也最大限度地表现了大小人物的复杂情怀,多方位地展现了人性。

四、总结

三个版本的《赵氏孤儿》分别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从中可以看出不同时代对于同一故事的不同处理。元杂剧《赵氏孤儿》着力突出了忠义精神,塑造了一个“吾辈楷模”;京剧版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元杂剧的主题,但也赋予了忠义观以新的理解——忠不仅是“忠君”,更要“爱民”;电影版《赵氏孤儿》则完全解构了这些崇高的主题,而是更倾向表现人庸俗的一面,突出世俗与人性。从元杂剧到京剧再到电影,《赵氏孤儿》以其丰满的故事性和优秀的可塑性,在不同时代经历着不同的改编,不仅满足了不同时代的不同审美,也回应了不同社会的不同需求,这正是“赵氏孤儿”一直保有鲜活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高骥(1999—),男,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艺术学理论专业文化遗产研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