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小说中不一样的爱情色彩
作者: 郑嘉怡1949年以后,受时代趋势的影响,中国的文学一方面强调采用现实主义手法,着眼于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生活,另一方面强调文学的目的是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因而在作家进行创作时对爱的涉及是少之又少,现实主义精神压倒了男女情爱。而放眼文学历史长河,爱永远是不能舍弃的一个主题。在爱情中,能够看到不同的价值追求、不同的生活矛盾,更能看到不同世界观、价值观的碰撞,张贤亮的作品就很好地通过爱体现了苦难、人性和人生理想,并将爱情主题大幅度延伸,这无疑突破了当时创作的桎梏。
一、爱的彰显
书中描写了25岁的章永璘劳改释放后作为“自由劳动者”在西北山村的生活经历。自然和社会的恶劣环境使章永璘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痛苦当中。从物质上来看,在那个饥荒的年代,人人自危,开头对章永璘为了填饱肚子而使用一些小手段的描写,使人们看到了人在面对饥饿时的煎熬和狼狈。从精神上来看,作为所谓资产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如今沦落到为了吃饱而不惜谄媚和耍小聪明的地步,白天的种种卑贱和邪恶使他在夜晚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备受煎熬,只能从《资本论》中寻求安慰。
在这样一个物质和精神都受到折磨的情况下,马缨花出现了,一个给予章永璘温暖的人。马缨花长得好看,爱慕她的男人有很多,经常给她送粮食,因而她在村中的名声不算好,经常有人在背后议论她,甚至给她取了一个“美国饭店”的绰号。第一次见面时,马缨花秀丽的眼睛、令人难以忘怀的眸子、精致的鼻翼,都给章永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马缨花以打炉子为借口一次次邀请章永璘去家中,给他食物,且不怕同村人的议论,她身上的纯真善良和爽朗深深感动了章永璘。书中这样写道:“她坦然地站在我面前,眼神里有掩饰不住的温柔与怜悯,但绝对没有一丝嘲笑和鄙薄。”章永璘也因为马缨花的温柔和那个白面馍馍流下了泪水。
可目前为止,马缨花对章永璘的感情仅仅是她对于读书人的喜爱和同情,还上升不到爱情的层面。在一次受到暗恋马缨花的海喜喜挑衅后,章永璘和海喜喜打了起来,又是用脚踢又是用钢叉刺。在这个过程中,马缨花感受到了章永璘的转变——由“念书人”转变为“咱们的人”,也就是能劳动、会劳动,并且能以手段维护自己尊严的劳动人民,在这个时候,她对章永璘的感情转为了爱情,对待章永璘也比平时更为热情,在不知不觉中,章永璘也把马缨花的家当成了自己的归宿。
可这样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章永璘开始思索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难道真的只是那几个白面馍馍和马缨花的温柔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通过对《资本论》的研读和与马克思的对话,完成了思想的升华,意识到了实现自我超越和改造的必要性,这样的超越和改造离不开“人类的智慧”和“本性的潜能”。在完成了升华过后,他意识到马缨花的爱情和他自身追求的“优雅柔情”截然不同,她善良纯真,但终究还是俗人,与自己在思想境界上有很大的差距,曾经使他感动的白面馍馍如今变成了一种耻辱,内心属于知识分子的优越使他踌躇了。
可转机又发生了,海喜喜的离开和劝导、谢队长在车站和他的谈话使他再次转变了态度,章永璘向马缨花提出了结婚的建议,出乎意料的是,马缨花拒绝了他,以不想加大他的负担并且想继续从其他男人手中得到粮食来养活她为由。在这一刻,马缨花的牺牲使章永璘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他意识到了二人之间的巨大差距,只不过现在却是他低人一等了。先前心中只有自己的想法使他感到羞愧,而马缨花说“你放心吧!就是钢刀把我头砍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哩!”更使章永璘感受到了一种令人心酸的、致命的幸福。此时此刻,章永璘才发觉自己真正爱上了马缨花。
尽管书中表现出来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经历是十分黑暗且悲伤的,但爱情使两个孤独的灵魂走到了一起,彼此温暖、彼此救赎,让人不再漂泊。
二、爱的救赎
“救赎”一词原本用于宗教,指把人从罪过或苦海当中拯救出来,在《绿化树》当中,张贤亮将救赎与文学审美相结合,向人们展示了爱的力量。
“你拿镐头刨吧,你刨一块咱们砸一块。……也别累着,看你瘦鸡猴似的,创不动大块,就刨小块的。”这是马缨花对章永璘说的第一句话,不同于章永璘在过去所受到的侮辱和训斥,尽管话中同样包含着对他身材、力气的否认,章永璘依旧感受到了温情。而在后来马缨花十分信任地将家里的钥匙交给他让他去打炉子时,作为一个人人喊打的“右派分子”,章永璘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而这也预示着他崭新人生的到来。
饱受饥饿折磨的章永璘在一次回村的路上因为摔倒而失去了所有的黄萝卜,内心无法平静的愧疚和自责使得他更加厌恶自己过去为了得到食物而耍的小聪明,甚至认为自己的各种小手段是资产阶级家庭这一出身决定的,这无疑使他更加煎熬,内心所感受到的一点温暖在此时也逐渐消散。这个时候马缨花再次出现,邀请他到家中去并给了他白面馍馍,就是这样一个白面馍馍让章永璘流下了泪水,内心的感动似乎使他再次拾起了力量。而后马缨花多次请他到家中打炉子,海喜喜充当助手是对他能力的肯定,马缨花直接称赞他是化学脑袋则是对他学识的肯定,双重的肯定使他终于找回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同时使他有自信去开拓新的生活。
在马缨花的食物的滋养下,章永璘的体格一天天恢复,他也更有自信地参与到劳动中去。在一次装车的劳动中,他主动与海喜喜一起,并在装车较量中赢过了他,可在这一场比试当中,难得的胜利却并未使他感到快乐,因为他意识到自己过去所学的知识似乎在这样一个体力劳动大于一切的环境中一无是处,于是他有些抑郁。吃了败仗的海喜喜因为与马缨花的关系对章永璘的不满进一步加强了,二人便大打出手。马缨花闻讯赶来后袒护章永璘,一方面平静了章永璘的内心,结合起过去的回忆和当下的感受,使他拥有一种归属感;另一方面动摇了他的道德观念,使他的身份从自我认为的读书人转变为劳动人民当中的一员。
最后,马缨花甘愿献身换得粮食使章永璘能够继续读书时,爱对于章永璘的救赎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读者能看到一个没有文化却有着伟大感情的纯洁农村妇女,尽管她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可就是单纯地希望章永璘能够继续读书,就算是为此上刀山下火海,她都甘愿。她炙热的感情使章永璘醍醐灌顶,先前自己所在意的思想境界差异在这一刻通通化作了浮云,他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狭隘——自己的自私和虚伪不是爱,马缨花的奉献才是真正的爱。由此,马缨花的温情和爱才真正完成了对章永璘的救赎。
尽管故事的最后,两人因为命运的捉弄并没有走到一起,但马缨花用爱完成了救赎,给予章永璘以思想上的升华,这也让读者看到了爱情所展现的人性之美和生命的力量。
三、爱的价值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我国文学确定应以工农兵为描写对象,文艺应为广大人民服务,因而在当时的创作中,男女之情因为现实条件的介入而失去了色彩,作品中人物的爱情、内心波动一度被掩盖。“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之阳气性善者也。从心生声。息正切。”这两句话一方面说明了人性是从本能出发,不可忽视且回归自身的;另一方面说明了人性具有的生命力是向上的。爱是人本能的一部分,当时却想将其忽视和摒弃,这当然是违反了人之常情,在现实生活中看来也是不可能的。也许是为了打破时代对这些题材的束缚,张贤亮在小说当中释放了这些被压抑许久的感情。
在《绿化树》当中,当时的章永璘在马缨花的爱的滋养下得到了心灵上的慰藉,长期压抑的欲望也得以爆发。书中章永璘将马缨花抱在怀里,摆脱了心理的阴影,男性意识和自我意识首次觉醒。同时引发人们的思考:投身爱情的时候,章永璘不断地察觉他与马樱花、黄香久之间的距离,这是否意味着知识分子更为自觉地为性的能量隐含的冲击力而激动?
但张贤亮并未将内容仅仅停留在对于爱使自我得以觉醒的描写上,他还在文本中展现了爱的自我超越。马缨花的牺牲一方面使章永璘震撼,一方面使他原本狭窄的爱与性得以拓宽和超越,意识到超越自我到达天堂远不如马缨花的牺牲精神来得动人心魄,由此领悟到了爱情的真谛。马缨花的爱和付出,一方面从物质上解救了饥饿的章永璘,使得他恢复了体力和活力,找回了一个正常人该有的样子;另一方面在精神上给予了他寄托和归宿,让他在充满讥讽和嘲笑的生活里感受到了温暖和幸福,使他退化的灵魂有了新的活力,使他能够继续阅读,实现思想上的进步,最终领悟到了《资本论》的深刻内涵,真正地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领悟了超越自我的真谛。这使得爱的价值在当时的文学界中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革命爱情的描写当中。
四、爱的超越
不同于《诗经》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浪漫情怀,《霸王别姬》中英雄末路、佳人自刎的荡气回肠,《长恨歌》中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缠绵悱恻,《绿化树》中所体现出来的压抑的情感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依旧闪亮。
章永璘是一个出身资产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在历经世俗的风波后被判为敌对分子,转而被送去劳改,苦难的环境和身边人的针对使他不仅饱受饥饿的折磨,还时刻受到来自自己精神层面的拷问,人生在他看来除了填饱肚子毫无价值,生活也似乎落入深渊。书中这样写道:“家庭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我本人也成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身体的虚弱和自信的缺失使他在和马缨花相处时处于弱势地位,让二者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就不同于传统爱情故事中女性必须作为男性附属品的设定,不仅展现了人物在特殊时代的异化,也为接下来爱情故事的展开提供了新的视角。
马缨花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尽管出身农村,可她的精神世界却是十分丰富的。身为单亲妈妈,她在生活当中精明而又现实——她用自己的美貌与村中的男人周旋,如海喜喜、食堂的保管员,并以此得到生活所需的粮食。尽管村中其他女人对她颇有微词,她却一如既往地保持自己的见解,认为“不吃白不吃”。正是这样的精明使她有能力将章永璘养成茁壮的青年。而在当章永璘提出要结婚时,她却坚决地说:“咱们的事,不要别人多嘴!我有我的主意。”因为想到结婚后章永璘可能会因此而被拖累,她毅然决然选择了牺牲自我来成全章永璘,这样坚定的主见令人感慨。这样一位具有如此生存智慧又甘愿牺牲的女性已是对传统爱情故事当中的女性形象的超越——没有显赫家世也没有书香气息,她身上的朴实坚忍和温柔善良足以令人动容。
没有风花雪月,也没有比翼双飞,这一充满曲折离奇和坎坷的爱情历程使人们不得不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其中的爱情色彩和人物塑造,读完后内心的感伤与震撼也使得人们能够重新思考当时的社会文化和那一代人的遭遇。这也是张贤亮在爱情叙事上对于过去作品的一大超越。
(海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