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
作者: 杨书琴“君子”和“小人”作为《论语》中的核心概念,有重要的思想地位和意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君子”和“小人”两个概念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规范和品德要求,这些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本文通过分析“君子”和“小人”的概念深层内涵,比较、归纳这两个概念的异同之处,进而探究《论语》中君子思想的宝贵内涵及对当代的价值。
一、《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含义
在《论语》中,“君子”和“小人”蕴含多维内涵,主要涉及地位、道德和器量三方面。
(一)就“位”而言
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君子”和“小人”这两个概念主要是就地位称呼而言的。地位高贵者,如诸侯、大夫等贵族和统治阶级被尊称为“君子”;地位低下者,如平民百姓、农圃工商等,则被统治阶级称为“小人”。据《尚书》记载,“君子”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无逸》中。“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这句话是周公对成王的告诫,意思是说君子不能贪图安逸,必须了解农业的艰辛,才能明白庶民的苦处。此处,“君子”指的是地位高贵的统治阶层,“小人”则指地位较低的劳动生产者。此外,《诗·小雅·角弓》中道:“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这里的“君子”指周王,“小人”指平民,意思是说如果周王有美德,那么小民也会受其影响改变原有的恶习,从而彼此相亲相爱、向善向上。
(二)就“德”而言
到了春秋末期,封建等级制度逐渐瓦解,“君子”和“小人”这两个概念的内涵逐渐超越了其原本地位层面的意义,增加了道德层面的意义。在《论语》之前,《尚书》《易经》等著作中已经赋予了“君子”和“小人”道德层面的引申义。《论语》进一步明确其道德义,使君子和小人的品格形象更为鲜明。例如,《论语·里仁》中提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在道义方面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追求,注重道德、正义和公义,而小人则注重个人私利,缺乏道义和伦理意识。《论语·子路》中提到“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意思是君子所起的名号必须在理论上讲得通,在实践上行得通。此处,“君子”指道德高尚者,“小人”则指品行低劣者。
(三)就“器”而言
细读《论语》文本,不仅能够理解“君子”和“小人”在地位和道德层面上的含义,还能够领悟到第三种含义——器量义。在这里,“器”代表具有一定形状和功能的物体,象征特定的职位和技能,“器量”则是指个人的品格和胸怀。那些超脱特定职位和技能,具有开阔胸怀和通融器量的人被称为“君子”,那些拘泥于具体职位和技能,缺乏开阔胸怀和通融器量的人则被称为“小人”。
在《论语》中,有多处涉及“君子”和“小人”的论述,若只按地位义或道德义来解释或许难以理解,而如果按照器量义来解释,则会让人恍然大悟。例如,《论语·为政》中所言“君子不器”,其中“器”指的是像器皿一样被局限于某种具体用途的东西。如此便可以理解为,君子不应只是一名官员或从事某个职业,而应具备广博的学养,掌握多种能力和技能。
又如《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此处的“小道”可以理解为具体的行业或技能,“泥”则是指过于拘泥于具体的器物。尽管具体的行业或技能也有值得欣赏和学习之处,但若过于拘泥于这些细节,就会受其限制,只能在局限在一定范围内,这是小人的通病。君子则常常不拘泥于某一小道,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领悟出更深层次的真理,通向大道。
上文所述的“器”,主要是以其静态的“宏大”和“狭小”本身而言,《论语·卫灵公》则是从“大”对“小”的动态超越角度来讨论的。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君子应该具备大知大能力承受的器量,必须要从大事情中察看他们是否能够担当重任;而小人虽然不能承担重任,但也并非无知无能,可以用一些小事来考验他们。在这一章中,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知”和“受”,而在于“小”和“大”。“小”即对微小狭隘的事情拘泥不前,“大”则是意味着超越狭隘的器量限制,打破束缚,提升自身素养,成为有广阔胸怀的君子。
二、《论语》中君子与小人之比
《论语》全文出现107处“君子”、24处“小人”,二者对举而辨的语句共有19处。本节将结合《论语》的具体文本,对君子与小人的具体区别进行深入探究。
(一)义利取舍之比
君子和小人在义利观上存在巨大的差别,《论语》中有多处对此作出了阐述。在《论语》中,君子与小人义利观的区别并不在于是否追求利益,而是在道义、节操面前是否注重利益。首先,君子并不是对取利闭口不谈,《论语·述而》中提道:“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但君子往往将道义奉为最高原则和目标,“义以为上”,利益只有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才能被追求。例如,《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楚国曾派人去聘请孔子及其门徒,陈、蔡两国的大夫知晓孔子是位贤人,担心其被楚国重用会对自己不利,便派兵围困了孔子师徒,断绝了他们的粮食供应。随行的弟子都饿得站不起身,而孔子却坚持给大家讲习演奏,诵读歌唱。子路于是问老师,君子也会困厄吗?孔子答道,君子在困厄时亦能固守节操,小人在困厄时就会无所不为。面对困境时,君子能够坚守自己的底线和节操,不为了私利而做出违背道义的行为;小人则不同,为了私利他们甚至可以违背自身的原则。这正是小人与君子在义利所取上的最大区别。
(二)胸怀心境之比
君子和小人心境上也存在巨大差别。《论语·宪问》中提道:“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句话指出了君子的三大特征——“仁”“知”“勇”,其中,君子既“仁”,便能做到仁者爱人,克己利人,以天下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与穷通困达。虽然君子也会有忧愁之时,但是这种忧愁是为了天下人而忧愁,而不是为了自己。相比之下,小人则经常因为自身利益的得失而感到忧愁。君子既“知”,便能全面看待问题,有选择和判断的能力,能明察事理,因此不会迷惑。君子既“勇”,便能做到当天下无事的时候,懂礼仪,能承担;而当天下有事时,无所畏惧,勇于为国家牺牲。
《中庸》中将“知”“仁”“勇”称为儒家的三达德,其中以“知”为基础。只有拥有智慧的人才能看透事情的本质,洞悉事理。但智慧的目的在于实践仁德,把智慧作为前提,以行仁为目标,这样才能体现君子的智慧价值。只有拥有智慧,又明确智慧需要服务于行仁,并且具备勇气,才能实现真正的行动,更好地达到仁德的目标。这是君子的思想境界。相反,小人往往以自身利益为先,缺乏高尚情操,短视私利,因此内心常常忧戚不安,这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反映。
又如《论语·子路》中提道:“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这表明心态在人生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君子能够泰者,源于他们拥有无私、宽容的胸怀,不为个人所喜所悲,始终以天下人的忧与乐为己任。在达到无我之境时,就不会有骄矜之心。而小人之所以骄,则是因为他们总是计较个人的得失利益,因而缺乏气定神闲的从容态度,表现得盛气凌人,自以为是。
(三)处世之别
君子和小人在处事原则上也存在巨大差别。例如《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史伯首次明确提出“和”与“同”这两个概念,而晏婴将“和”与“同”引入君臣关系之中,他说:“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和”意味着和谐、协调、平衡,“同”则意味着一致、相同、附和。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在为人处世时可以做到维持友善和谐的关系,但在遇到问题分歧、不同见解时并不会苟同于对方,而是坚持自己的原则;而小人在对问题的看法上习惯于阿谀奉承、附和别人的言论,内心却缺乏真诚友善的态度。
除了关于“和”“同”的处世之差,君子与小人在“比”“周”上也存在差异。《论语·为政》中提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曾解释道:“周,普遍也。比,偏党也。”南怀瑾先生则这样解释这句话:“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他说一个君子的做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综上理解,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世间万事万物,不徇私护短,更不会私心潜藏。小人则常常结党营私,追求私利,拉拢勾结。“周”“和”与“比”“同”两对处世原则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志。
三、《论语》中君子思想的当代价值
《论语》中的君子思想对当今个体和整体都有重要的借鉴和推广价值。对于个体,“君子”概念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标杆。如《论语·雍也》所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中“文”指文采、修饰、形式和礼仪等,“质”指朴实、本质、原本和直性等。“质胜文则野”之“野”,为野人之野,意指人之言谈举止、形象外表鄙略、粗野和俗气。人性过于质朴,就显得粗鄙和粗鲁,甚至粗野。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文化浅薄、情趣落后低俗而不文雅。“文胜质则史”之“史”,原为多闻博见之职业,此处可理解为诚实上的欠缺或不足。人性过于文饰,就会虚华不实而违背初衷,走向死板,甚至产生华而不实的问题。唯有做到文与质相融合、搭配得当,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这一思想不仅对当今人才培养具有借鉴作用,也能推动人才培养的发展。
对于整体而言,《论语》中的君子思想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深刻意义。其核心思想围绕“礼”与“仁”二字,而当今社会的发展正需要强调“礼”与“仁”的价值,君子人格则是集“礼”“仁”为一体的理想人格。君子思想的“仁者爱人”和“心怀天下”,遵守社会典章及道德规范,有利于当今社会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推进社会发展进步。
四、结语
“君子”与“小人”作为《论语》中两个核心概念贯穿全文,传递了儒家思想的丰富内涵与深远智慧。其含义十分深刻复杂,包含地位、道德与器量三个方面的多重含义,只有将这三个方面相结合,方能对“君子”与“小人”概念有更为清晰深刻的理解。在比较“君子”与“小人”概念时,可以发掘君子思想的宝贵内涵,并将其积极作用充分发挥于当今时代,推动个人与社会共同发展。
(宁夏大学文学院)
作者简介:杨书琴(2002—),女,安徽六安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