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生学的形成轨迹与理论内涵
作者: 杨东
2001年,袁鼎生在《人类美学的三大范式》中称“美生是当代的审美精神”①,这是他首次在美学研究中提出“美生”概念。2013年,他于山东大学召开的第三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中以《生态美学的发展与生态文学的进步》论及对美生学的构想,认为生态美学将会从共生论美学发展为整生论美学、天生论美学,最终集大成为美生学。八年之后,他撰写的《美生学:生态美学元理论》在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美生学的理论构架,标志着他以二十年之功构建的美生学理论体系初步完成。
《美生学:生态美学元理论》从本原、本位、本体等最基本的方面入手,系统阐释了审美与生态之间的关系,从审美生态观的角度论述了美生逻辑与大自然历史的同运,以之解决美学生态化、审美与生态统一、审美生态自然化等生态美学的基本问题。袁鼎生以天籁美生场的元型为逻辑元点,以天籁美生场的生长和旋归为逻辑运动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美生文明永存、实现天籁家园的构想,对于当代生态美学研究有较强的启发意义。
一、作为美生学之核心的审美生态观
1992年,《国外社会科学》刊发了Н.Б.曼科夫斯卡娅的《国外生态美学》一文,是国内引介西方生态美学思想之始。之后陆续有学者注意到这一新兴学科,但观点还比较简单,比如李欣复在《论生态美学》中只是把生态美学当作环境美学的核心组成部分,认为它“以研究地球生态环境美为主要任务与对象”②。生态美学的理论建设主要发生在21世纪,以徐恒醇于2000年出版的中国第一部生态美学研究专著《生态美学》为标志。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国内的生态美学研究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状态:一方面是国外相关著作、理论的大力引入,西方世界各种环境美学、生态美学观点成为中国学者们常用的理论工具;另一方面是本国理论话语长期居于弱势。程相占曾批评一些学者在进行生态美学研究时对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资源的利用流于表面,“只是从中国古代文献当中断章取义地引用一两句话”,未能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③。正因为如此,能够基于本国文化立场和理论资源、主动构建生态美学逻辑框架的学者才显得难能可贵。袁鼎生从2000年发表《美是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自由实现》开始就致力于生态美学研究,在2002年出版的《审美生态学》中初步以审美生态观构建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态美学体系,这是国内较早出现、较有代表性的生态美学观之一。之后他在《整生论美学》(商务印书馆,2014)、《天生论美学》(科学出版社,2017)等著作中逐步对审美生态观进行深化,并最终于此基础上构建出以《美生学:生态美学元理论》为代表的完整的美生学理论体系。
“审美生态”是袁鼎生生态美学思想的中心概念。“何谓审美生态?答曰:整生与美生自然化和旋的结构,也是生存与审美的统一体。”④审美生态观认为审美与生态具有同生共成特征,二者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步。生态产生了美,审美离不开生态,人的审美能力、审美倾向、审美理想均来自自然向人生成的过程,作为生命之基础的自然也约束着人的审美方式、审美目的。审美生态的发展方向是归于自然化:“审美性与生态性的自然化同一,也就是生态存在的本然、应然与必然。”⑤这就是袁鼎生的生态美学体系具有鲜明的指向性。正是在审美生态观的引导下,他总结出生态美学的逻辑发展历程,即“从共生走向整生,臻于天然整生,归于美生”⑥。
袁鼎生以审美生态观来回答美学与生态的关系等生态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现代美学常常把美的形态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那么生态美又该如何定义?有的学者从人、从生命的角度来理解生态美,如徐恒醇在《生态美学》中说:“生态美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和审美共感。这种生命关联是基于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⑦陈望衡一方面认为“各种独立存在的美的形态,都存在生态美这一要素。可以说,生态美是美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又指出“生态美最根本的性质是它的生命性。生命是美的重要性质,美只能是对生命的肯定形态,从这个意义讲,美在生命”⑧。在“生态美是美的本质属性”上,袁鼎生与陈望衡的观点相似,同时,审美生态观也认同生命在生态美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总的来说,审美生态观侧重于强调生态在美的形成、演变中的重要意义,突出审美与生态的同一性。既然整生与美生之间存在自然化和旋的结构,美学与生态本就统一,美随生态演进,那么生态美的生发就有赖于生态关系的演进。审美生态观明确提出美是整生的韵象、生态美是生命与生境潜能的整一实现,以生态关系为切入点,重新解读了人类美学的审美范式、当代和未来的审美理想、生态美学与传统美学的关系等问题。总的来看,审美生态观为建构生态美学学科的一系列基本原则提供了思路,试图以此形成有别于实践美学、生命美学的新美学理论体系,其理论探索是有一定价值的。
二、从整体论美学、整生论美学到美生论
在审美生态观形成初期,袁鼎生还只是对和谐美学等理论进行生态化改造。在2001年发表的《人类美学的三大范式》一文中,他将周来祥所论及的“三大美”推进为依生、竞生、整生等三大审美范式。周来祥以现代辩证和谐为和谐美学的最高境界,认为它“指向和目标是各因素、各方面、各关系的互利共赢、共生共荣”⑨,因此和谐美学有时会被视为以“共生”为旨归的整体论美学。而袁鼎生此时所论及的整生还只是主客体的相聚相合、共生共在,实际上阐述的是共生范式。
袁鼎生在回顾自身学术历程时说,从2000年主张“美是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自由实现”,到2006年将生态美定义为“主客体潜能的对生性自由实现”期间,其生态美学研究主要对应着整体论美学观也即共生论美学⑩,那么《人类美学的三大范式》以及出版于2002年的《审美生态学》自然就属于共生研究的环节。在2007年以前,袁鼎生已经注意到主体与客体之间耦合运动并共生新质的整体结构,但尚未明确形成网络生态辩证法。2006至2007年间,他初步形成了整生论美学的构想,并在2013年出版的《整生论美学》中进行了比较完整的论述,以此实现对和谐美学的超越。
在《整生论美学》中获得全面论述的“整生”概念在美生学中的地位相当关键,它作为袁鼎生所总结出的美学范式,与审美生态观共同构成美生学思想体系的双翼。共生论美学与整生论美学的核心差异在于:如果说审美共生阶段,审美与生态还是一种同生共存、同行并进的关系,那么到了审美整生阶段,这种关系就表现出多维一体的整一质态。袁鼎生曾经将整生看作“以万生一”和“以一生万”的统一。“一”是系统的本质,“万”是从作为整体的“一”范生出的个体11。在《美生学:生态美学元理论》中,他将其深化为六大整生关系,分别是以天生一与一生万万,万万一生与一一旋生,旋生周天与周天生一。这六大关系覆盖了自然生态的每个过程,表现出大自然潜能的无尽旋长和自足实现。通过这六大关系的展开,整生的逻辑全图与历史全景得以呈现,整生也就成为美生学中具有本原地位的“元理”。袁鼎生认为整生是生态系统四维时空超循环运生的原理,且与辩证哲学的网络联系原理有着深层的同一性,二者互相结合、互相促进,所形成的网络整生方法“揭示了世界最普遍、最深刻、最全面、最系统的生态联系”12。这是发展了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辩证法,他称其为网络生态辩证法。
整生论美学并不意味着进行共生研究的整体论美学就被整生论美学“淘汰”了。共生作为美学发展历程的一个环节、阶梯,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共生是生态和谐的形态与境界,也是生态中和的基础与机制,还是生态中和的初级阶段。”13共生是整生的准备环节,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整生的前期状态。之后袁鼎生又提出了“天生论美学”,这是对“整生自然化”的系统论述。天生论也就是天然整生论,“天生”等同于自然整生,因此可以把天生理解为整生发展到极致的状态,是人在自我能力极大提升之后所达到的与自然相契合的状态,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生态自由状态,也是整生的高端形态和完备形态。天生论美学仍然属于整生论美学的范围,但它的核心范畴从整生论美学的美生场转换为天然美生场,而天然美生场实际上已经通往了美生学。
“整生自然化”意味着生态关系发展到了健康、良性的完善状态。由于审美生态观认为生态与审美合一,审美与生态自然融会,那么生态的发展必然会引起审美范式的联动,“天生”势必会牵引出美生境界的形成,因此袁鼎生称整生自然化是“美生自然化的前提,也是审美生态自然化的前导”14。如果说“自然整生”代表着生态系统的最高规律,美生就充当着生态审美的最高理想。因此他反复论及:整生与美生齐发并旋,但整生的自足性于美生的整一性有一种先决性关系。美生来自整生,美生在整生中形成、发展与提升,总之,美生因整生而成,命脉系于整生,整生牵引美生,充当着美生的本质。
袁鼎生《整生论美学》中初步提出美生的构想:“美生,在审美与生态的同一性中形成,是生命的生态性与审美性的耦合性生成、生存与生长,是一种全程全域的绿态显美、生美、审美、造美的生命与生态”,“美生,是世界生成、存在与发展的理想生态,是审美生态的高端中和样式”15。这本著作里,美生场取代了其早期著作中所阐述的生态审美场,获得了元范畴的地位。当《美生学:生态美学元理论》将元范畴从美生场又逐次迁移至天籁美生场时,系统的美生学才搭建起来。以天籁美生场这个美生本体的运动发展为基础,袁鼎生讨论了美生学的理论基石,包括自旋生、超旋生和整生等最基本的美生学原理,探索了作为理论定型的美生本位,提出了美生是整一存在、审美生态是绿生美活存在、生态美是生命与生境潜能的整一实现等命题,确定了自然美生化、美生艺术化、天籁美生化这三大美生学规律,并以天籁美生场为美生本体,以生态中和、生态崇高、天籁家园为美生范畴。他所构建的美生学“以大自然的自旋生为元点,以整生与美生的天然通旋为基点,以审美生态的自然化为基线,以天籁审美场的天旋—地转—天旋为逻辑全程,形成了超旋生的体系”16。这样美生学就容纳了审美生态观从逻辑元点到逻辑终转的全过程,成为审美生态观的完全形态。
三、何以美生:美生学的核心概念
袁鼎生相当注意理论与方法的元创性探求,因此《美生学:生态美学元理论》中出现了不少有别于其他生态美学理论的术语、观念,其生态美学理论体系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亦寄托于这些体现出创新性的内容中。他以自旋生为审美生态的本根,以整生为存在的普像,以自由为美生的本质属性与本质要求,这三个概念是其美生学理论体系的拱心石,本文即对此作一简单论述。
(一)自旋生
自旋生作为“美生本原”中的“元道”,堪称美生学中最重要的概念,充当着美生学的理论基础。袁鼎生认为,共生论美学倡导人与自然互相独立、互相平等、相生相成,其哲学基础主要是主体间性哲学。但当美学发展到当代,主体间性哲学不再适用。审美生态观认为生态与审美合一并且生态牵引着审美,那么当审美生态观发展到高端形态即美生学时,以某种具有本质地位的、与生态有关的自然科学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就是可行的,甚至是必须的。如果不是亚瑟·乔治·坦斯利在1936年提出“生态系统”概念,生态学乃至生态美学都无从说起。生态学固然属于自然科学,但正如唐纳德·沃斯特所说,它也是“一个宝贵的分析武器和一种新的哲学观念或世界观”17,为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政治学、生态社会学等学科提供了依据。袁鼎生就以天文学、物理学理论中的大爆炸宇宙论来充当其最根本的理论基础,即美生学中的“自旋生元道”。
“自旋生”于美生学正如同生态学于生态美学,它是自然整生论哲学观的主体部分,构成了审美生态观、美生学的逻辑前提和理论基座。“何谓自旋生?自然旋发旋长旋归的生态。大自然的旋缩,引发旋爆,形成旋胀,再而旋缩,又趋旋爆,通成自旋生。它旋爆时,发端宇宙时空,成为世界本原。”18宇宙以大爆炸为起点,自行膨胀、生长,在膨胀到一定程度后趋于灭亡,再重演“爆炸—消亡”的过程。相对于人的力量,宇宙浩阔无极,世界周旋超转,永恒运动,“大自然周期性的旋生,成为世界形成与生长、变化与转换、回归与圈升的模型,成为世界生发的常式”19。人只能由天而生、向天而长,只能顺应这个过程。生态天然自足,大自然的自旋生表明了宇宙生态最根本的、必须遵守的运行法则,充当着整生的最终根据。作为美生学之哲学基础的自然整生论哲学观就以这一宇宙演化理论为中心,因此它是“一门以整生为本位,究其自旋生之天理的学说”20,美生本位、美生本体、美生范畴等均以大自然的自旋生为不可动摇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