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 | 随时观察,随时思考 我父母对我非常严格,尤其是我的父亲。我小的时候,他有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我现在把它称为“散步教育”,就是每当我犯了什么错误,或者思想上出了什么“问题”的时候,我父亲都会带着我一起散步。散步的时候他总在
当代前沿 | 思想着的自我 一韩少功是中国当代文学中风格独异而体量庞大的作家。似乎存在两个韩少功:一个是写小说的,一个是写散文的 一个是感性的,一个是理性的 一个是传统的,一个是现代的 一个是介入现实的,一个是超脱现实的。可对韩
当代前沿 | 解放区前期小说中的“新英雄传奇”倾向 “新英雄传奇”是解放区小说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类型。较早对此类小说作出这一命名的黄修己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简史》第二十章“新的天地新的风格”中,分析了赵树理、孙犁的小说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
当代前沿 | 宗璞中期小说:知识分子主体的回归 纵观宗璞的小说创作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红豆》开始,到20世纪60年代初,《知音》之后,作者停笔。这是前期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宗璞进入小说创作的第二个阶段,即中期阶段,迎来了自己的小说创
今日批评家 | “散文的心”与作为思想史方法的现代散文 在思想史著作的表述中,文学常常是作为文化与思想的子属及表征的一种参与进来,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一书中将“小说话本唱词”看作思想史的材料途径,并认为运用他们“来讨论思想史的一些重大问题,特别是观念的世
今日批评家 | 小荷才露尖尖角 大概是2010年春天的一个晚上,我刚从江湾游泳馆锻炼出来,就接到了汪政兄的电话。他说:“闺女在复旦本科毕业了,最近在选导师,就你带吧?”当时,我没有任何迟疑,就一口答应了。一则,汪政与晓华是文坛有名的
今日批评家 | 汪雨萌印象记 记得有一次看到一张海报,报告人是汪雨萌,要给高中生做一个写作的讲座。我立刻对她充满敬意,谈高考作文怎么写或者我是如何写的,这是一件太有挑战的事情,后来听说汪雨萌的高考作文是满分,立刻放松了神经,她拥有
理论新见 | 以清醒自信建文化强国 “文化自信”是近年流行度很高的一个热词。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
理论新见 | 晚清使臣域外纪游文学现代性借鉴的文化间性 晚清域外使臣在国家使命的感召下,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越过千山万水,亲历感受西方耳目一新的异域文明,其域外纪游文学叙述了与西方现代文明初次相遇所带来的震惊体验并进行文化想象。保·利科在《论阐释学》一书中
理论新见 | 早期互联网技术驱动和当代文学虚拟空间拓展 关于中国网络文学的缘起,目前学术界争议正酣。从2021年网络文学研究界的激烈辩论,到《南方文坛》接连推出争鸣文章,将这一学术问题的争论持续推向深入。网络文学界及网络文学研究界曾经约定俗成将1998年作
理论新见 | 美生学的形成轨迹与理论内涵 2001年,袁鼎生在《人类美学的三大范式》中称“美生是当代的审美精神”①,这是他首次在美学研究中提出“美生”概念。2013年,他于山东大学召开的第三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中以《生态美学的发展与生态文
谈艺随笔 | 返回历史现场 重温中国经典 2021年9月25日,是星期六,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受邀参加“20世纪中国革命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讨会,倍感亲切。那段历史,还有那些人、那些事,从小就耳濡目染,早已融化到我的血液中,永远不能抹去。有
谈艺随笔 | 李骆公的绘画梦 提起李骆公,画界同行不免扼腕叹息。他的油画曾是那么精彩,画风又是那么超拔,如果一直发展下去,不知会达到何种境地。然而历史没有“如果”。李骆公1917年生于福州郊外一个贫寒人家,父亲教私塾,业余行医,靠
港台澳及海外华文文学 | 澳门中文媒体对“诗城”的重塑 在“文学澳门”的相关表述中,“诗城”是一个其来有自、历久弥新的称谓。云惟利、李观鼎等学者认为澳门是“诗城”①,邓骏捷则统计自1976年至1994年“澳门华文文学书目”“澳门华文文学作品选辑篇目”“书刊
港台澳及海外华文文学 | 作为异托邦空间 一、异托邦空间和文学想象何谓“异托邦”?乌托邦(Utopias)和异托邦(Heterotopias),同为想象世界,作为与现实世界相对照的桃花源。出自托马斯·莫尔的小说《乌托邦》的“乌托邦”意为“乌有
港台澳及海外华文文学 | 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坛对西方文艺思潮的译介 就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学的整体发展概况而言,战后世界政治局势的巨大变动令其始终处于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中步履维艰,而试图突破港英殖民文化的局限性环境也使得它可以较少地受到观念和立场的束缚①,逐渐形成
港台澳及海外华文文学 | 跨文化视野下的“新国民性” 卢新华的《伤痕》是中国“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伤痕”一词被用来概括文学思潮,最早可见于旅美华裔学者许芥昱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州立大学文学讨论会的讲话。新时期伊始的“伤痕文学”更多是经历过浩劫之后的中国人
对话笔记 | 与不同的作家主体达成精神的对话 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研究已有三十多年了,一路走来,在中国当代文学评论和研究中,洪治纲始终在不断发现问题、追踪问题和探究问题。这是一个充满了各种挑战和审美乐趣的过程。因为评论研究是一个动态的、充满了不
个人锋芒 | 耐人寻味的文学反复 如今,将《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一弓)和《天下荒年》(谈歌)放在一起来谈似乎更显沉重的时代况味,二者比较出的价值取向及其得失已然昭示了中国历史前进道路的某种迂回性。表面看来,它只是文学观念的一种反复,
个人锋芒 | 中国儿童文学批评标准演变的五副面孔 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至今已逾百年,儿童文学批评却一直比较薄弱,批评标准处于混沌状态。2021年崔昕平发表的一篇名为《儿童文学批评与创作掣肘》①的文章便指出了儿童文学批评领域的诸多乱象,表达了对儿童文学批评
南方百家 | 血战湘江:跨越时空的精神与信仰 一、湘江战役:何以“不可触摸”?与曾平标写作《向死而生》前的状况差不多,没读这部报告文学之前,我是知道湘江战役的,却想不到如此之血腥与惨烈,阅读时的情绪几乎无法控制,不得不数度中断。我的记忆里,这样的
南方百家 | 文学地理学视域下桂西南文学创作 有关民族的与区域的文论构建问题,时下人们对于“文学地理学”颇为倚重。落实到本论域,假如尝试以文学地理学研究作为考察视角,那么,必然可以发现:民族文学的时代创新,离不开对民族区域自然人文资源的发掘,尤其
绿色批评 | 鲁敏:进入人性和现实的复杂性 前一次读鲁敏的长篇小说还是《奔月》。这次和《金色河流》就有了直接的阅读比较。差别在哪儿呢?差别还是很明显的。在我看来,《金色河流》是鲁敏小说中最能体现出丰富性也可以说是复杂性的一部作品。也许,你不会认
绿色批评 | 广为人知的神秘 一《金枝》是邵丽在2021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此前在《收获》长篇2020冬卷发表。邵丽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金枝》这个书名也是后来改的,最开始我拟定的书名是《阶级》,意思是我们如何一个台阶
绿色批评 | 从“回归的美学”到“寻回汉声” 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重要的诗人之一,杨键以其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渴望返回中国传统文化源头的理想而受到诗坛的瞩目。结合中国新诗诞生的历史,特别是当代诗歌需要不断融入新的内容维持自身的发展,杨键诗歌在
绿色批评 | “祛魅”与“返魅” 从小说集《额尔齐斯河小调》到《黑马归去》《枸杞》等,叶尔克西在小说创作方面日渐成熟。她的《黑马归去》曾一举夺得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叶尔克西在小说创作上近年保持着较为旺盛的精力,并在结
艺术时代 | 《第一炉香》:从小说到电影 《沉香屑·第一炉香》写于1943年4月,自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创刊号起三期连载,这是张爱玲走向文坛,被读者承认的第一篇作品。她此前在《20世纪》上发表的英文随笔,只能算是试笔。袅袅香烟中,从上海随家
艺术时代 | 《不要抬头》:用“后现代”方式反思“后现代” 后现代文化是伴随着消费主义而来的一种“对现代主义中代表欲望、本能与享乐的一种反倾向规范”①。由于它强调欲望的本能和直接的感性体验,使得人们沉溺于具有直接快感的碎片化的影像当中,从而实现了现实生活和影像
艺术时代 |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音乐剧《致青春》的艺术特征 2021年,中国戏剧艺术领域可谓百花齐放。恰逢建党百年华诞到来之际,歌剧《周恩来》、舞剧《铁人》《秀水泱泱》、音乐剧《血色湘江》《在远方》《致青春》等一众佳作相继登陆剧场舞台。视角贯穿百年来在中国共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