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适边塞诗的情感表达
作者: 董琪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开放包容,疆域辽阔,是唐王朝的极盛之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盛世能以其雄厚的物质财富、强大的国家实力、开明的政治氛围、进步的用人选官制度、开放的思想意识等,营造一个比较适合人性需求的、鼓励人性自由发展的社会环境,表现出一种相对开放自由、蓬勃上进的气象。
高适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祖父高侃是唐代名将,被封为平原郡开国公,为维护边疆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高适的父亲高崇文在高适年幼时便已经去世,此时的高家已经家道中落。高适家境贫寒,体会了许多生活的艰苦,经历了跌宕起伏的生活,但他仍心怀大志,渴望建功立业,于是他踏上了求取功名的道路。
一、高适的第一、二次出塞
(一)经历
因唐朝边患,朝廷任用有能之士守边,这为渴望建功者带来机遇。高适心怀保家卫国的壮志,恰逢东北契丹与唐屡起冲突,他于开元十九年(731)秋,结束在宋州十年的半耕半读隐居生活,北上至幽州、蓟州。在朋友引荐下,他来到信安王李祎幕府,作《信安王幕府诗》,颂其东征意义,表援引之愿。然而,李祎刚胜,未将高适放在眼里。期望落空的高适满心惆怅,在《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中写下“逢时事多谬,失路心弥折”,报国无门的他南返宋州,首次出塞无果。
天宝八载(749),唐玄宗下诏开有道科,令地方官举荐人才。睢阳刺史张九皋,即前任宰相张九龄之弟,成了高适仕途贵人。他向唐玄宗举荐高适并呈其诗作,唐玄宗下诏让高适进京待授。高适兴奋不已,在炎炎夏日,仅十日便抵京城,他在《答侯少府》中写道:“诏书下柴门,天命敢逡巡。赫赫三伏时,十日到咸秦。”足可见其激动。可当时朝廷奸佞当道、政治黑暗,高适仅被授予封丘县尉这一小官,政治抱负破灭。他在《封丘作》中言:“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字里行间尽显担任小吏的无奈与悲哀。
(二)情感表达
高适这两次的出塞经历让他广泛接触到了社会生活,大大增加了他的阅历,也磨砺了他的心志,使他亲身接触了底层百姓真实的边疆生活,能够真实地反映边疆地区的社会问题,大胆揭露了边疆问题的矛盾所在,这些内容均体现在他的边塞诗中。
1.体察民生艰苦,同情劳苦群众,关心百姓疾苦
在《东平路中遇大水》中,诗人目睹水灾惨状,庄稼被淹,百姓流离,“稼穑随波澜,西成不可求……农夫无倚着,野老生殷忧”,满是对受灾农民的怜悯。在《苦雨寄房四昆季》中,秋雨绵绵,诗人因自身受苦而联想到农民生产受影响,“惆怅悯田农,徘徊伤里闾”,尽显惆怅同情,“曾是力井税,曷为无斗储”,以疑问之态道出开元盛世下农民赋税沉重之苦,忧虑溢于言表。在《自淇涉黄河途中作》中,诗人的“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这连续八句道尽农民苦难,劳作无果,天灾减产,赋税重压,诗人的忧虑之情如沉石,压在字里行间。
2.关心底层士卒,同情上阵士兵
天宝九载(750),高适以封丘县尉之职送兵青夷军,其间安禄山恶行尽显,奸佞当道,士兵苦不堪言,令诗人满心同情与忧虑。《答侯少府》一诗中,“北使经大寒,关山饶苦辛。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行矣勿复言,归与伤我神”,尽显边疆严寒、行军险恶与战况惨烈,边疆士卒凄惨牺牲之状如在眼前,诗人对安禄山倒行逆施的愤懑呼之欲出。在《金城北楼》中,诗人登楼望边塞,见战乱不止,不禁追问“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那羌笛中的哀怨,是戍边战士的心声,承载着诗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也宣泄出对战争不休的忧愁与愤慨。在《蓟门五首》中,诗人遇见白发苍苍、孤苦伶仃的戍边老兵,“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借这一形象涵盖所有戍边士兵,他们在连年征战中饱经磨难,凄惨遭遇令人痛心。在《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鲜明,战士浴血奋战,将领却歌舞作乐,凸显战士英勇无畏;又有“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戍边之久与思妇之怨交织,离愁别绪萦绕其间。
3.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纵有一腔报国热情却得不到赏识
年近半百,高适才得封丘县尉这一微职。他满腔抱负,似熊熊烈火,却被现实的冷水无情浇灭,空有报国热忱,却无处施展,满心无奈与无力交织。他如困于笼中的雄鹰,渴望翱翔天际,一展雄才,却无奈怀才不遇,困于这局促之地。《塞上》一诗,诗人直抒壮志难酬之苦。“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那是他心底的呐喊。他渴望在沙场倾洒豪情,可持剑而立,竟无人可与之倾诉,报国之路似那遥不可及的天际,令他满心郁闷,沮丧万分。在《自蓟北归》中,“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诗人从蓟北南归,一路目睹战争给苍生带来的剧痛。他本欲深入敌阵,奋勇杀敌,可最终却只能独自归来。报国无门,空有一腔热血,壮志未酬的悲苦与对不义之战的批判,尽在其中。在《封丘作》中,他决然表明不甘为小小官吏,“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他不愿被官场的世俗枷锁束缚,直率地倾诉了做小吏的无奈,那怀才不遇的愤懑如决堤之水,奔涌而出。在《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中,诗人向好友倾诉坎坷悲惨经历。“淇水徒自流,浮云不堪托。吾谋适可用,天路岂寥廓”,淇水自流,浮云无依,恰似他未被重用的境遇,“天路岂寥廓”的喟叹,是才华被埋没、报国志成泡影的苦闷,留下的唯有满腔怆然。
4.对当朝统治者的失望与批判
高适,宛如一位无畏的勇士,真正地扎入社会现实的深处。他走进百姓生活的每个角落,目睹了边塞烽火连年、百姓流离失所的凄惨画卷。那画面如同尖锐的刺,无情地戳破了盛世的伪装,将当朝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小人当道的黑暗社会赤裸裸地展现在世人眼前。在《蓟门五首》其二中,高适以笔为剑,直刺时弊。“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短短两句,将统治者好大喜功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他们频繁燃起战火,只为拓展那遥不可及的疆土,却全然不顾战争的残酷。“戍卒厌糟糠”,这一句更似一声悲愤的呐喊,士兵们食不果腹,身体被无情地摧残,而统治者对此却漠不关心,这是多么深刻的批判,宛如一道闪电,照亮了统治者冷漠无情的灵魂。在《效古赠崔二》中,“缅怀当途者,济济居声位。邈然在云霄,宁肯更沦踬”,这如同一幅生动而又讽刺的画卷。朝廷被李林甫之流牢牢把控,他们如饕餮一般,肆意放纵,在骄奢淫逸的泥潭中沉沦。而那些贤德之士呢?他们被无情地拒之门外,只能眼睁睁看着朝廷在黑暗中越陷越深。这一切,皆因统治者的昏庸蒙昧。高适的愤怒似火山喷发,字里行间满是对统治者的失望,那批判之声如洪钟大吕,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回荡。
5.呼唤汉代大将军,安边定邦,保卫国家的英勇精神
高适对汉代建功英雄极为崇尚,期盼自己也能建立军功、保家卫国。《燕歌行》中的“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谴责享乐将领,同情苦战战士。面对唐朝战乱的黑暗,他期待有李将军般懂作战、恤士兵的将领平息战乱。《塞上》能体现高适的边塞稳定之策,“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他明白和亲非长久之计,不能苟且偷安;又以“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借典故讽刺当下将领,展现不满,渴望“李将军”式人物消除边疆祸患,恢复安宁。《登百丈峰二首》其一中的“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诗人遥想霍去病封狼居胥之景,面对乱世,呼吁奋起抗敌,早日还百姓安定和平。
二、第三次出塞
(一)经历
天宝十一载(752)秋,经朋友引荐,高适毅然踏上第三次出塞之路,前往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幕府。哥舒翰堪称高适的又一伯乐,当他展读高适之文,便为其才华所震撼,随即上表举荐,高适得以担任左骁卫兵曹,兼任翰府掌书记。得此赏识与重用,高适心怀感激,在此期间创作诸多诗作,对哥舒翰予以歌颂。安史之乱如汹涌波涛,冲击着大唐政局。唐玄宗遣哥舒翰平定叛乱,然唐玄宗听信杨国忠谗言,终致哥舒翰兵败,潼关失守。值此危乱之际,高适心急如焚,赶忙谒见唐玄宗,条分缕析地阐明哥舒翰兵败缘由,并献出补救之策。高适之能,深得唐玄宗赞赏:“侍御史高适,立节贞峻,植躬高朗。感激怀经济之略,纷纶赡文雅之才。长策远图,可云大体。谠言义色,实谓忠臣。宜回纠逖之任,俾超讽谕之职,可谏议大夫,赐绯鱼袋。”(《旧唐书》)自此,高适仕途顺遂,一路高升。谏议大臣、封疆大吏、淮南节度使、剑南西川节度使等要职接踵而至,最终进封渤海县侯,成为盛唐诗人中独一无二的封侯者,仿若一颗璀璨之星,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辉。
(二)情感表达
1.歌颂哥舒翰的英勇无畏
在第三次出塞之前,高适仿若一颗蒙尘的明珠,长久地处于怀才不遇的黯淡境遇。直至他五十三岁那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他成功踏入哥舒翰的幕府,仿若踏入了一方施展抱负的广阔天地,就此开启了金戈铁马、建功立业的璀璨人生。可以说,哥舒翰对高适的知遇之恩重如泰山,宛如甘霖之于久旱的禾苗。高适心怀感恩,挥笔写下诸多诗歌,颂扬哥舒翰征战时那令人敬畏的凛然气概,将哥舒翰英勇无畏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九曲词三首》中,“许国从来彻庙堂,连年不为在疆场”,短短两句,道尽哥舒翰连年征战沙场,为国家立下的汗马功劳。“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描绘出收复九曲后百姓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太平画卷,这欢快融洽的场景,从侧面有力地烘托出哥舒翰功劳之大、付出之艰辛,如一座丰碑,矗立在百姓心中。“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勾勒出战争过后无须再严阵以待的安宁画面,鲜明地突出了收复九曲的重大意义,似一道曙光,照亮了边塞大地。在《塞下曲》中,“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豪迈之情跃然纸上。九曲之战结束,边患消除,边塞重归安宁,诗人以澎湃的激情,盛赞哥舒翰英勇无畏的豪迈气概,宛如奏响了一曲激昂的赞歌,在历史的天空中久久回荡。
2.歌颂不正义战争
高适入幕获重用后,怀才不遇的阴霾渐渐散去。只是军中政务如纷扬大雪,日益繁杂,牵扯其心绪,令他无暇他顾。而且,他既依附哥舒翰,便很难说他对哥舒翰的颂扬没有倚仗权势之嫌,评价也就难免主观。以《李云南征蛮诗》为例,高适对这场战争的认识有明显局限。他似被迷雾蒙眼,盲目地仅凭杨国忠之言,就认定这是正义的收复失地之战。诗序中“道路险艰,往复数万里,盖百王所未通也”描绘了作战之路的艰难,诗中又将李宓无限拔高,把他与廉颇、蔺相如相比,似珠联璧合,还比作孙武、吴起再世,像是为迎合权贵而夸大其词。不过,高适的边塞诗以自身经历为蓝本,他亲赴边地,与士兵同甘共苦,所以他笔下的边疆场景真实细腻,情感表达也动人。高适心中爱国热情浓厚,有建功立业的抱负。在逐梦途中,他虽历经挫折,有过消极惆怅,但最终实现安邦定国之梦,成为唐朝诗人中唯一的封侯者,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闪耀于历史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