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歌素材编创小提琴作品有感
作者: 田静山西民歌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歌中独放异彩,山西也因此被誉为“民歌的故乡”“民歌的海洋”。将西洋小提琴与曲调优美、情感真挚的山西民歌相融合,编创出的带有山西民歌元素的小提琴音乐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和美学意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化小提琴音乐创作的传承和弘扬。
山西民歌植根于山西不同的地理区域的土壤,是山西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民间艺术、音乐文化的代表。笔者将搜集到的山西各地区民歌三十余首,按照地域、体裁进行文献整合、归纳梳理、田野调研、作品分类及实践分析研究,如河曲民歌《走西口》《三天的路程两天到》《想亲亲》,左权民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对花》《放风筝》《桃花红,杏花白》《丹哥相亲》《土地还家》《有了心思慢慢来》,忻州民歌《大红公鸡毛腿腿》《打酸枣》,晋南民歌《走绛州》《梦梦》,吕梁民歌《交城山》,晋中民歌《看秧歌》《夸土产》《梳妆台》,晋北民歌《绣荷包》等。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入调研,我们可了解山西各地本土民歌中体现出的民俗文化、地方传统音乐风格特色、调式调性,以及民歌演唱技法中独特的润腔音韵的特色。笔者从中筛选出具有艺术性、可听性的五首作品—《看秧歌》《走绛州》《走西口》《绣荷包》和《想亲亲》,并分别对其进行了小提琴民族化风格的创作。对于以不同演奏形式编创的山西民歌素材的小提琴音乐作品,演奏者在演奏时应着重注意几点。
一、标题内涵
在作品演奏前,演奏者首先要对原创民歌的作品背景、作品整体结构、内容及其风格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演奏时,演奏者要注意作品的标题指示,突出标题性质音乐的特征,通过演奏向听众呈现题材内容、情景情节、人物意境、音乐进程、作品内涵,将音乐表达作出演奏设计,将细节做好独特的处理,还原民歌原创要表达的中国戏剧性思维和意蕴,提高二度创作,进行作品诠释和审美表达。
例如《看秧歌》,原曲为祁太秧歌,属于“秧歌”类型。祁太秧歌在山西的流传有着悠久的历史,现流行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太谷县及其周边县市,是当地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杂说、歌舞及戏曲的综合体艺术。小提琴二重奏的编创,保留了原曲的结构和清新活泼的曲调,运用交替、转换的调式结合钢琴伴奏部分多样的节奏型,通过双小提琴连续十六分音符以及切分音、前十六分音的节奏型的切换,描述了姐妹二人相邀一起去邻村看秧歌兴高采烈的生动画面。小提琴以两个不同声部的“对唱”,结合不同节奏型的跳弓、重音及顿弓的演奏,展现了姐妹俩兴高采烈地涂脂抹粉、精心打扮、穿戴整齐的场景,以及听到远处传来的锣鼓声响而更加迫不及待的心绪,直至最后因雷声隆隆的担心、看秧歌前表现出兴奋激动的心理描写刻画出来。小提琴运用左手同指的上下滑音、倚音、跳弓、揉弦以及运弓的力度变化等演奏技巧,将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以及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韵味进行了生动细腻的刻画。
再如晋南民歌《走绛州》,又名《一根扁担》,流行于明清时期。古代绛州(今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经济、文化繁荣发达,历史悠久,吸引着陕西东部、南部,山西中部,河南北部的人口。此曲反映了贫困的“脚户”们肩挑运送货物到绛州的情景,以及劳动人民在这种背景下所展现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
小提琴二重奏的编创,选用的原创作品是最为典型的襄汾民歌版本,属于“小调”类型,旋律质朴、生动、诙谐,极具地方风格,旋律多以四度上下跳进为主,且重复数次,把一个挑着扁担的货郎儿的幽默神态描写得栩栩如生。进行新作品编创时,笔者为了塑造一个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挑担者的形象,将小提琴旋律声部通过重复和加衬的手法,将结构进行了扩充,从而使音乐所表现的情绪更为活跃。小提琴声部通过运用切分音、前附点、八分音符以及后十六分音符不同节奏型的交织,运弓强弱力度的对比并结合左手手指大音程距离的下滑音、右手重音运弓的演奏技法,配合钢琴声部不同节奏型与跳跃音区的戏剧性表达,形象生动地塑造了挑担者在前往绛州运送货物的路途上边走边唱、活泼愉快、节奏明快,坚韧且富有朝气的乐观的形象,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坚韧不拔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因此,演奏者在具体演奏时,要根据曲目标题,将作品分析透彻,发挥想象,通过把控好节奏、弓法、乐句层次及运弓力度变化,来准确展现人物、情景及内容。
二、作品结构和调式调性
河曲民歌《走西口》广泛流传于晋西北、陕北、雁北和内蒙古等地区,至今已有二百余年。作品反映了处在封建社会的山西人外出谋生的艰辛历程,独特魅力的音乐风格体现出山西地区的文化和风俗、生活情感和地域特色,体现了河曲民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具有深刻的人文研究价值。
《走西口》的原曲属于“二人台”对唱类型,旋律真挚、动人、唯美、细腻,是一首调性、旋法的设计与地方方言高度结合的地方二人台音乐类型,由男女二人对唱构建起、承、转、合的四句式乐段结构。该曲加入了偏音清角与变宫,极大地增强了男女主人公的浓烈的真挚情感的流露。若将其改编成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主要的改变是在速度和调性上的变化,力争做到层次分明,同时又要注重纵向的和声张力。全曲的速度根据音乐情绪的变化,进行了一定的由中速到快速的变化,起到加强音乐情绪的推动作用;全曲的结构虽是一部曲式,但多了引子、连接与移调尾声的附属结构。全曲调性建立在C宫系统的G徵调式上,尾声做了移调与速度处理,转到D宫系统的A徵调式上,并在钢琴伴奏的和声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旋律的发展手法,跳进多、起伏大,形成了一种类似哭腔的音调,极为生动逼真地表现出男女主人公即将离别时痛苦悲伤的心情。小提琴声部运用许多二度、三度、四度和六度的跳进,来模仿唱腔的地方特色,曲调旋律悠扬动听,情感表达细腻生动,质朴感人,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晋北民歌《绣荷包》历史非常悠久,属于小调类,广泛流传于晋北、晋中地区。原创作品旋律优美,质朴、简洁、婉转流畅;节奏自由,具有浓厚的山西地方风格。一个个精美的荷包,被晋北民间巧女子赋予巧妙的联想,将美好生活的憧憬刺绣成一幅幅有繁有简的美丽图案,含蓄地传达着她们内心质朴而浓烈的情感,成为传统民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体现着区域的特色文化。改编成的小提琴独奏曲是一首典型的商调式乐曲,通过小提琴柔美音色的乐器特性,既符合小调类民歌特质,更为这首《绣荷包》增加了特殊的气质。全曲的调性建立在C宫系统的D商调式与F宫系统的G商调式上,属于一级关系转调,其中有两个偏音和一些色彩性的和弦外音创作成的滑音,增强了音乐的情感特性。全曲的结构为带引子与尾声的具有补充性质的一部曲式,尾声部分转调至F宫系统的G商调式上,增加了音乐的丰富性。乐曲结构规整平稳,节奏匀称。主奏小提琴旋律多出现小跳,使旋律婉转柔美,情感细腻,优美抒情,表现出强烈的情感波动和爱情的甜蜜美好,具有叙事性。
三、乐句节奏的弹性处理与民族乐器演奏技法的运用
小提琴演奏者在演奏根据中国传统音乐编创的作品时,特别要注意对节奏的把握。在中国传统音乐中,节奏与节拍分为非均分律动及均分律动。在各地方的山曲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使在均分律动的节奏里,节奏和音乐性格也较为自由,速度的缓急也有许多的伸缩余地。这种律动感与西方音乐规整、准确的节拍规律是不同的。因此,在演奏这类民歌编创的作品时,演奏者注意把握好音乐旋律的线条、乐句呼吸、律动、节奏的内涵韵味以及音乐情感与表现的发展,使音乐表达合情合理、自然流畅,从音乐出发,注重表现乐曲的内在神韵。
河曲民歌《想亲亲》,属于山曲类,原曲为一首浓郁山西地方特色的传统情歌,展现了贫瘠土地上封建思想下的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社会开明化的美好向往。原曲保留了河曲的民歌曲调、方言、风土人情及文化内涵,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笔者依据原创民歌编配的小提琴三重奏《想亲亲》,演奏时应对作品的情感表达、民歌润腔的弹性节奏所赋予的音乐韵味进行准确诠释。实际演奏中,演奏者应充分理解乐曲意境,把握好节奏的内涵韵味,在旋律线条、律动、句尾延长音“润腔”等处,依靠内心节奏和审美取向来把控好节奏,注意节奏不能过于严苛强调拍点,要掌握好乐句呼吸,把控好节奏的张弛缓急,使旋律有伸缩余地,要以弹性节奏的处理使音乐表达戏剧化,以此来展现人物情感、剧情发展,增强旋律的倾诉性,生动细腻地表达夫妇离别时的感伤和哀愁。这既能使演奏保留民歌特有的声腔韵调,又能丰富作品的情感层次,使这首民歌改编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小提琴三重奏《想亲亲》的编创,保留了原创民歌三拍子的节奏,运用调性的对比及转换并结合旋律的变奏,悠扬抒情的旋律加之鲜明的节奏,强化了音乐的表现力,带有很强的叙事性,更好地呈现了原创民歌的音乐风貌。三重奏创作与演奏借鉴运用了中国民族乐器二胡、板胡、坠胡的“抹指、换把滑音(上下滑音、回转滑音、大距离的滑音)”等特殊演奏技法来表达润腔的戏剧性效果,生动表现了民歌的风格韵味。民歌歌词中增强音乐感染力的唱词,如“呀呼嗨”“那个”“呀儿哟”等生活化的口语,通过小提琴装饰音如单倚音、复倚音、颤音等装饰音的使用,成为体现原创民歌中的润腔的加花手法,还原并赋予了原创民歌的润腔风格及韵味,丰富了作品内涵。小提琴民族化风格技巧性的演奏方式,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形象地传达了歌曲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艺术的感染力,能够体现出很强的地域性,能够直观地表达作品戏剧性的情感美、含蓄美和意境美。
作品编配时小提琴民族化技巧的运用,使原本的民歌旋律在小提琴上得到了新的诠释和发展,如运用民族拉弦乐器中的分弓换弦、双音、顿弓、歌唱性的连弓、拨奏等各种演奏技巧,结合表现细腻情感的揉弦(如根据音乐情感变化采用慢揉、宽揉、窄揉、延迟揉音的演奏手法),展示了小提琴作为一件能够完美表达各种情感的乐器的能力,使整个作品既保留了原始民歌的韵味,传达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文化特色,又展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精神。
四、高校教师在山西民歌素材编创小提琴作品过程中的责任思考
山西作为我国重要的民歌发源地之一,民歌文化源远流长。将山西民歌素材编创为小提琴作品,能够引导学生通过专业优势,多角度全方位地学习山西本土音乐文化。通过一把提琴、一首乐曲、一幅画面、一段故事,融入山西这一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我们对历史文化、价值观、美学观进行探讨的同时,能加强对山西音乐文化的情感认同,更是将山西民歌这一历经浩瀚的人类文化长河的文化瑰宝加以保护、弘扬和传承,继而增强我们山西作为文化大省的文化自信、自强,也为山西民歌素材的民族化小提琴音乐创作做了有益的工作,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将山西民歌素材编创的小提琴作品引进我们山西高校,既能使专业学科与本土文化紧密结合,也能使山西丰厚的文化资源得以发展、弘扬和传承。杰出的音乐作品能够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感。作为一名高校音乐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推动山西特色音乐发展,以建立系统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情感价值课程以及学科创新为目标,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洋为中用,用小提琴这一西洋外来乐器奏好“山西声音”,通过山西民族化小提琴音乐作品向国内外业界传播“山西琴韵”和“中国声音”。编创、演奏、推广山西民歌为元素的民族化小提琴的音乐作品,是对传统文化和民族化小提琴音乐创作的一种传承、弘扬与创新。将新作品音乐会演奏加入作品鉴赏方式并结合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引荐等理论探讨环节,使当代大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审美感知,健全审美情感,提升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深化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时为晋国,简称“晋”,历史久远,人文荟萃,拥有十分厚重的文化底蕴,有着丰厚的民间音乐遗产和得天独厚的民间音乐发展土壤。山西民歌经历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魅力风格,成为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艺术形式,成为山西众多民间文化瑰宝之一。
小提琴本身是极具歌唱性的乐器,将其歌唱性技巧应用于曲调优美、情感真挚的山西民歌韵味的小提琴作品中,具有极高的共融性、艺术感染力和美学意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文明离不开各民族的艺术个性、文化碰撞、渗透与融合。笔者作为山西一名小提琴演奏者和教育工作者,希望通过专业优势对山西各地民歌曲风的考察调研,尝试编创具有山西本土民歌特色的新作品并进行舞台实践,为民族化小提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开拓尽自己绵薄之力,更有义务为推广、弘扬、传承本土文化做积极有益的工作。
本文系2023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以山西民歌充实本科小提琴教学的教改设计”(项目编号:J2023008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