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文化的兴盛
作者: 程彩凤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着中华文化风格、民族面貌。自唐代陆羽创作的《茶经》—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的问世以来,中国茶文化渐趋成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唐代茶文化兴起于唐也并非无本之木,而是具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鼎盛时期,茶文化便在这种宽容开放的环境中孕育而生。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茶经》中如茶器茶道、饮茶风气、茶审美文化、茶道精神等展现儒释道等传统思想的融合,展现大唐盛世茶文化的繁荣。这一分析为我们理解《茶经》在当代社会中的文化传承提供方向,也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成熟与魅力。
一、唐代茶文化兴盛的原因
秦汉时期,中华民族便将饮茶引入药用,随着南北朝佛教的兴起以及文人雅士饮茶之风气的兴起,茶逐渐脱离日常一般意义上的饮品,从而进入文化精神领域。及至唐代,乃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盛唐时期,国富民强,政治开明,经济蓬勃发展,社会稳定,对外交流活跃,交通便利,文化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这种强有力的背景对于茶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茶兴于唐代并非无稽之谈。即使经历安史之乱,晚唐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茶文化依然蓬勃发展,不受其影响。由此,唐代禁酒令、贡茶制度、诗风大盛、佛教的传播为茶饮文化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一)禁酒令的实行助长茶风的兴起
唐高祖在武德二年(619)便推行了禁酒政策,《新唐书》记载:“以谷贵,禁关内屠酤。”此时唐朝刚刚建立,百废待兴,故唐高祖为稳定粮价不得不下此禁令,抑酒扬茶,开源节流。茶具有清心安神的特性,为茶风兴盛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除了其药用价值,茶还具有保健作用,有助于培育社会俭德风气,从而办茶会,以茶入画、入诗,煮茶、品茶、斗茶等逐渐在文人墨客之中形成风尚,茶叶的需求量大增,刺激了茶的消费,促进了茶文化的繁荣发展。尽管禁酒令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贞观年间,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代表的王孙贵族更是带头“抛弃”了禁酒令,但唐代茶文化依旧蓬勃地发展了起来。
(二)皇室的推崇及贡茶制度的推行,确定了茶饮地位
唐代皇室以茶入礼,将茶视为精品,为祭祀、礼佛、封赏四方的回赠之物,茶叶备受皇室的推崇。由此可见,唐代皇室对茶情有独钟,尤其是贡茶制度的设立,主管“贡茶”的太守会定期兴办“茶宴”,各级官僚携带贡茶进行交流评比,科举考试更是会将茶送至考场以解众人的困乏。茶除了自身价值以外,更是作为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茶叶的培植以及饮茶习惯乃至一整套茶文化体系也逐渐传播至日、韩等周边国家。
(三)文人墨客对茶的推崇
在浩瀚历史长河中,翻开唐代篇章,你便会发现颇多文人墨客都与茶有着不解之缘。他们通过饮茶品茗将茶叶融入日常生活,探索自然奥妙,感受生命之真谛,享受其中的乐趣。因此,茶成为唐代文人雅士抒发胸怀、启迪灵感、陶冶情操的一种载体。茶也往往与人的理想人格、精神追求紧密联系起来,使茶具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据相关统计,唐代诗词中与茶有关的诗作有五百余首。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描写“茶”的诗句可谓车载斗量、比比皆是,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元稹的宝塔诗《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诗作不多,但其好友皎然、孟郊、王维、皇甫冉等将茶与文学相融合都留下了脍炙人口、永传不朽的诗篇。这些文人雅士们以茶为中心,把茶的香气、汤色口感等都在煮茶品茶中进行了品评。文人墨客常以茶会友,吟茶诗、作茶画、著茶书,以茶抒意,成为唐代茶饮文化特有之偏好。在大唐盛世,文人墨客与茶有着深刻的渊源。
(四)佛教的传播促进茶文化的发展
唐代佛教盛行,尤其是融合了儒释道精神而渐趋本土化的佛教禅宗对茶尤为推崇,使唐代茶文化具有禅门茶道的特色,且饮茶是最为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以及道德行为的,茶入口方苦,久后回甘,符合佛教先苦后甜的生活理念。除此以外,佛家坐禅悟道,饮茶可消食解困,以茶辅以修行便是最好不过。《茶经》在《六之饮》中提到“荡昏寐,饮之以茶”,喝茶可以提神解困。华佗《食论》中的“苦茶久食益意思”,便是指出经常饮苦茶,有助于使大脑神志清晰,提高大脑思维能力,尤其中唐百丈怀海《百丈清规》的创立对于茶的饮用更为规范。中国茶文化能最大程度凸显儒释道思想的精髓,从而表现出“大道”博大精深的茶道精神。
由上所述,唐代禁酒令的颁布、贡茶制度的推行、文人诗风大盛、佛教的传播都与茶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共同构成了唐代茶文化兴盛的渊源。唐代茶文化在这种多元背景之下应运而生,茶饮文化又通过茶器茶具的完善、饮茶风气的兴盛、唐代茶审美的提高、茶道的发展以及茶馆、茶肆、茶叶贸易等方面表现出来。
二、唐代茶文化兴盛的表现
(一)唐代茶器、茶具的完善
唐代茶文化的兴盛首先体现在茶器、茶具的种类齐全。《茶经·四之器》中便有一节对茶器、茶具进行了专门论述,明确了饮茶文化除了茶,更有饮茶物品的发展。在书中,陆羽便列举了二十八种,统称为茶器;另外采茶需用到的则叫茶具。唐代茶器除了陆羽在《茶经》中所言的文人雅士所用的民间茶器具,多以陶瓷为主,还有就是皇室宫廷所用的多以金属器材为主,如金银器、秘色瓷、琉璃茶器。对于茶器,宫廷皇室有其专属高贵且富有禅意的风雅,若是普通民众并不一定需要全套的茶器,但贵族饮茶通常会备齐二十四种器皿,若是缺少一样便失去了饮茶的雅兴。茶具自唐代开始发展迅速,不但种类颇全、精致玲珑、讲究花纹质地,而且还很注意色彩搭配,因茶择具。唐代人追求茶与器的统一审美,根据茶汤颜色搭配不同茶器,用色讲究,从而展现两者的协调呼应。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便提及越瓷青而使茶汤呈现绿色为最佳,能增进茶的水色,而邢州瓷把、寿州瓷、洪州瓷都不适合盛茶,如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精美茶具,为唐僖宗皇帝御用真品,茶具金碧辉煌、华美富丽到极致。由此可见,唐代茶器、茶具的精巧与完备。
(二)唐代全面饮茶风气的兴盛
茶叶、咖啡、可可是世界上三大饮品。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茶经·一之源》中便有提及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与醍醐、甘露抗衡也”。由此可见,茶的功效冷凉,适宜降火,作为饮品最佳,效果堪比最好的醍醐与甘露。从而可见,陆羽对茶的赞赏。在中国民间便流传着有关许多茶的语句,如“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等。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东方文化的印记,亦在发展中成为许多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中国茶叶的生产与种植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文献中最早出现有关茶的注释便是在《尔雅·释木》中提及的“槚,苦荼”。有关于茶入药用的最早记载是在汉代,《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代《本草拾遗》中也指出“茶为万病之药”,在《神农本草经》中还提到“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可见中国人很早便有饮茶的习俗。饮茶的风气便是在唐代时期兴盛起来的。在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便提及“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应饮者”,可见唐代饮茶风气的十分兴盛,上到王公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以饮茶为时尚。《茶经》中还提及无论是在西安、洛阳两个都城,还是在江陵、重庆等地,都是千家万户饮茶,茶叶犹如柴米油盐一般家中常备。由此可见,唐代饮茶之风气。
(三)唐代茶审美文化的兴盛
茶除了其本身具有清热解困的特性而广受众人青睐之外,唐代茶文化更体现为茶审美文化的提升。唐代以前,人们对茶叶的使用还停留在药用、食用与饮用的功能层面。自《茶经》面世以后,陆羽将具有解困功能的茶逐渐上升为审美的艺术,将饮茶的物质感受上升到深层次的精神体验。唐代煮茶的器具也大多小巧玲珑、蕴含意境,煮茶与品茶充满美与艺术。陆羽将茶艺分为赏茶、鉴水、列具、烹煮、品饮等环节,每个环节融入美的享受与情感注入,将茶升华到纯精神境界的滋润。以煮茶为例,陆羽用文学手法来比拟,在《茶经》中,陆羽描述“沫饽”为茶汤的精华,细轻的叫“花”,“花”的外貌像枣花在圆形的池塘上浮动,又像回环曲折的潭水、绿洲间新生的浮萍,又像晴朗天空中的鳞状浮云,给饮茶文化注入高雅的审美情调,将无味的煮茶活动渲染为生活的具有格调的精神享受,充满了高雅的艺术情调。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奉和裴晋公凉风亭睡觉》将煮茶的精神愉悦表现得淋漓尽致:“方寸莹然无一事,水声来似玉琴声。”茶汤沸腾的声音好似美妙的琴声传到耳边,让人思绪明净,从中获得审美愉悦与精神上的放松。不仅是煮茶充满美与艺术,唐代煮茶的器具也大多小巧精美,且兼具欣赏价值。
(四)唐代茶道的发展
《茶经》中不仅仅阐述了饮茶的养生保健功能,还将“茶”提升到了思想理念层面,从此开创了中国茶道的先河。古代文人墨客在饮茶过程中,不仅品味了美妙的滋味,更在品茗过程中领悟人生哲学。他们将茶道的精髓融入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传递着一种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精神。《茶经》中将饮茶分为了赏茶、鉴水、列具、烹煮、品饮等若干环节,从而将饮茶的方法规范化、程序化,并融入美的意境,给人以精神上高雅的熏陶与美的享受。在煮茶与品茶的过程中人会感悟人生之道。“道”乃是中国古代思辨哲学的重要概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关于“茶道”一词在文献中的最早记载始于唐诗僧皎然所写的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言将茶分为生理的解渴、审美的愉悦以及哲理的顿悟三个层面,巧妙阐释茶道的三层内涵。因此,茶对于唐代文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休闲方式,更是修身养性的良药,通过品茶来感悟生命之真谛。茶道,亦是中国唐代茶文化的精魂所在。陆羽一生坎坷,贯彻茶道思想中“精行”“俭德”“中正”的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踏遍大江南北考察全国产茶重地,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历经艰辛,最终写出世界上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茶学经典。陆羽以其自身终身践行内心信仰的茶道追求,融合了儒释道合一的哲理而著《茶经》,其问世标志着中国茶饮文化的成型。自陆羽著《茶经》之后,茶文化广为众人知晓,各类茶叶专著接连问世,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著书立说,使茶文化系统化、科学化。
(五)唐代茶叶贸易和茶馆、茶肆的兴盛
唐代饮茶习俗的兴起和茶文化的流行,使得茶叶的需求飙升,从而导致茶叶贸易的快速发展。《茶经》中罗列了无数产茶的州县,遍布中国大江南北,包括四川、陕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等十四个省区。产茶地形成宽旷的网状结构,更进一步促进了饮茶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在民间饮茶文化兴起的重要标志便是售卖茶水的茶馆茶肆的出现。有关茶馆茶肆最早的文献记录在唐代封演所著的《封氏闻见记》,其中记载:“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由此可见,唐代兴起许多茶馆和茶肆,只需投钱便可饮茶。茶叶贸易也不计其数,茶馆成为民间大众休闲娱乐的场所,正如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所说,茶馆作为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扮演了与欧洲咖啡馆和美国酒吧类似的角色,在茶馆这些公共空间,陌生人汇聚,互相交流信息,进行家庭和朋友之外的谈天说地、休闲娱乐的公共生活,从而产生了独特的商业和茶俗文化,如“采茶会”“斗茶”等扎根民间的茶文化。
综上所述,茶文化虽在唐以前便经历了漫长的孕育,但是在国富民强的唐代得到快速发展,并把中国茶文化推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茶经》中我们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茶,挖掘茶的奥妙,感受茶文化之美;在陆羽身上,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茶人”。文人墨客身上浸透着茶道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情调,更是一种风骨、一种文化的传承。在这份传承千年的瑰宝中,我们感受到大唐盛世时期的开明与发展,更是领略了大唐朝气蓬勃的风光。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品茗的过程中,我们能感悟万千世界;从《茶经》中,我们能感受唐代的茶文化,这些都有利于加强对优秀茶文化风俗的继承与创新,更多的是在继承茶文化传统的同时把它发扬光大,在时代创新中感受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