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中的精神

作者: 贾咏琦

杜甫是唐诗中一座巍峨的高峰,为唐朝诗歌谱写了传奇的色彩。如果说李白的诗是“气势浩瀚”的话,那么杜甫的诗便是“沉郁顿挫”。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他的诗被后人评价为“诗史”。杜甫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杜甫的诗,除了在“安史之乱”后著名的“三吏”“三别”外,还有许多表现个人思想品质的诗篇。杜甫出身书香世家,接受了祖辈的文化熏陶。杜甫的诗歌,字里行间透露出儒家精神,不仅有仁爱之心,还有君子气度。诗歌是诗人的心声,表达了诗人所思所感。杜甫以“仁爱”之心行天下,待人接物皆是奉行“仁者爱人”的思想,在这之下,他既有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又有对亲朋友人的真诚;他忧心百姓,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声,同时他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他创作出许多优美的景物诗。

一、身怀壮志,报效国家

杜甫的父亲是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杜甫的祖父是著名的初唐诗人杜审言,担任过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市)县丞、县尉。杜甫的十三世祖是杜预,曾任尚书郎,是司马昭的重要幕僚。从杜甫的家族传统可看出,杜家奉行“积极仕进”的家学。杜甫自小耳濡目染杜家文化,他在《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碑》中也说自己的家族是“远自周室,迄于圣代,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青年时期的杜甫也积极参与科举,虽然两次落第,但可以看出他想入仕的豪情壮志。

《望岳》写于杜甫第一次科举落第的次年。当时他游历在齐赵一带,由于他急于省亲,便没有时间攀登泰山,因此留下了这篇千古佳作。开篇一句看似不经心的问句“岱宗夫如何?”问出泰山是怎么样的,其实是抒发他对泰山的崇拜之情。接下来,诗人展开想象,描写了泰山高远的景色。“齐鲁青未了”既指出了泰山的地理位置,横跨在齐鲁两国,又给泰山蒙上一层古老的色彩。因为齐鲁是我国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孔子和孟子的故乡。诗的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写了泰山的秀丽风景,“钟”意为“汇聚”,“割”意为“分割”,两个平淡无奇的字单独解释没有什么特色,但放在这两句诗里,便成了杜甫诗炼字的重要表现。颈联继续描写泰山景色,叠加了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既写出了诗人站在泰山上看见云端和飞鸟,又突出诗人广阔的胸襟和长远的眼界。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诗人在想象爬山登顶之时,抒发了他的雄心壮志,面对眼前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登高览小的豪情。也有人认为“会当”是唐人的口语,意思是“一定要”,更可以看出青年的杜甫便有此决心,他对自己要作出一番雄图伟业充满了自信。有了对大好河山的热爱,才使他对自己的仕途充满信心,想要一展宏图。

《房兵曹胡马》是诗人借胡马的英俊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诗篇。诗的前两联写的是胡马的外形:“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诗人从描写胡马的瘦骨、双耳耸立和马蹄的轻快来突出这匹胡马的雄健。诗的颈联:“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诗人不仅在赞颂胡马的优秀品质,也是在借物抒情。胡马所去没有跨不过的障碍,是可以在患难中托付生死的。诗人表面是写胡马,其实内指自己可以值得信任,可以被赋予重任。诗的尾联:“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此联写胡马能够纵横驰骋,跨过一切阻碍,这都体现了青年时期的杜甫对自己仕途的展望,想要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渴望建功立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是历代文人的处世精神,但杜甫不是,虽然后期国家动乱,他也没有因此避之不及。在乱世中,他依旧担忧百姓、担忧国家,保持着自己的品格,将他所耳濡目染的“爱”的精神渗透到所写的诗歌里。

杜甫传承父辈们“积极入仕”的精神也没有因为后期的“安史之乱”而消散,在《蜀相》中,杜甫赞诸葛亮,也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而感到惋惜,这一切都源于杜甫始终保持着一颗壮志的雄心,也许这壮志已褪去了青年时期的青涩和冲动,但他始终为报效祖国做好了准备,这份壮志未酬的心让后人深为感动。

二、仁者爱人,一片慈心

诗歌是作者缘事而发,有感而发的呈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孔颖达《毛诗正义》)。后人将这段话引申为了“诗言志”,也体现了诗歌是分析一个诗人内心感受和情感世界的重要媒介。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世间万物的仁爱之心。

杜甫的诗歌中还充满了对真、善、美的赞美和追求,如“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物白讳受玷,行高无污真”(《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贤人识定分,进退固其宜”(《述古三首》其一)。诗是人格的反映,杜甫诗中对人格的阐释,最终也是他对自己人格的阐释,我们也可以说是杜甫用真、善、美来表达他本人的追求。

在为人处世上,杜甫对待朋友十分真诚。杜甫与郑虔交好,在郑虔被贬时,他没有因为避嫌而疏远郑虔,反而帮助好友打抱不平。在《醉时歌》里,他夸赞了郑虔的才气:“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杜甫替好友抒发悲愤,同时也安慰好友“时赴郑老同襟期。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表达了杜甫想要与好友相见,举杯畅饮,借此消愁。杜甫在诗中引用多个典故,在悲愤中又充满豪迈,他对待朋友情真意切,光明坦荡,正体现了他对“友爱”的阐释:不在朋友落难时逃亡,与朋友共患难。这是相当可贵的品质。

与至交郑虔如此,在与李白的相处中更能体现杜甫对待朋友的真诚友善。他与李白相处的时间只有一年,却在日后的作品中不止一次地表达对李白的思念。比如,《春日忆李白》中的“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直接夸赞李白的才气,表达了他对李白的崇敬。“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也直观写出了杜甫对李白诗歌的感受,他赞美李白的诗歌像庾信一样清新,像鲍照一样俊逸。“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表面写景色,实则写二人的情感,身居在渭北和江东的二人眺望远方时,看到春树和暮云,是否一样呢?这两句将二人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描写出来。最后的“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杜甫直接表露心声,想与李白坐下饮酒论诗。整首诗都能看出杜甫对李白的仰慕,希望能再度相遇和交流,并且暗含他对李白深切的关照。

以上两首诗是杜甫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在诗歌里直言不讳地表达出来;但杜甫不只局限于将“爱”传递给友人,还有许多不认识的人。在《又呈吴郎》里,对一个素不相识的妇人,杜甫以“仁者爱人”的精神劝说了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指出妇人的处境十分可怜,之前杜甫在这里的时候默认妇人随意打枣,不加干预,为何你吴郎就要制止她?后面的几句更能凸显杜甫的仁爱之心,“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妇人若不是因为贫穷无所依靠也不会如此,她来打枣也是怀揣着恐惧和害怕,我们应该亲切地待她,让她不再恐惧。下面诗人立马指出吴郎不应该想太多,一来就插上篱笆,“便插疏篱却甚真”,诗中杜甫也带有一点儿指责的意味告诉吴郎,字里行间表达出杜甫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诗人由点到面,提到广大百姓的生活,面对国家的战乱,想到天下不止一个像打枣妇人这般过得贫苦,杜甫已泪流满巾。这种关怀和仁爱,表现出杜甫内心最柔软的情感,是他的胸怀和仁者心性的体现。

杜甫的诗歌被称为经典而流传,一方面是他本人才气和观察事件角度的独特,另一方面是他本人的性情使然。一位怀揣仁爱之心的伟大诗人,在历史的洪流中不会被淹没,正是因为他的仁者胸襟和慈心,才值得后人学习和品鉴。

三、眼中有景,心中有情

杜甫的人生后期一直在漂泊,短短十年里便经过了华州、秦州、成州、成都、梓州、夔州、岳阳和潭州等地。在这些地方里,成都草堂却是杜甫一直眷念的地方。“自肃宗上元元年三月草堂落成,至代宗永泰元年五月携家去蜀,期间除代宗宝应元年七月避乱梓、阆的一年多外,杜甫在此居住尚不满四年,却创作了二百四十余首诗歌。”(薛梦玲《杜甫草堂研究》)成都位于巴蜀两地,因秦岭的阻碍,对比中原,兵乱程度大大降低,并且此处环境优美,加上亲友资助,杜甫在成都草堂里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晚年短暂的安逸生活也激发了杜甫的创作,许多优美的景物诗在此产生。

杜甫初定于成都草堂时,正逢初春。春暖花开时节,诗人度过了刺骨的寒冬,熬过了战乱离别的痛苦,看着眼前的美景,诗人心中大悦,便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简单的四句诗,描绘出春天生机盎然的样子。诗的前两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点明了独步寻花的地方是在黄四娘家,一个“满”字体现出花朵众多;“千朵万朵”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花朵盛开、数量之多,多到已经压弯了枝丫。诗的后两句将春天的美景写得活泼俏皮。“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蝴蝶流连忘返和春莺自由自在地啼叫。看到此番情景,听到清脆活泼的声音,引发了诗人欢乐的心情,此诗既描写了春天百花齐放、万物复苏的生机勃勃,又表达了诗人享受春天美的愉悦。

在《绝句二首》里,杜甫既描写了初春的美景又有对暮春的观察。第一首第一句“迟日江山丽”总写春天的“美”,春日下的江水和大山十分明丽,剩下三句便是详细写春天的“丽”了。“春风花草香”,简单五个字包含了四个意象,将春天所具有的元素都运用起来。春风吹过,飘来阵阵的花草香,是我们对春天的第一印象。诗人描写完大自然的景象,接下来两句写春天的动物们。“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运用了对偶手法,“泥融”对“沙暖”,“飞”对“睡”,“燕子”对“鸳鸯”,一动一静突出了春天里的春乐和和。短短四句诗囊括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物,也体现了奔波流离的诗人在获得片刻安静后的欢愉。

在描写暮春景色的第二首里,诗人少了欢乐,多了一丝忧伤。前两句运用色彩描写:“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淡色与浓色的碰撞,写出了江水的碧绿、水鸟的雪白、山峦的青葱、花朵的火红,使人眼前出现一幅靓丽的画面。但是,诗人意图不在于春景,而是后面的思乡之感。“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虽然春景很美,但每年看了相似的春景,不知何时能归乡。借景抒情中夹带着诗人的愁思,也有了人到晚年想要落叶归根的归属感。

与杜甫的其他诗歌风格不同,这几首景物诗没有“沉郁顿挫”的厚重。诗人在成都草堂得到片刻的休息,虽然会有归乡的忧愁,但面对欣欣向荣的景色,诗人心中获得了短暂的愉悦。诗人观察事情细致入微,抓住了景物中突出的点进行描写,几首绝句的每一个字都放置得恰到好处,这些体现了诗人心中对自然景物的由衷热爱,真情实感地描写出景物带给他的感受。

一提到杜甫,很多人想到的是他出名的“诗史”“沉郁顿挫”的风格,但也不乏他积极进取、自豪大胆、情感细腻的作品。杜家的家学让杜甫的一生都贯彻了入仕的思想,先辈深厚的儒学根基也让杜甫将“仁爱”扎根心中,杜甫“诗圣”的称号也可以从他对自然万物的抒发中感受到。杜甫的诗歌用词既豪放大胆又清新自然,在诗歌中体会到的精神是后人宝贵的文化财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